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日因钓鱼岛争端闹得挺厉害。双方火气都很大,有人甚至开始谈论战争,似乎非打一仗不可。也有人呼吁,双方应保持克制、冷静,不可轻言战争。套用句老掉牙的话说,中日关系,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中日两国关系源远流长,时疏时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两国关系越来越密切,可以说,历史上中日两国间从未有过如此密切的时期。这可以从以下数据看出。 截至2010年,两国结成友好城市245个(中国与世界各国结成友好城市共1786个); 中国25个城市与日本15个城市开通了直航,每周商务班机540个; 中国和日本海上航线开通了130条。 在日本工作和居住的中国人有68 万多。在中国工作和居住的日本人有近6万人。 9万中国大学生在日本留学(包括五千名台湾学生);占日本外国留学生的五分之三;1.5万日本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两国相互旅游人数达到570万人次; 2003年以前,日本连续11年为中国第一大贸易国;2010年两国贸易额达到2,977亿美元,中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则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11年东盟取代日本,日本则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日本文化深受华夏文化影响。传说齐人徐福于秦始皇二十八年率数千童男童女入海寻找仙人,“得平原广泽”,乃乐不思蜀,“止王不来”。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日本不断派出使者来中国朝贡,并要求册封。公元四世纪,大和政权统一日本后,开始引进汉字、制度、儒学、工艺、技术等。佛教于公元522年由中国南梁传入日本。公元600年,日本首次向隋朝派出使节,开始国家间正常交往;618年唐朝建立后,日本先后派出19批遣唐使。 最早的日本文献都是用汉字写成的,如《日本本纪》、《大宝律令》等。直到今天日本仍在使用汉字,包括约三千通用汉字和2131个常用汉字。 日本学习中国文化止于唐朝,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敬仰也止于唐朝。唐朝灭亡后, 中国进入分裂的“五代十国”,而日本文化走上独立发展道路。佛教在日本发育成熟,并开始反授中国。 宋朝中日间不存在朝贡关系,但贸易和文化交流不断。北宋对日贸易主要是民间贸易。在160年间,北宋商人赴日贸易达70 余次,但直到南宋才开始有日本商船来华进行贸易。 元朝在蒙古人统治下,中日关系趋于冷淡,忽必烈欲纳日本于自己的统治之下,遣使通好,未获回应,日本甚至羞辱元朝使臣。忽必烈大怒,先后于1274年、1281年发兵入侵日本。因飓风袭击,惨遭失败。元成宗曾试图通过宗教交流修复对日关系,并派普陀寺僧一山赴日,却被拘留于伊豆。 明朝朱元璋宣布15个邻国为“不征国”,其中包括日本,但日本并不买帐,从1281年开始,日本海盗执行“异国讨伐令”,大肆袭扰中国东南沿海。朱元璋因此切断中日间的政治经济贸易关系,将日本列为“不庭之国”,永远不准日本来华贸易。直到1436年中日贸易才开始恢复。永乐年间,明成祖派郑和率船队十余万人抵达日本,提出朝贡要求,日本答应向明朝遣使朝贡,并受封日本国王。17世纪日本实行锁国政策,明朝实行禁海政策,长达两个多世纪,中日贸易关系几乎断绝。满清时期,日本认为中国“由夏变夷”,看不起中国,也不愿意与中国打交道。 日本在近代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从1894年到1945年,在短短51年时间里,中日间发生了多次军事冲突和全面战争。日本对华侵略战争和对中国东北和台湾省的统治对中国造成了严重伤害。八年抗战,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其中包括563.3万军人。日本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按1937年比值计算,约为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元。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愿意接受美英中苏共同制定的《波茨坦公告》,但诏书称“交战已阅四载”,显然只把战争局限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有意忽略对中国的侵略,不承认被中国打败。 中共建国后,中日关系缓慢恢复。1971年日本被中美之间的“越顶外交”震动,匆忙派员访问中国,讨论战争赔款问题。周恩来转达毛泽东的意见,愿意放弃赔款。1972年9月29日,中日联合声明签署,中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但后来日本援助中国的日元贷款显然带有赔偿性质,双方心照不宣而已。 美国在1970把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转让给了日本,这一招是深谋远虑的,它等于在中日关系中插上了一根刺,其效果正在逐渐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