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諾貝爾獎各獎項中,文學獎最引人注目,和平獎最易引起爭議,而今年文學獎和和平獎都很引人關注,也都引發了爭議。萬維網上對中國本土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爭論很激烈,但似乎還沒見到有人對歐盟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發表意見。 歐盟可能是諾貝爾獎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得主了,獎金平攤到人頭實在不算什麼,但其意義十分重大。歐盟上下對獲此殊榮非常驚喜,也非常重視,據說將派“三巨頭”前往挪威首都奧斯陸領獎。 歐盟之所以得諾獎,是因為在二戰之後一直積極促進歐洲的和平與和解、民主與人權,並為此作出了貢獻。用歐洲議會議長馬丁-舒爾茨的話說,“歐盟是一份獨特的事業,它用和平取代了戰爭,用團結取代了仇恨。”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中,歐盟確實成為世界和平的典範,尤其是世仇法德兩國拋棄前嫌,建立政治互信,通力合作,共建歐洲和平,更為世人所稱道。 歐盟目前的確遇到了嚴峻的挑戰,不少國家深陷主權債務危機之中。但世人的眼光仍在注視着歐盟,希望他們能為人類解開世代怨仇,擺脫戰爭恐懼,實現和平共處闖出一條新路。雖然有人譏諷,歐盟帶來了和平,卻失去了繁榮,但與摧毀一切的殘酷戰爭相比,歐盟遇到的暫時經濟困難實在算不上什麼。二戰期間,法德兩國傷亡人數高達三千多萬人,約占兩國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戰爭廢墟歷經幾十年才得以重建,戰爭創傷令人痛徹心肺,教訓至為深刻,歐洲人正是從血的教訓中才認識到了和平的寶貴,因此不惜代價促成歐洲的統一。 反觀亞洲,顯現的卻是另一種可怕的景象,領土爭端日益激化,各國民族主義怒潮高漲,戰爭的危險正在迫近。東亞的中日韓,個個為領土爭端紅了眼,積極擴軍備戰,摩拳擦掌,大有不大幹一場誓不罷休的架勢。有人發現,這一地緣危險態勢和一戰和二戰前夕歐洲大國之間的博弈非常相似。 “中日友好”、“中日不再戰”曾是飽嘗戰爭之苦的老一代的良好願望,許多人為此做出了辛勤的努力。但遺憾的是,中日兩國並未能像法德那樣拋棄前嫌,握手言歡,建立政治互信,通力合作,共建東亞和平。隨着中國的強勢崛起,日本的恐懼感日益加深,處心積慮遏制中國,必要時不惜一戰似乎已成為日本朝野的共識。對某些日本戰略家來說,如果“中日再戰”不可避免,那麼這一戰宜早不宜遲。中國方面也有人預測,中日終有一戰,很可能發生在2015年至2020年之間,因此必須積極備戰,嚴陣以待。可以預料,只要中日之間的死結不解開,兩敗俱傷的戰爭已經離我們不遠了。 中日非打一仗不可嗎?兵凶戰危,結果將如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