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不知身是客
本人拥有本博客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未经本人书面许可不得转载。谢谢合作!
忙了两三年,我和同事共同撰写的一部有关多伦多大学图书馆中文善本藏书的书终于出版了。最近,出版社把书寄来了,总共有700多页,16开本,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像一块砖头。几年辛苦,终于看到了成果,心里很高兴。 这批流失海外的中国古书一直牵挂着很多人的心,多伦多大学的慕氏藏书原来是山东蓬莱人慕学勋(1880-1929)的个人收藏。不少学者在文章中都提到过,但是,有幸一睹庐山真面目的少之又少。这批书在图书馆里是单独收藏的,重要古书锁在一个玻璃房间里,除非特批,否则不能入内。 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这批古书尽可能客观全面地描写说明。每部书再加上一幅图片。工作很烦琐,要一一考证、核对细节,并参考《四库全书总目》等对该书的介绍。我们一共考察了625种古籍印本、鈔本、稿本,都是慕氏藏书之菁华,不少为善本或者稀见之本,如宋刻本《柳宗元文集》、孤本术数经典《六壬图象》等。 慕学勋曾在北京德国公使馆担任中文秘书长达17年,此人一生致力于搜罗中国古籍,民国年间曾自编自印过个人藏书目录—《蓬萊慕氏藏書目》。慕学勋去世后,其所藏古籍约4万余册于1933年被热衷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加拿大中华圣公会河南主教怀履光(Rev. William Charles White,1873-1960)出价$10,500元收购,并于1935年连同另外收购的约1万册图书一起运至加拿大多伦多,捐赠给多伦多大学图书馆。这批书奠定了多伦多大学中文藏书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于1961年建立了东亚图书馆。 除了收购古书外,怀特主教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安大略皇家博物馆(ROM)购买文物。他曾通过各种手段把大批文物从中国运往加拿大。尽管中国政府已于 1930年5月颁布禁令,严禁文物出境,但由于政局动荡,法令很难得到严格执行。有人曾对怀特的所作所为进行抨击,说他是“墓穴的盗贼,灵魂的盗贼 (he had been a robber of graves and a robber of souls)”。 那么,多伦多大学的慕氏藏书是不是“走私”品呢?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时这批藏书是经由外交官交涉,北京古物保管会审查后放行的,北京古物保管会曾抽取了几本藏书,剩余的皆被放行,并通过海关检查。因此,从手续上说,慕氏藏书不属于走私古籍。 最近几年国内掀起了一个海外流失文物搜寻活动,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欧美一些博物馆的担心。据说,最近大英博物馆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世界文明珍宝”展,众多的展品中竟没有一件中国艺术品,让人有点不解。究竟是博物馆方面害怕文物到中国会被扣留,还是认为中国文物没有必要在中国展览,不得而知。 由此我就想谈点拙见,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海外收藏的中国文物。的确,鸦片战争以后,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或偷,或抢,或廉价收购,使中国的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但是,我认为,不一定非要把这些文物悉数要回中国。有人出高价竞拍中国文物,有人罗列文物清单,打算向国外博物馆递交。这种民族感情可以理解,但是,窃以为,这并非最好的解决办法。让这些文物留在国外的博物馆、图书馆可能比在中国更能发挥它们的作用。在我看来,这些文物实际上承担着中华文明无声宣传员的使命,比中国政府花大价钱举办的文化推介活动作用更大,也更合算。 我曾参观过美国和加拿大的许多大博物馆,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馆等等,那里都珍藏着大批中国文物。最初的时候有点百感交集,一方面觉得这么多中华珍宝竟然流入异国他乡,外人之手,心里很有点不是滋味;另一方面,看到显示灿烂中华文化的艺术珍品和古希腊、罗马、埃及、印度等文明古国的文物并列,交相辉映,心里油然生出自豪之感。当时就想,假如这个博物馆里独独缺了中国文物,或者中华文物和别国文物相比相形见绌,差了一个档次,我心里可能更不是滋味了。 据我了解,西方大多数人是通过中国文物的直观印象来认识中国的。美国、加拿大的中小学生每年都由学校组织参观博物馆展览,我认为,那里的中国展品决不能缺少,而且也不能太差。严格说来,传教士是西方人中最先主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的中国学研究也是从传教士开始的,许多大学的中国学研究是在得到一大批中国古籍和文物以后才开始着手的。我认为这是中国文物的真正价值所在。文物在什么地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让文物发挥其文化价值。把中国文物都收回去存在库房里未必是什么好事。文物保护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在于利用,就是宣扬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 此外,从对文物的尊重和保护来说,国人做得还不太够。有时候我在想,假如多大的这批慕氏藏书还在国内,不知道如今命运该如何,能否在文革中逃过一劫恐怕很难说。据说,在当年破四旧的狂潮中,仅江浙地区的宁波一地,古书画打碎而做成的纸浆就达80吨。全国烧毁的古籍、书画、砸碎的文物更是不计其数,损失极大。文物在国内是属于中国,文物在国外,也同样是属于中国的,那是中华文明的符号象征,其地域属性是改变不了的,没有任何博物馆敢于给中国文物改个别的名字。因此,我要给海外流失文物搜寻活动泼点冷水,不妨心胸开阔一点,让文物留在海外。
文章评论
作者:枫苑梦客
留言时间:2009-12-14 08:14:40
同意老本的说法。不知道有没有人研究文革中文物的损失情况,我相信那是相当惊人的,如果罗列一个清单,肯定很长。文化大革命之所以被称为一场浩劫,不仅是因为它摧毁了无形的东西,如精神、信仰、道德等,还在于它摧毁了大批珍贵的文化遗产,损失是难以弥补的。
作者:老本
留言时间:2009-12-13 19:01:06
现状保存,增加利用,就很好。 除了少数近年走私的物品,早年的文物已经过多重转让,追讨岂止是不容易,很多时候也没有道理。 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慕氏藏书当年没有被运到加拿大,经过我党的文化大革命,现在能有多少苟存今日? 海外保存,何止有功。
作者:枫苑梦客
留言时间:2009-12-13 13:41:16
谢谢慕容博。海外流失的中国文物已近百年为最多,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的屈辱史连在一起,因此才显得分外敏感,牵着民族主义脆弱的神经。我原来也认为彻底追缴理所当然,并对有爱国人士花巨资甚至用异常手段竞拍拍手叫好,但是,仔细想想,问题可能并不那么简单,无论是政府出面还是民间出面,发起全球追缴中国文物运动影响都不太好。
作者:慕容青草
留言时间:2009-12-13 10:33:37
完全支持枫苑梦客博的观点。。。。。另外,文中提到“一方面觉得这么多中华珍宝竟然流入异国他乡,外人之手,心里很有点不是滋味;”。。。。。。使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看到这么多的科技成果流入异国他乡,科学的发祥地英欧人是否也应该心里很有点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