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三八O集)【日期】2016/10/9【地點】英國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蘭彼得校區【檔名】02-041-038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八十二頁,第五行看起: 「《淨影疏》以為善求生,釋力為善。以自然往生,為念自然。」《無量壽經義疏》隋朝慧遠大師的著作,他解釋前面的經文「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說得好,確確實實是為善求生,真正學佛,真正想在佛法上有成就,不能不重視這個問題。我們這一生得人身、聞佛法,談何容易!這個問題怎麼樣對待?首先要知道,這是稀有難逢的緣分,跟開經偈所說的一樣,「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了,多麼慶幸,抓住這個機會,這一生永遠脫離六道輪迴。我們在六道輪迴時間太長了,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這一生得人身,得人身未必能超度,一定要聽到這個法門,具足深信切願,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要把求生淨土擺在第一。力為善是什麼?這個善不是指別的,專指信、願、持名,為什麼?它能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往生淨土,永遠脫離輪迴、脫離十法界,再沒有比這個善更善的了,這是善中之善。所以這個意思,念老給我們解釋的,「其意以行善功德迴向淨土,力求往生,名為力為善。此說甚好」,說得真好! 「下云:自然往生,為念道之自然,則所言過簡」,講得很簡單。「《會疏》勝之」,《會疏》裡頭怎麼說的?「直指稱名念佛,為善之根本,是乃正行也。廣行眾善,迴向得生,亦是為善」,可是總不如稱名念佛,這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根本。廣行眾善,迴向得生,這是屬於助行。你看,「正助並舉,主次分明,是《會疏》之長也」,《會疏》說得好。「至於道之自然,則《會疏》更勝」。這裡面舉出兩個意思,「一、以他力直超為自然。二、以無為無作為自然。而以初義為主。此說極好。蓋淨宗之妙,正如《要解》所云:從事持達理持。但當老實念去,則無為無作等等,自然在其中矣。」這個話我們要怎麼學法?這裡引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從事持就能夠到達理持。事持,(得)事一心不亂,理持是(得)理一心不亂。所以只要老老實實念下去,宗門所說的(禪宗裡頭所說的)無作無為,自然在其中。 海賢老和尚為我們表法,他的師父傳戒法師不是等閒之人,這個人如果不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做不出來。傳戒和尚見到這個二十歲的年輕人,就是海賢,求他剃度出家,他一看,看出這個人是法器。什麼叫法器?傳承大法的人才,這不是一般人,而且是經上常說,所謂根熟眾生,他的長處(海賢老和尚)老實、聽話、真幹,這就是法器。師父要選學生,選什麼樣的人?就是要選老實、聽話、真幹,這樣的人沒有不成就的,一個,一個成就;十個,十個成就;一百個,一百個成就,沒有一個漏掉的。 我們要記住,我們這一生學佛能不能成就?問問自己是不是老實,是不是聽話,是不是真幹?聽誰的話?聽老師的話。現在真正有這樣的人,找不到老師了,到哪裡去找老師?自己具足這三個條件,再看什麼?老師不具足。這不是真善知識,真善知識是什麼?老師也具足。學生仔細看看,老師學佛的態度,是不是一個老實、聽話、真幹?聽誰的話?經典上所說的,面對佛菩薩,面對著古聖先賢、祖師大德,他是不是一個聽話老實人?是不是一個真幹的?如果是聽話真幹的,學生就要跟定這個老師,什麼樣的苦難都不離開老師,一定要自己有成就才能離開,沒有成就,沒有緣分,決定不離開老師。 現在這樣的老師、學生難找,到哪裡去找去?表面上看這老師好像不錯,思想言行,功夫用功,好像都如理如法的修行,可是在人面前是個樣子,背後又是個樣子,人前看不出破綻。學生跟他生活在一起,時間長久了,學生心裡有數,對老師怎麼樣?並不是很尊敬。學生看出,他要求學生是一套,自己沒做到,甚至於自己做得不如法,跟經教上講的不一樣。我見到這種人,我不感覺到奇怪,為什麼?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期,法弱魔強。魔在哪裡?真的有很多的魔,就像魔王波旬。當年佛陀在世,魔向佛說,佛法殊勝我要破壞,什麼時候破壞?等到你末法時期,我讓魔子魔孫都出家,來破你的佛法。這個話三千年前說的,現在我們看看兌現了。我們怎麼辦?