早就听说多伦多西边有一个叫BRONTE CREEK 安大略省立公园,还保留着19世纪英国移民浓郁的传统生活特色。昨天终于有机会前往一饱眼福。
早晨出发时阳光明媚,虽然天气预报说午后可能有阵雨,但并没放在心上。夏季下雨很正常,雨中行也别有一番风味。
这个公园位于伯灵屯(BERLINGTON)和奥克维尔(Oakville)之间,距多伦多六十多公里。顺着QEW一直向西南,从109号出口,往北行约一公里路就到了。
公园里面有农场、房屋建筑、动物饲养场,森林、河流等。有许多野生动物,据说还有一些大型动物,如鹿、土狼和浣熊等。由于公园面积非常大,步行到一些地方比较困难,好在里面提供拖拉机拖带的大棚车供游人乘坐。
公园里设施很齐全,野营地、烧烤炉、厨房、儿童游乐设施等应有尽有,还有一个安省最大的室外游泳池。在公园游玩了一会儿便吃午饭。午饭后果然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便躲在屋檐下避雨。此时刚好有一辆拖拉机拖带的棚车驶过,便带孩子跳上棚车,围着公园绕行一周,到了Spruce Lane Farmhouse 下车参观。在这里才真正领略了19世纪英国移民的生活传统。和加拿大多数地方的景观一样,在这里你可能感受不到那种惊魂摄魄、回肠荡气的美,但是你肯定能够感受到一种纯朴的、纯净的、自然的美。这是一幅地地道道的19世纪加拿大乡村生活风情画。
坐着棚车雨中巡游,感觉好极了!
19世纪的马厩,可是已经是马去厩空了。
在马厩里工作的马夫,可是没见着马。遗憾!这哥们儿在这儿瞎忙乎。
面包点心房,可以免费品尝二位英国大嫂做的点心,味道好极了。
农场主人的豪华客厅,据说英国移民农场主在住房上不惜血本,和中国的农民一样。
在厨房工作的姑娘,还戴上白手套?
纺毛线的姑娘,你看她多认真啊!
漂亮的洗衣女。见过没有,19世纪的手摇洗衣机?
这个装置更没见过,衣服洗完,要这样把水挤出来,扣子要一个个先拆下来,否则就会挤碎了。你说麻烦不麻烦?
维多利亚式建筑,屋角一位青年在唱情歌。
参观完公园,很有一些感想。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大部分的加拿大人的故乡可能都在其他国家。来到加拿大的移民在保持自己传统的同时,也都在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作为移民,既然要长期生活在加拿大,应该努力解她过去的历史,因为它和今天加拿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就我个人来说,虽然移民加拿大已经很多年了,但是除了在入籍考试之前突击了一段加拿大简史以外,从来没有认真了解过加拿大的历史。从心里说,对中国的关注程度仍然远远超过了加拿大。
据说,约在22,000年前,已经有人类居住在加拿大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加拿大最早的居民是远古时期从亚洲东北部越过白令海峡来到美洲的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加拿大”就是来自印第安人语“Kanata”,意思是许多茅屋的小村。在宗教,服装,语言,风俗,体育,交通工具等许多方面,他们都与中国古代的居民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北美的印第安人来自亚洲,没准儿就来自中国。
最早来到加拿大的的欧洲移民并不是英国人,而是法国人。法国移民于1608年来到魁北克省定居。1613年,英国移民也来到加拿大。此后几十年中,英、法移民因毛皮贸易以及加拿大的控制权而发生争执,并于1756 年,爆发了长达七年的战争。战争结果是英国获胜,并于1763年成为加拿大唯一的统治者。但是,英国人并没有将法国人赶尽杀绝,事实上,在1774年,“魁北克法案”签署,允许法裔人士保留其语言,宗教和部分法律。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经有超过三百万移民来到加拿大开始新生活,大多来自欧洲大陆。然而,自一九四五年以来,南欧人、亚洲人、南美人及加勒比群岛人移入大量移民加拿大,使得加拿大的移民文化更加多元化。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就是允许各国移民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这和其他国家的移民政策很不相同。比如美国,似乎就倾向于消除移民文化上的特殊性,强调美国文化的共性,所以有人说美国是一个大熔炉。我也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我觉得,从总体上说,精神上没有在加拿大那么自由、放松。我认为,作为移民,在加拿大生活是最舒服的: 环境相对宽松,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大家都是移民,所以谈不上歧视问题;各种族移民之间基本上相安无事;还有,社会福利比较好。对华人移民来说,多伦多可能是最适宜于生活的理想城市,四十万华人组成的社区就能说明一切。只要有钱,在这里基本上不用说英文就能舒舒服服的生活下去。你不愁找不到说中文的医生、律师、旅行社、中文学校;你也不愁找不到各式各样的风味餐馆、华人超市,等等。所以有人说,到了多伦多,等于没出国,有一定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