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一份报告预测美国在2020年将取代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第一石油生产国,并且在2035年前石油有望完全自给。一种叫“水力压裂法”新技术的应用给美国天然气和石油生产带来了一次革命,它不仅降低了石油和页岩天然气的开采成本,而且提高了美国国内石油产量,到去年创下二十年最高纪录。除了增产之外,美国在国内推广混合生物燃料,用天然气代替石油,以及节能汽车的普及,又在节流方面减少美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事实上,从2005年开始,美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一直都在逐步下降,到去年12月石油净进口量降至1992年2月以来最低水平。 自从2009年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石油净进口国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逐年高涨。然而国内石油产量却增长缓慢,这导致了中国的石油供应缺口越来越大,不得不严重依赖进口。据报道,如今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已超越政府在第12个五年计划(2011-2015)所规定的61%目标,远大于美国的42%水平。英国《金融时报》3月5日的报道也说,中国去年12月份的石油净进口量已经首次超过美国同期石油净进口量,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石油净进口国为期不远。 对进口石油越来越严重的依赖程度已经开始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中国手上几乎没有什么牌可以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经济依然犹如一条张开血盆大口疾驶的巨龙,不停地吞噬着石油及其他资源以保持它前进的动力。近年来尽管奔驶的速度已有所缓和,但仍然保持7%以上的高歌猛进。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以平均6%幅度的增涨,到2012年中国石油年消费达4.8亿吨。因此,希望在减少石油消费需求上下功夫的念头根本就是缘木求鱼,门缝都没有。 在另一方面,大规模地提高国内油田的产量也是青天难上。事实上从发现大庆油田后,中国就再没有发现同样规模的大油田了。大庆油田年产规模5000万吨,在世界上排名只算中型油田。大多现有的老油田开采已接近枯竭,能保持产量不下降就已经烧高香了。产量仍有增长的有长庆油田和渤海油田。长庆油田去年累计生产原油2230万吨,加上天然气285.44亿立方米,换算为油气当量才勉强超过4500万吨,而渤海油田油气当量差不多2000万吨。尽管中国石油产量年年递增产,到2012年超过2亿吨,但增幅不到2%,与石油消费增幅相比小菜一碟,不够塞牙缝。 找到新油田的前景也不太乐观。陆地的石油勘探怕像篦头一样梳理了好几遍了,除非有新技术的突破,不远的将来在陆地上发现高品质的大油田可能性不会很大。既使能发现些上规模新油田,也都是些低品位的,开采成本居高难下。东海南海海底油气资源展望丰富,前景远大。近年来新增加的石油储备量和可开采量大多来自东海南海海域,全中国人民都对此寄予深切厚望。不过这些海域与周边国家邻接,邻国也眼红,说它们也有一份,争议从来就没停过。到嘴边的肉谁都想独吞,没有人愿意“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为此中国不得不派海监、海巡、渔政、海警船到这些海域不停地巡逻执法,宣示中国的主权,忙得一塌糊涂。就是在没有争议的近海,由于海上石油开采的环境恶劣,开采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极不容易保障,不仅要抵御强台风的袭击,还要防止石油泄漏污染环境。一旦事故发生,那后果不堪设想,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发生的漏油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期望在近海上油气产量有突破性的连续增涨也相当困难。去年中国近海上油气产量已超过5000万吨石油当量,已实属不易。 在减少石油消费需求和提高国内石油的产量行不通的情况下,只有靠提高石油使用效率,用其它能源取代石油和对新能源的开发投入等方面猛下功夫了。不过,不是所有这些手段都立竿见影的收效。