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能成就,魔有能力把所有的法門他都障礙,讓你不能成就。但是還有一個特別法門,淨宗信願持名,十念、一念都能往生。魔障不障?障,不但障,全力障礙,這就太可怕了。 魔是什麼樣子?外面的魔,色聲香味觸法外面的,裡面的魔貪瞋痴慢疑,這就夠受的了。學佛的人,如果不能把貪瞋痴慢疑放下,就決定不能成就,為什麼?你內有這個煩惱,嚴重的煩惱,外面就會有誘惑,財色名利來誘惑你,你擋不住。小的誘惑,你剛剛出家,剛出家的心猛烈、殊勝,時間久了,就隨俗、墮落了,你的障緣就多,不但多,而且很重,又把你拉回來了。你在佛門造業,佛教在你身上、在你心上變質了,變成什麼教?變成魔教,將來的日子必墮惡道,惡道裡面無間地獄。這一墮,這一退,退得很悽慘,到時候後悔莫及,很少很少墮到惡道再能夠往生。在惡道以惡道的身分往生,有沒有?不能說沒有,有,太稀有了。那是什麼人?過去生中確確實實生生世世修積真實功德,可惜最後臨終一念錯了,又回到人間來了。這一生憑著宿世深厚的善根,墮落之後馬上就警覺到,真實懺悔心就生起來,得地藏菩薩的庇佑,菩薩幫助你離開地獄,你再能遇善緣,能不能往生?能。這個千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 我們看到這些例子,深深感覺到佛菩薩的慈悲,也認清楚了,宿世累劫的善根是多麼重要。我們做錯事情,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心裡面清楚明白我造惡業了,這個念頭馬上放下,信願持名立刻提起來,幫助你消業障。到什麼時候有把握往生?念念都是正念,念道之自然。念道到自然,那純熟了,不必作意佛號也現前,沒有想到,二六時中佛號自然不斷,這個境界,保證你這一生當中必定往生。所以,《要解》裡頭說得好。只要我們真正能做到「老實念去」,禪宗所說的「無為無作」,自然在其中。自然是熟透了,絲毫勉強都沒有,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要不要拿念珠?要不要計數?計不計數都不需要了,他不間斷。像海賢老和尚念到無為無作,自然在其中,這是什麼境界?理一心境界。到理一心,智慧就現前。理一心,像《華嚴經》上講的有四十一個等級,淺深不一樣。縱然是淺的,你自己也知道,自然在其中。好好保持,不要丟失,不要退轉,往生也自然在其中。 我們再看註解裡面的下一段,「以上二疏之說均專就《魏譯》」,康僧鎧的翻譯,「念道之自然以前之文句,獨見《魏譯》」,五種原譯本,康僧鎧的本子說得好,「但漢吳兩譯於此下更有大段經文,廣述彼土菩薩功德與剎土之自然最勝」。這兩個本子裡面,這些經文很多、很殊勝,康僧鎧的本子裡面沒有,會集的時候把它補充過來,這個本子上有。「本經採入,會成此品。於是本品經中,於念道之自然下,八見自然二字」,有八次說自然,連前面九次,這個難得。所以《無量壽經》有會集的必要,讓我們對經的意思能夠更深入的體會,更深的體會、更明確的解釋,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好處在這裡,這個好處就叫功德。 下面把例子舉出來,「如自然嚴整、自然無為、自然保守、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自然所牽隨。可證自然二字實具要義」。自然這兩個字,有很重要的義理,不能不知道。「此自然二字,非外道所謂無因之自然」。在印度除佛說法之外,印度宗教很多也講自然,跟佛講的不一樣,佛講的意思深。一般外道講自然,是找不到原因稱為自然,無因叫自然。實在上,有沒有無因的自然?佛法講有因有緣有果,佛法講的自然,「蓋法爾如是,名為自然也。蓋自者自性。然者,《楞嚴經》中清淨本然」。這是佛講自然,跟一般宗教所說的不同,佛說的意思好。 念老給我們解釋,「可見自然實含自性本然之義。自性之本然,即是真如、實相。如是念道之自然即持名念佛。亦即念實相」。如《彌陀要解》裡面所說的,「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這段是《彌陀經要解》裡的,蕅益大師說的。說念道之自然就是持名念佛,也就是禪宗裡面所說的念實相,這把念佛法門提升了,提升到跟禪宗平等,禪要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淨土念佛也能念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禪宗,我們從惠能大師那裡見到了;淨土,我們有福,我們從海賢法師那裡見到了,把蕅益大師這個說法證實了。海賢老和尚,確確實實契入這個境界。所以常常在老和尚身邊的人,都說老和尚有神通,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但是他不承認,他也不常常現神通,偶爾。我們在《永思集》裡頭看到,是偶爾,九十二年這麼長的時間,現多少次?記載裡頭真的叫稀有,也不過八、九次!