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公元1908年11月5日),支撑晚清这个摇摇欲坠的大厦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走完了她74年的人生路程,撒手人寰。慈禧太后,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实名叶赫那拉•杏贞,一生充满争议,世人对其褒贬不一。作为一个女性,她不失聪明与能干,在危急时刻曾使清王朝转危为安,有过“同治中兴”的短暂局面。作为一个统治者,她专横跋扈、权力欲极强,为维护其统治地位不惜采用任何手段。另一方面,她又显得软弱和无知,在她统治下的晚清政府,腐败无能,顽固守旧,对列强战必败,败则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一年后,宣统元年十月初四,慈禧太后葬入清东陵的普陀峪定东陵内。出殡那一天,清王朝为慈禧太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一名名叫亨利·博雷尔的荷兰人目击了慈禧太后葬礼的整个过程,并留下了一些珍贵的老照片。据亨利·博雷尔说,当时清朝外务部的官员们在北京东直门外的一个小土丘上,搭建了一个带顶棚的看台,专门提供给各国公使馆所介绍的在京外国人。这些看台可不是随便进去的。必须得到清朝外务部发放的入场券,才会被容许进去观看。 在东直门内附近,清廷修建了一个单独的亭子,是为各国外交官,尊贵的商业权贵,以及报界记者们所搭建的,为的是可以让他们很方便地观看到慈禧太后的送葬队伍。在送葬行列中有驻京外国人代表,他们一般走到东直门附近也就不再往前走了。他们可以在东直门内的亭子或东直门外的看台小憩一会。慈禧太后的送葬经过东直门附近那天,街上人山人海,极度拥挤。清朝外务部一些会说英语的官员们,神情严肃地接待客人和收取入场券。亨利·博雷尔后来在《晚清映象》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这场豪华的葬礼。 行进在送葬队伍最前端的,是一队身着新式军装、手拿长矛的骑兵,他们一个个装束齐整,举止得体。紧随其后的是一列排着纵队、手牵马匹的仆役。再往后面,是几百名身穿猩红色绸缎衣服、帽上插着黄色羽毛的仆役,他们轮换着抬行慈禧的灵柩。在灵柩后方承担护卫的有两队骑兵,一队骑兵手拿飘扬着红色长条旗的长矛,一队骑兵手持长枪、身穿镶上了红边的灰色军衣。行进在护卫骑兵之后的,是一排排穿着红衣服的仆役,他们举着绿、红、紫、黄等各种颜色的旌旗和低垂的绸缎条幅。 慈禧太后的庞大灵柩由轿夫们抬着经过了博雷尔所在的看台。人们可以从照片中清晰地看到金黄色锦缎柩布上的蓝色凤凰和红色云彩及花纹图案,灵柩顶上还镶有一个金色圆球。道路对面的外国公使馆警卫们在灵璀过时也都立正敬礼。 慈禧太后棺椁内的陪葬品极其奢华,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监李连英曾经参与了棺中葬宝仪式,他和侄子所著的《爱月轩笔记》一书称:慈禧太后的尸体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了三层金丝串珠锦褥和一层珍珠,厚度达一尺。 慈禧太后的送葬队伍到达东直门附近,盖着金黄色柩布的灵柩被缓缓地从北京的紫禁城被抬送至距城有100多公里远的东陵。 当年的国葬场面,有很多诡异的事情——送葬的队伍,有大量的纸将纸兵,纸轿纸马,大小如真,不细看,还真分辨不出。它们是一大群纸糊的假人,将在冥间保卫和伺候慈禧太后。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纸糊的钟表、梳妆台、烟杆等等,都是些她所心爱的财物,做工精巧逼真,惟妙惟肖。 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境西北部马兰峪的昌瑞山,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这里埋葬着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和同治(惠陵)等五位皇帝。慈禧太后入土仍得不到安宁。1928年夏,流氓军阀孙殿英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慈禧陵墓盗窃案。军阀们炸毁地宫,掠走了全部随葬珍宝,慈禧尸体被抛出棺外,嘴里的夜明珠被抠走,衣服也被扒光。以后慈禧陵墓还多次被盗。如果显赫一时的慈禧太后在天有灵看到她死后会惨遭如此的挖坟和辱尸,不知她有何种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