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统计,从2009年开始,中国连续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中国希望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开发的突破在将来能缓解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尽管国家大力扶持多年,新能源开发仍举步维艰,特别是在生物能太阳能产业方面。产出不仅没有规模而且成本太高,与传统的煤电水电价格差距过大,大量的资本投入没有回报。随着国家财政补贴减少,以及欧美国家“双反”启动,与太阳能相关的光伏行业遭受的打击最大。部分企业由于前期盲目扩张和投资,泡泡吹得太大,现在资金开始断裂,濒临破产。新能源开发的现状说明新能源要成为主力能源为时尚早,不是小打小闹,就是远水不解近渴。 核能是另一个例子。用核能发电技术应该是最成熟最高效最清洁,是取代传统石化能源及降低石油消费总量的希望。然而人们对核废料处理和核电站安全的担心已经开始压倒由核能带来的好处。由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和美国核废料泄漏引发民众对核电的恐慌正在全球蔓延,反核电浪潮一浪高过另一浪。尽管这股反核电浪潮还未波及到中国,但中国人民已开始意识到核电的问题。现在各地都对核电站避而远之,以前居民们敲锣打鼓欢迎核电站落户的境况已经不再。未来如何面对反核电的挑战将是中国政府必须考虑的大事。 由于汽油价格居高不下,用天然气取代汽油,亦即“油改气”的车辆迅速增多。 “油改气”技术在中国最先进应用最广泛,除了降低石油消费总量外,还可以降低开车成本和空气污染。然而随着“油改气”车辆增多,渐渐地车主们觉得越来越不方便了。加气站前的队伍变得越来越长,加一次气要等上一两个小时的队。天然气的紧缺越来越严重,以致某些地方紧急叫停汽车“油改气”,原因很简单,就是天然气供应紧张。2011年,国内天然气产量1025.3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54%。而同期国内天然气消费量1307.1亿立方米,同比增幅为21.50%,全年缺口达281.79亿立方米,远高于2010年的131.16亿立方米。据估计2015年供应缺口将达400亿立方米,到2020年我国的天然气缺口至少达800亿立方米。中国短缺的天然气消费环境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汽车“油改气”,天然气替代汽油也不现实。 靠传统的煤电水电来降低石油消费总量好像也不靠谱。发展水电是好,但中国能修水电站的地方恐怕都修得差不多了,更何况修水电站有移民的问题,有改变生态环境的争议。这些问题和争议都是非常棘手难于解决的。中国的煤储量倒很丰富,但在当前空气污染日益严重,雾霾沙尘天气笼障全国,人民怨声四起的情况下,中国再发展煤电无疑是自杀。 似乎到现在只有在提高石油使用效率方面做文章,有效地措施包括:(1)提高燃油经济性标准,普及高能效汽车;(2)提高公共交通利用率,限制和减少使用私人车辆。事实上,国家把巨资投向新能源开发纯粹是舍近求远,耗糜钱财,不如把钱投入到这些既有效又可行的方面。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增加石油使用效率,而且还可以减少空气污染,一举两得。如果推广节能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能把汽车每升燃油平均可行驶里程提高10公里,那对石油消耗可是一笔不小的节省。另外,鼓励人们出行少用私人车辆,多乘公共交通,也是节省油耗的有效门道。当然国家需要投资提高公共交通网络覆盖范围,增加其便利性。 既然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不可避免,那么中国就不得不考虑保障进口石油安全的战略,这包括:(1)优先发展海军,有确保能源运输安全的军事能力;(2)努力使石油进口的来源多样化,分散石油进口的风险;(3)增加海外石油资源储备,保障进口石油的安全供应;(4)在关键石油海上通道上寻找立足点,以支持危机时海上的军事行动;(5)建立石油期货市场,使自己有定价的话语权。 随着中国军费连续以两位数字增长,海军装备和战斗力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中国似乎仍然对优先发展海军认识不足。海军不应当仅仅是一只单纯的国防军种,它应当是包括航空兵,陆战队和战略导弹的混合战略军种,在全球范围内行动保护中国利益的国际军种,因此海军应当大大地优先于其它任何军种的发展。中国应当改变长期奉行的是近海作战理论,建立强大的以航母为核心的进攻型远洋舰队,确保舰队在没有陆基航空兵和防空系统的保护下有远洋独立的作战的能力。只有这样一支舰队才能负担海军原有的保卫领海安全的任务,才能支持海监、海巡、渔政、海警们巡逻执法的任务,才能在今后由于石油自给美国淡出海洋警察角色后接过美国的班,保护自己海外石油供给途径畅通无阻的任务。 