九十二年,十年現一次,九次,大概也差不多,他老人家一生現神通,所以看到好像偶然。你真去想想那是神通,諸位好好去看《永思集》,你能看出來。 說往生,我讀《永思集》,我認為他二十五歲,就是出家五年,他念佛的功夫成片了。只要功夫成片就能往生,一般人到這個境界,求往生的心很切,阿彌陀佛會傳達信息給他,告訴他,極樂世界已經有你的名字,寶池蓮花有他一朵,阿彌陀佛的講堂有他的座位。這個座位上都有名字,不會錯的,功夫成片就有,阿彌陀佛就來告訴你,就有不少人,真的不少,見到阿彌陀佛,不肯放棄機會,要求阿彌陀佛帶他往生,還有壽命不要了。像瑩珂法師那個例子,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十年之後我來接引你往生。瑩珂法師很聰明,求阿彌陀佛,我十年壽命不要,為什麼不要?他的根性不善,煩惱習氣很重,禁不起外面誘惑,他說如果還有十年壽命,那十年受外面誘惑墮落,恐怕往生的機會就沒有了,所以現在就去。阿彌陀佛答應他了,跟他約定,三天。好,三天好,三天之後接他往生,他把寮房門打開,告訴大家,他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他約定,三天之後來接他往生。廟裡頭沒有人相信,因為他不守清規,常常犯戒、破戒,不是一個老實修行人。 為什麼他關著門,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那是自己清清楚楚知道,自己造的罪業,死了以後必定墮地獄,想到地獄苦,害怕。那個時候一心念著,就不想墮地獄,求阿彌陀佛帶他往生,他是真心祈求。所以念佛要真誠心、要清淨心、要恭敬心,你能用這三種心念佛就有效。念佛念了多少年,消息都沒有,那要反省,為什麼沒有消息?你天天念佛,你就沒有一句佛號裡頭具足真誠、清淨、恭敬,不具足。不是佛沒有感、沒有應,是我們自己感那個力量太薄弱,不足,不夠。怎麼辦?加強,要學瑩珂法師畏地獄苦,畏懼地獄太苦,不能去,一心一意嚮往極樂世界。我們就可想而知,這個世界一切緣,他統統放下了,障礙沒有了,三天三夜就能把佛念來。念佛是感,阿彌陀佛現身為他說法是應,感應不可思議。無論是夢中、是定中,見阿彌陀佛都是真實的,佛把信息傳給你。這個時候我們自己要有抉擇、有決斷,是希望立刻往生,還是希望到壽終往生,如果到壽終往生,還有多少年自己曉得。這些年幹什麼?當然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為什麼?提升自己往生的品位。可以這麼做,也是聰明的選擇。如果自己煩惱習氣很重,怕被煩惱所誤,急著求生,行,這個例子很多,阿彌陀佛會帶我們去,佛的慈悲。 黃念老告訴我們,「自然實含自性本然之義」,只有自性是本然的。「自性之本然」,就是禪宗裡面所說的,教下所說的真如、實相,真如自然的,實相自然的,本來就如此,永遠不會改變,這就是自然。在極樂世界有四土,常寂光土是自然,是自性本然,常寂光淨土。另外三種淨土都是變現的,都不是自性本然,那就是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這個三土是自性法爾自然所現,它能稱之為本然。自性本然就是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所謂本體,能生能現,佛法裡面稱為自性、稱為真如、稱為實相。念道之自然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也就是念實相。實相是什麼?阿彌陀佛。這句話是梵文音譯的,阿彌陀佛翻成中國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的名號是無量光、無量壽。實際上這個名詞,含的是一切無量,無量個無量,用光跟壽全都包括了。光,我們今天講的它表空間,壽表時間,一切法都離不開時間、空間。時空裡面的一切法,一句名號都念盡了,這叫念實相,這叫念真如。 「是故舉體作依作正」。體,常寂光,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還是自性所生所現。自性裡面有三土,所生所現。自性是能生能現,實報土、方便土、同居土是所生所現,能所是一,能所不二,這就是自然。乃至於「作法作報,作自作他」,這句話很重要,他說什麼?作依作正,我們今天說正,正報,依是依報,正報是我們的生命,依報是我們生活環境,小環境是我們住的房子,大環境是我們的宇宙。我們生存的宇宙,宇宙之大,大而無外,你找不到邊際;宇宙要說小,小而無內,你找不到它的痕跡。這是什麼?這是自性,這就是自性之自然,自然沒有邊際,大而無外,自然小而無內。作依作正,我們了解是自性;作法身作報身,也是自性;後頭這句重要,自他都是自性變的,自他是一不是二,何等的親切。這是什麼?這是實相,這就是自然。 所以我們學佛這麼多年,這麼多年來才真正體會到這句話。我,什麼是我?一切眾生是我。我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是我,自他是一不是二,都是自性。