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看世界杯足球,东亚四国就缺中国队,连穷困潦倒的北韩都入围了,而拥有十四亿之众的中国却无缘世界杯,让人好不心生闷气。二三十年前水平远在中国之下的日本足球队在小组赛中打得有章有法,以两胜一负的战绩,昂首挺进16强。而二三十年前还属于亚洲强队的中国队,虽然频频换将,使出浑身解数,却依然不见起色,甚至更糟,干脆一蹶不振。中国球迷搞不懂,原因何在? 原因其实不难明白。中日足球的差距显示了两国国民性和体制的巨大差距。和明治维新时代一样,日本人在提高自己足球水平方面,把日本特色的实用主义发挥到了极致。他们从自己的具体条件出发,制定实实在在的足球发展战略。他们清楚地知道,亚洲人身高没有优势,但是,足球主要是用脚踢的,用头顶的时候并不太多,只要把脚下功夫练好,就有制胜之道。三十年来,他们正是坚持走技术型的道路,吸取欧美各家之长,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脚下技术,终于练成了巴西人娴熟的硬功夫。 反观中国足球,则在长官意志指导下,犯了愚蠢、浮躁、好高骛远的大毛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没学好。他们没有从中国人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等方面出发制定足球发展战略,反而一味强调向欧洲足球学习,试图依靠身高制胜,靠力量踢足球。他们又模仿欧洲,搞起了中国式的足球职业联赛, 结果搞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足球腐败,假球、黑哨泛滥,中国足球水平直线下降。到如今成了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亚洲的三流球队。有人激愤地说,在现有体制下,金子也能变成粪土。派了那么多年轻人去巴西学习足球,回来照样是一帮废物。钱花了,黑钱流入个人腰包,中国足球怎么能崛起? 从日本足球的迅速崛起足见日本这个民族的可敬可畏。这是一个崇拜强者的民族,谁强就向谁低头学习。历史上日本曾拜中国为老师,虚心学习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从630年至894年,日本共派遣正式的遣唐使达19次。因此,日本文化和中国文明一脉相承。到了近代,当日本人发现他们崇拜的中华帝国开始没落的时候,他们甚至有一种失落感。可是,渐渐地,他们发现这个巨人其实是外强中干,已经病入膏肓,于是这种失落演变为对中国的藐视,甚至欺凌。日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是:主动学习,全面引进;选择、改造、自成体系。日本古代主要向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而到了近代则主要从中国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极大地刺激了日本,落后就要挨打,必须抓紧改进炮术,加强武备,以中国为鉴进行改革。 中国人对日本的感情很复杂,用“又爱又恨”表述比较合适。很多中国人恨日本人,网络上有人说声日本的好,便会招来谩骂,尤其是在日本的中国人更不能对中国品头论足,否则只能招来羞辱。我们只能说,这是一种自大和自卑的混合物。有些人嘴里恨日本,可是,心底里对日本却有一种说不清的羡慕,他们不能不承认,日本汽车、电器的质量上乘,用起来放心。上海世博会上,日本馆是最受欢迎的场馆之一。而且,据调查显示,16-20岁的中国年轻人最喜欢的国家竟然是 “日本”!到过日本参观的国人无不对日本国民的敬业、有序、守纪印象深刻。 由日本足球的崛起,中国足球的堕落,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日本的现代化的成功和中国现代化的失败。日本人学什么像什么,不成功不罢休;而中国人什么都学不像,学不好,一如这足球,成功之日遥遥无期。为什么?一百多年来,中国之所以处处不如日本,就在于我们顾盼自雄,从来不肯放下架子,谦虚地、认真地向别人学习。 现代化曾是多少代中国人的梦想。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明确的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再次明确提出 要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这个目标显然落空了。今年三月,中国总理温家宝称,中国现代化还要上百年,甚至更长。这无疑很令人泄 气,更是给那些头脑发热,以为中国已经可以睥睨群雄的民族主义者的一味清醒剂。中国的发展虽然迅速,但是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很多,很严重。有统计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化起步比日本晚70年,产业结构调整、教育发展和宏观经济上晚80年,而今整体工业水平至少落后20年。 一百年太久,只争朝夕!但是,差距之大是不得不承认的严峻现实。《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认为,2006年中国的现代化世界排名为70名。中国有可能在2040年前后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1世纪末,中国实现现代化,有可能赶上美国的概率是4%。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态度。不是有人要唱衰中国,而是中国根本还不够强,如何唱衰? 中国的现代化和日本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日本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当然,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从早期来说,多为积极的影响,而到了后期,则多为消极影响。