中东地区是世界的“大油库”,其石油输出量占世界石油供应市场的近一半。中东又是世界的“火药库”,政治、经济、民族、宗教各种矛盾与斗争复杂而尖锐,经常发生的政治动荡和军事冲突严重影响世界石油的安全供应。中国石油进口高度依赖中东,与其它石油进口大国有一拼。其他主要进口来源分散,运输距离过远。中国在实行石油进口多元化策略、减少对中东石油依赖方面已近做了不懈努力。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来是8%左右,现在已达15%左右;中国从中南美洲和非洲石油进口也有大幅度的增加;中国也积极探索从北美进口石油的可能性。不过中东地区石油物美价廉,减少对中东石油依赖是不容易的。 为了实行增加海外石油资源储备战略,中国频繁出手并购海外石油资产,投入巨资给海外石油勘探和开发,并积极参与和提供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今年2月,中海油宣布完成了对加拿大能源企业尼克森公司的收购交易,收购总价约151亿美元,这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海外收购。中海油收购加拿大尼克森,标志中国进军北美石油市场,是中国转变石油战略的一个新开端。中国已登上全世界寻找石油储备的舞台。在今后,在这舞台上,我们会看到中国更壮观的舞步。 尽管中国反驳说所谓的“珍珠链”战略是国外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制造”中国威胁论“,但不能否认这条“珍珠链”正在慢慢形成中。“珍珠链”是2005年由美国国防部一份名为《亚洲的能源未来》的内部报告提出的,说中国正透过资助等各种方式取得军舰海外停泊基地,主要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柬埔寨以及泰国等国家的有关港口或机场。这些国家在地图上联系起来像一串珍珠,故有此名称。中国声称这些的资助行为完全属于纯商业的运作,不参与主权的管理。但是,在“珍珠链”上的这些港口战略意义非常重大,而作为商业港口经济效益并不大,如“珍珠链“之首瓜达尔港位于巴基斯坦极不稳定的俾路支省,与外界的联系被荒凉的沙漠相隔离,中国投入巨资开发,很难有什么经济回报,中国的辨解总让人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感。在关键石油海上通道上寻找立足点以支持危机时保护中国海上石油通道符合中国的利益。就算“珍珠链”战略是真的“纯商业行为”,这并不能保证中国未来不会建立海军基地,也不会掩盖中国海军正在走向远洋的事实。 中国已是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但在国际石油市场中没有较大的话语权。没有话语权也就是不具备国际油价定价权,没有定价权就没有通过政策调整影响国际油价的能力。中国石油进口大国,必须有能力影响国际油价以改善国际油价的波动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伤害。中国自2004年开始力推石油期货上市,其目的就是争夺国际油价定价权。不过尽管做了许多努力和改进,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的目标仍然阻力重重,未见到黎明前的曙光。其主要的障碍是人民币无法自由兑换,以及外汇管制等金融政策。 作为依赖进口石油的崛起中大国,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有安排还是无安排,严峻的形势都会逼迫中国采取适当的行动依照不同的优先次序去实现上述的五个目标。鉴于此,中国不会主动引发破坏市场运作和限制进口的国际冲突,会保持当前的能源自由市场持续奏效。 中国正在扩张海军力量,目的应是追求在能源全球自由市场出现危机时,能确保其供给通道安全的军事能力,而不是去挑战其它国家的军事霸权,或到其它地区去显示大国威风。 不过实现上述的目标把石油瘾过足需要很多的钞票,看看美国几十年的历史就知道。不仅要花银子买石油,要养军队搞镇反,银子不够就印钞票,实力不济就找代理。大棒加胡萝卜,到处奔波,摆平衡拉偏架弄权术,那里都插手;再不行就亲自出马武力镇压,为石油开了几次仗。这样自己累不说,多是吃力不讨好得罪人,为他人做嫁衣裳。这一下来不仅把身子掏空,还欠一屁股债,如同吸鸦片上瘾一样,好几届总统都说想戒但都戒不掉。也许美国已经开始痛定思痛,这次有所不同,能把石油鸦片戒掉。毕竟美国自己地下不缺油,用国内的石油资源自给是完全可能的。 中国呢,上瘾后怎么办?这种依赖好像开弓没有回头箭。好在中国经济现还在高速前进,挣钱印钱两不闲,不仅外汇充足,人民币也值钱,因此还有能力为现在和不远的将来把石油瘾过得舒舒服服买单。然而,再远一点呢?会不会重蹈吸鸦片之覆辙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