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不知身是客
本人拥有本博客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未经本人书面许可不得转载。谢谢合作!
8月29日,美国马萨诸塞州联邦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的葬礼隆重举行,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及美国最重要的政界人士悉数出席。除了主教、神父以外,其他所有参加者都穿着黑色,连所用的汽车、雨伞等也都是黑色。 原来看国外电影、电视,不太理解为什么西方人的葬礼穿黑色,婚礼倒穿白色。在中国,这两件大事通常叫做红白喜事,婚礼是红喜事,一红到底;葬礼是白喜事,披麻戴孝,白色是主色调。其实这和中西方的生命观和死亡观有密切关系。 在中国文化中,白色属西方,西方被认为是人死后要去的地方,因此,白色与死亡、丧事相联系。而在西方文化中,白色代表着善良、纯洁、幸福,因此,西方在举行婚礼时以白色为主色调,新娘一定要穿洁白的婚纱。 黑色在西方文化中常与死神、黑暗、恐怖、妖魔、地狱相联系。同时黑色也代表庄重、肃穆,属于正式场合的着装颜色。因此,西方的葬礼黑色是主色调。说明了西方人对葬礼的重视和对死者的尊重。 原来在国内参加过不少葬礼,气氛都很沉重,尤其是在农村,呼天喊地的大哭大叫是葬礼上的重头戏。谁家葬礼上没有哭声,或者哭声不大,都被认为是不隆重,不庄重,所以,即使是假哭,也要哭。由此也发展出了一种生意,有人专以哭为生。据报道,重庆有一位女哭丧专业户,她的职业就是专门去别人的葬礼上去为别人哭丧,她的哭丧特长是用唱流行歌曲的方式来代替死者的子孙在葬礼上寄托哀思。 在我们老家,老人有提前为自己准备棺材的传统习惯,这样的棺材叫做寿材,或者叫“大棉袄”。中国人死后一定要穿寿衣,戴帽子、穿鞋子。衣服里为棉衣,面为锦缎,上面印有各种形状的“万”字。这是受了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认为人死后要去阴间,阴间自然阴冷潮湿, 所以一定要穿暖和一点 。人死后归入阴间,阴阳相隔,葬礼是生者与死者的最后一次告别,因此至亲的生者感到极为悲痛。 来加拿大后也参加过几次葬礼,但是感觉完全不同。在这里,你绝对听不到有人号啕大哭。不但如此,葬礼上居然有说有笑,甚至开死人的玩笑。一开始感到 非常惊讶,觉得这也未免太过分了吧。印象最深的是在多伦多大学一位教授的葬礼上。她的葬礼在多大的一间小教堂举行,仪式很庄重,但是气氛并不沉重。一位教 授回忆起去世的那位教授的逸闻趣事,竟逗得在场的人笑起来。后来逐渐理解了,这种回忆不仅仅是寄托对死者的哀思,而且是对生命的敬重和礼赞。 观看爱德华肯尼迪的隆重葬礼,听到电视主持人不断地说:“Let's celebrate his life”“让我们庆祝他的生命!”。我现在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因为爱德华肯尼迪是一位基督徒,在临终前还写信给罗马教皇忏悔自己的罪,他说自己一生犯过很多罪,但是他努力纠正自己的错误,并为自己的罪在上帝面前忏悔。因此,人们可以相信,他的罪得到了赦免,他的灵魂得到了拯救。因此,在他死以后,他要进入上帝荣耀的国度,因此,他的生命是值得庆祝的。 对基督徒来说,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新生命的开始。在肯尼迪的葬礼上,同一段《圣经》的话至少被重复了三次,主持葬礼的神甫,他的儿子、孙子 都读了这段经文:“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么?是困苦么?是逼迫么?是饥饿么?是赤身露体么?是危险么?是刀剑么?如经上所记:我们为你 的缘故终日被杀;人看我们如将宰的羊。然而靠看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 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罗八35-39) 有人认为,如果说中国人有什么宗教的话,那么这种宗教就是祖先崇拜。儒家认为慎终追远可以起到教化民风的作用,孔子在《论语》中认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第一1-9)。儒家关注的是今生今世的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观点。 中西方对死亡的超越的理解方式也很不相同。中国受儒家“孝”的观念、道教、佛教思想的影响,以传宗接代,薪火相传的方式超越死亡,认为死者的生命可 以在下一代延续,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千方百计也要生个儿子;而对基督信徒来说,因为耶稣基督的救赎大功,他们有了永生的盼 望。圣徒死亡是歇了世上的劳苦,进入永恒的荣耀之中,因而是值得庆贺的。因此基督徒不畏惧死亡。生者对死者的悼念虽然悲伤,但是他们知道,这种分别是暂时的,他们将来将在天上重逢。基督徒的葬礼上很少有眼泪,嚎啕痛哭,而是总是充满鲜花、歌声、甚至笑声。
文章评论
作者:枫苑梦客
留言时间:2009-09-04 07:03:36
作者:山哥
留言时间:2009-09-01 20:58:54
好文。儒家回避生死问题,把延续生命寄托在血脉遗传上。基督文化把死亡和原罪, 救恩以及复活和永生联系在一起,使人不会绝望和过度哀伤。 赞成昭君所言婚礼葬礼的文化底蕴。不过如果没有信仰的约束,再好的誓言也只会 是说说而已。博主对美国信仰问题的评价很到位。
作者:枫苑梦客
留言时间:2009-08-31 20:46:11