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不得不放下老师的架子,开始虚心向日本学习,不仅在体制上模仿日本,而且派遣大批留学生赴日学习,同时聘请了许多日本教习到中 国任教。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进程。1898年开始的戊戌变法运动实际上就是要效法日本明治维新。日本的现代化是从教育改革入手 的,于是从1906年开始,清政府从学校章程到章程下的教育纲要,从中央和省的行政架构到学校课程和教科书的内容,都基本上实现了“日本化”。1906 至1911年间的法律和司法改革是在日本人的直接参与或指导下进行的。甚至到了民国以后,中国法院法律“仍直接取法日本” 。 中国派出了大批留学生到日本留学,直接学习日本。为什么要留学日本,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19世纪中期清政府派往欧美的留学生几乎全部是学理工和军事的,但派到日本留学的学生学习的专业很广,而且以文科和军事为多,其中又以政法和陆军为最热门。 到了20 世纪初,社会主义运动在日本蓬勃兴起,于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的思想,也首先由日本转译到中国。1906 年,留日学生朱执信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中,第一次从日文本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1920年,陈望道有将日文本《共产党宣言》全文 转译成中文在上海发表。李大钊也是在日本接触到社会主义思想的。 日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之大,肯定超乎某些人的想象。汉语中表达西方思想科技文化等等概念的词语,许多都是通过直接借用日本人现成的翻译来实现的。如:哲学、物理学、化学、企业、历史、体操、动员、政策、系统、政党、警察、独裁、单位、关系、成份、物质、条件、意识、概念、直觉、命题、对象、目的、主 义、定义、原则、代表、出版、前提、进化、综合、意图、背景、现象、情报、现实、绝对、抽象、肯定、否定、积极、消极、主观、客观、直接、间接、改良、解放、批评、批判、概括、制约、调整……如果你不认为这是日语借词,可查《汉语外来语词典》。据有人统计,现代汉语中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语输入的。如果消除了这些词,中国人几乎无法写文章交流。 日本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也很大。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日本成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大后方。无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在遭到清政府镇压时,都以日本为避难地,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1895 年,孙中山广州起义失败后与郑士良、陈少白一起逃亡日本横滨。1898 年9 月,维新派的变法运动遭到镇压后,康有为、梁启超先后逃亡日本。1904 年,黄兴、宋教仁等长沙起义失败,也逃亡日本。1905年,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政党—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出席会议的实际上全是中国留学生。孙中山组织 了十几次武装起义,其中大多数武装起义是在日本策划的。另外还有一大批对中国现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者也曾东渡日本。如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鲁迅、 钱玄同;新文学家和哲学家郭沫若、郁达夫、田汉、周扬、欧阳予倩、成仿吾、夏衍、艾思奇; 民主政治家沈钧儒、黄炎培、何香凝;以及董必武、周恩来、林伯渠、彭湃、李达、吴玉章、廖承志等等。 但是,必须承认,日本对中国现代化和中国革命的支持与帮助主要基于日本自身的利益,实际上,日本并不愿看到中国通过革命和现代化成为一个强国。一个 日本军阀曾明确表示: “日本......并不希望中国有一个强有力的皇帝,日本更不希望那里有一个成功的共和国。日本所希望的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中国。一个受日本影响的弱皇帝统治下的中国, 才是理想的国家。”因此,日本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支持是另有目的的。而且,随着日本国力的增强,日本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日本的侵略和掠夺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日本的确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伤害,以至于至今还有很多人无法从仇恨和复仇心理中挣脱出来。这种心理仍然在左右着很多人的情绪、观念、自我定 位、以及心态。虽然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我认为国人需要调整心态,正确地面对历史,多从自身找原因,甚至要虚心地向日本学习。心胸狭隘、沉溺于仇恨、不愿反省、不思进取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