自性,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這十二個字說明宇宙萬法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裡頭有沒有生滅?沒有;有沒有善惡?沒有,所有一切對立都不存在,對立的是邊見,是很粗重的煩惱,自性本來清淨,哪有煩惱。惠能大師見性,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本來清淨,沒煩惱。換句話說,本來就沒有起心動念,本來就沒有分別執著,那些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要去求證,要像怎樣求證?像阿難在楞嚴會上,七處徵心。佛叫他找心在哪裡,沒有說真心、妄心,無論是真心、妄心,在什麼地方?真心容易,實在講妄心也不難。真心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妄心在哪裡?也是遍法界虛空界。 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是說這樁事情,說到最後,你有沒有豁然大悟?悟個什麼?悟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莊子開悟了,覺悟一切法,無論是哪一法,一法都不離,都在其中,從心想生,不想就沒有了,想就有了。我不想它怎麼還有?那不是你不想,是你想你不知道你想,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微細的那個想,一個念頭,就是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我們把它計算出來,一秒鐘你已經想了多少次,你想了多少回,一秒鐘。彌勒菩薩說,你一秒鐘當中,你想了二千二百四十兆次。你承不承認?不能不承認。為什麼?是彌勒菩薩,那是證得究竟果位的人,他不會說假話。可是我們起心動念,絲毫沒有感覺到,粗念感覺到了,細念沒有感覺到。所以佛問得好,凡夫起一個念頭,他知道動了個念頭,佛問彌勒,這一個念頭裡頭有多少細念?還有附帶又問,有多少個妄想?有多少個雜念?有多少個分別?有多少個執著?全包括在一句話裡頭。彌勒菩薩給我們說明,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一彈指的時間短,一秒鐘可以彈七次,三十二億百千乘七,就是二千二百四十兆。 這個微細念頭沒有人能知道。誰知道?法身菩薩才知道。阿羅漢不知道,辟支佛不知道,權教菩薩不知道,天台別教的十住十行十迴向都不知道。一定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像六祖惠能,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海賢老和尚也住這個境界,所以他是法身菩薩,禪宗裡面說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自己不說。這個不說也是老師教他的,由此可知老師的高明。老師在剃頭那天告訴他,教他,一句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明白了,明白就是大徹大悟,不能說,不准說。他遵守,他真開悟了,小悟、大悟、大徹大悟,他自己知道。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看穿,一定要他同階層的人才知道,比他低的見不到,比他高的才行。 所以這些經文,我們讀了沒有懷疑,真正體現出,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怎麼能不愛萬物。佛菩薩慈悲,佛菩薩的對象是對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我們能夠知道的,有概念的,是極小的一部分,比我們高明的人我們不知道。不如我們的凡夫,動物、植物、礦物,迷得更深的不知道,不如我們的不知道。明白這個事相,對佛所說的能接受、不懷疑,才知道淨宗法門的可貴,才會欣慶自己運氣太好了,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中頭獎,這不是假的。如果不把它抓到,那叫當面錯過,那就太可惜了。你還想什麼?你還貪著什麼?真正萬緣放下。對一切苦難眾生自然生起憐憫心,這就是大慈大悲,幫助他們,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介紹給他要講清楚、要講明白,讓他真正接受,真正相信,發心求生淨土,他生淨土是你幫忙的。你生淨土,走的時候,要做個好榜樣給人看,增長人的信心。生到死都給眾生做榜樣,都是在教化眾生,都是在表演、在表法。 