再补充一点。有人指出,在美国,宗教信仰者 (特指基督教)的比例在不断减小,是一个事实。有人认为,受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思潮影响,美国已经进入后基督教(post-Christian)时 期,即指基督教对美国的政治文化影响越来越小的趋势,上帝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这种状况引起了一些人的忧虑。 但是基督徒人数的减少和基督徒所信仰的上帝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基督教在美国政治和文化中的影响力仍然是非常大的。下面引用不久前在中国出版的一本书的前言中的一段话。资料可能有点老,但是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 “在一个当今世界上物质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宗教能有什么样的地位呢?但如果我们了解到今天的美国,每10个人中就有9个人自称相信上帝,有8个人认 为宗教对他们的生活非常重要,有7个人属于某个宗教组织,有大约6个人每天祈祷,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上帝是美国民主的道德引导力量,有4个人每周去教堂, 以及有30多万座教堂寺庙遍及美国城乡这一事实时,我们也许就没有理由怀疑存在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背后的美国宗教在美国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 此外,人们也许并不了解讲求实际、讲究金钱、喜欢新奇、刺激和追求物质享乐的美国人,每年观看橄榄球、棒球、篮球、网球、赛车等各项体育比赛的人数 总和约有4亿人次,而参加宗教活动的高达52亿人次。美国人在20世纪90年代每年奉献给宗教事业的捐款约为500亿美元,而花在棒球、篮球、橄榄球上的 费用不到50亿美元。 事实上,如果稍微对美国社会和美国人的生活做一点观察,就会发现宗教深深地植根于美国社会之中并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美国 的钞票上,赫然印着“我们信仰上帝”。美国的国歌里,有“上帝保佑美国”的歌词。美国总统就职,要手按圣经进行宣誓。国会参众两院的每一届会议都是以国会 牧师主持的祈祷开始。美国的军队里有牧师,神甫等各种不同宗教的随军神职人员,身穿军官制服,在军中提供宗教服务。美国的大学校园里,活动着大量的学生宗 教团体。美国的医院、监狱、机场及其他许多公共与民间机构中也都有专职或兼职的宗教职业人员提供宗教服务。美国85%以上私立中小学校的学生就读于教会学 校。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学最初都是由教会创办的。今天,美国有1200多家宗教广播电台播放宗教节目,每12家电视台中 就有一家是宗教电视台,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美国的宗教节目增加了75%。美国的宗教报刊杂志有5000多种,《新约圣经》在美国的印数超过了1亿 册,宗教音乐的音像制品销售量远远超过了爵士乐、古典音乐及其他各种流行音乐。一半以上的美国成年人参加过宗教组织的慈善服务活动或做过志愿者,在纽约、 芝加哥、洛杉矶、费城等大城市中提供社区服务的主要力量是宗教团体。大多数美国人的婚礼是在教堂举行的,而他们的丧礼要由牧师、神甫主持。可以说,美国人 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美国著名神学家尼布尔说的那样,美国“是世界上最世俗的国家,也是宗教性最强的国家。”
作者:枫苑梦客
留言时间:2009-08-31 11:03:26
怪俺说话不严谨。也许说披麻戴孝、大操大办丧事在大城市很少见比较妥当。不过,中国地方上小城市和农村有时候很难区别,很多城里人老家都还在农村。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09-08-31 09:32:33
我老公那里可也是城市哦,只不过“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厚,呵呵。真要在农村,那可能就更厉害了。
作者:枫苑梦客
留言时间:2009-08-31 08:25:44
多谢椰子和昭君评论。昭君的例子是一种补充说明。中国传统的葬礼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在城市,披麻戴孝已经没有了,一般是戴黑纱。但在农村地区则比较乱,不仅披麻戴孝、呼天喊地,葬礼上吹吹打打,说唱,什么都有,甚至还有请脱衣舞娘助兴的,很不伦不类。基督教葬礼和传统葬礼很不同,在中国农村也是如此。当然有调和,也有冲突。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09-08-31 06:00:31
中西方对死亡的态度的确十分两样,这是文化,更是宗教信仰(无和有)造成的巨大差别。我在中国几乎没有参加过什么葬礼(爷爷在我小时候去世了,奶奶去世的时候我在外读书,没有回去;记忆中只有外公和姨爹的葬礼有印象 - 外公是十分洒脱的老人,早就嘱咐葬礼从简,不得大放悲声,大家也遵从他的愿望,那个葬礼一点也不象中国传统的葬礼那样嘈杂;姨爹是英年早逝,所以葬礼当然充满了悲痛和不舍,但也还比较节制)。三年前公公去世,LG一个人回去参加葬礼,带回来的录像让我看了很难受 - 他们那地方的风俗真是不敢恭维,这个年代了居然还要子孙头缠白布披麻带孝,还好我婆婆坚决不同意让LG这样,但还是有很多其他的繁文缛节; LG说我要是回去肯定很受不了!不是说不应该表达悲痛,但中国传统的一一些方式在我看来只能是对死者的不尊重。 在这里”有幸“参加了几位同事亲人的葬礼。有天主教徒的(肯尼地是天主教徒),有犹太人的,也有非裔的,无一例外,都是充满celebration of the life he/she has lived; 庄重,却充满温情和人情味,让人为死者哀,但更为他们的一生感到欣慰。 在北美,如果你还没有参加过当地人的婚礼和葬礼,那我可以斗胆说,你还没有真正体会这个社会。这样可能有些夸张,但婚礼和葬礼中透露出来的文化底蕴,是其他的仪式所不能代替的。
作者:椰子
留言时间:2009-08-30 22:39:48
非常到位的对死亡的意义在中西、宗教文化中差别的思考,谢谢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