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的差别是显著的。西方文化强调平等、分权和对权力的制约,任何人也不能享受至高无上不受约束的绝对权力;东方文化则相反,强调等级、集权,身居高位的肉食者可以享有几乎不受制约的权力。这是民主和专制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的文化基础。 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一般来说,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 东西方看问题的角度有很大差异。东方人比较重视外部环境,而西方人比较注重环境的主体。比如,当鱼在布满石头和水草的区域游来游去的时候,东方人一般来说更注重岩石和水草,而西方人则把注意力放在鱼身上。这种区别从中国山水画和西洋画的对比中体现得更明显,在中国山水画中,人物只是环境的一小部分,往往寥寥几笔带过,而在西洋画中,人物则是重彩描绘的,形象高大,环境只是衬托。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浸淫的人们倾向于把个体行为归为内因的作用,诸如个人的态度、 能力、性格和习惯等。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熏陶的人们则倾向于认为个体行为是由外因引起的,比如团体规范、社会价值观以及社会环境的压力等。 西方文化一般来说属于阳性文化,外向,重视对自然的征服,对物质和金钱的占有,强调个人目标的实现;其特点是负责、果断、活跃、进取,德国、 英国、 日本、 墨西哥、 菲律宾等文化都属于阳性文化。 东方文化本质上属于阴性文化,内向,重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平和中庸,重视社会关系、生活质量,以及对他人的关心。但这种文化特点并不为东方文化所独有,荷兰、 法国、 葡萄牙、 哥斯达黎加等都属于阴性文化。 东方文化的特点是关心别人,尊重传统和价值,寻求共识,倾向于用和平手段解决冲突。而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关心自我以及同自己关系密切的小团体,喜欢竞争,倾向于用非和平手段解决冲突。 集体主义文化强调帮助他人,当然也期望从他人那里得到帮助,双方是互相依赖的关系。 集体主义文化的重要价值观是爱国主义 (例如,为国献身),英勇行为 (例如,冒着生命危险保护集体利益)、 忠诚 (例如,牺牲个人爱好维护集体利益),自我牺牲(例如,不惜代价帮助别人)。中国的集体主义传统价值观的一种表现是孝道 (例如,不惜代价奉养父母)。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有孝子甚至割股疗亲,割掉自己腿上的肉来治疗父母的疾病。 个人主义文化不强调帮助别人,当然也不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强调个人独立以促进竞争。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往往不关心别人,甚至连自己的亲人也不关心。在新加坡,政府不得不通过一项法律,要求儿女赡养自己的父母。在 2003 年法国夏天的热浪中,年轻一代忙着去凉爽的地方度假,而不管老一辈人,结果有一万五千老人被热死。 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两种文化应该可以扬长避短,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关于文化、价值观和身份认同存在两种典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文化、身分、族裔等是原生的,根深蒂固的,无法改变的,因此,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 另一种观点是属于“社会建构主义”观点,认为文化、身份认同、种族认同是可以改变的,不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而且会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表现出不同的身份认同,比如中国移民加入美国国籍后改变身份认同。身份认同也可能在消失一段时间以后被重新寻回,比如加拿大的魁北克和中国开封犹太人都是在种族认同失去后又开始确立自己的种族身份认同。政治和社会环境的进程既能够塑造身份认同,也可以改变身份认同。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文化曾不断吸收异类文化,显示了相当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事实上所谓的中国生活方式中含有大量非中国元素。在思想领域,中国接受过佛教与马克思主义,完全异于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所以,中国人接受以自由、民主、人权为代表的文化价值观也不是什么难事。接受普世价值并不是要完全抛弃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东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关心别人,寻求共识,温和谦让等特点仍应该而且可以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