所以這一句,「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這就是自然,說了這麼多。「是故《會疏》以無為無作為道之自然。復以他力法門,一超直入為自然,並指為道中之正旨。與《要解》之說,辭異而旨同」,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所以這部經不可思議,無論是哪一段,你真明白、真相信了,你的疑慮,懷疑、顧慮統統不見了,菩提路上一帆風順,你成功了。就在面前,看你能不能捨?能不能放下?放下,真的;不放下,錯了。放下,真叫身心自在。工作再多,生活再苦,特別是幫助苦難眾生,你幫助他,他未必接受。不接受,你還是不捨他,你還是在旁邊照顧他,看他什麼時候回頭,等待機緣。這慈悲到極處,這是真實功德。 無為無作意思深,不能說什麼都不幹,那你完全把意思錯會了。什麼都幹,不放在心上,叫無作無為。心地永遠是清淨平等,清淨沒有染污,平等是沒有分別,有分別就不平等。清淨、平等與自性相應。我們常常說,要用真誠心去信,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度眾生,清淨心。平等心沒有分別。你看現在念佛人,學佛的人,分別多重,我們常常遇到。人家來問,念這句佛號,我加觀音菩薩行不行?我加地藏菩薩行不行?每天誦經誦《無量壽經》,我再加個大悲咒好不好?這都是問題,都是信心不足。信心足了怎麼樣?《華嚴經》上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你就不受干擾了。我受持《無量壽經》,還要加幾部經,還要加幾個佛菩薩名號,這就是被法污染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所以釋迦牟尼佛高明,他老人家入般涅槃的時候,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統統否定了,誰要說釋迦牟尼佛說一個字,那叫謗佛。佛一個字也沒說,一句也沒說,這是什麼意思?幫助你回歸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平等是真心。還有種種分別,種種妄想,不清淨,不平等,怎麼辦?看到你很可憐,為什麼?人是好人,心是好心,錯用了心,在佛法裡種善根,沒錯,能不能在這一生往生?大有問題。這問題嚴重,這不是小事,是大事。在這裡頭人很多,怎麼辦?說不定我們自己也在其中。我們認真反省,細心觀察,自己在不在其中。在其中怎麼辦?趕快放下。為什麼?放下幫助你看破,你對於這經教體會不夠深刻,你還懷疑;你不懷疑,你就不需要加經加咒,你還需要搞這些,可見得你的疑心沒斷。 《會疏》,這是日本淨宗大德的著作,他們的《無量壽經》著作,比中國多,中國《無量壽經》,註解只有兩種,他們大概有二十多種。「《會疏》以無為無作為道之自然。復以他力法門,一超直入」。他力就是淨土法門,完全依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力,阿彌陀佛無量劫所修積的功德加持我們,這他力法門。一超直入,不拐彎的,直截了當就往生淨土,往生淨土在阿彌陀佛會下,自自然然得定開慧,證得無上菩提。所以與《要解》蕅益大師所說的,說的話不一樣,宗旨完全相同。「依信願持名,他力大道」,他力大道就是信願持名,「即得往生極樂。持名即是念實相。一超直入妙莊嚴路。如是之道,法爾自然。」什麼是自然?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就是自然。一切法都與自然相應,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出在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隨著起心就動念,一動念就不自然了。不動念,眼見色看得清楚,沒有起心動念,自然。自然就是自性見,耳,自性聞。一部《楞嚴經》裡面用功的方法,「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完全用的是法爾自然。大乘教裡頭古德所說,開慧的《楞嚴》,開智慧,成佛的《法華》。所以這兩部經,在中國這個地方、地區,讀的人多!這一段就學到此地。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行道和正」。分為三個段落,第一個,「觀行無懈」,都是我們要學的,行是日常生活,觀是智慧,日常生活,點點滴滴都不能離開智慧。我們看經文: 【出入供養。觀經行道。喜樂久習。才猛智慧。心不中迴。意無懈時。】 這段經文,我們看註解,「右文顯極樂會眾殊勝功德」。這一句是總說,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功德。第一句,『出入供養』,「出」是離開極樂世界,「入」是回到極樂世界,供養誰?供養一切諸佛如來。「出入供養,見漢吳兩譯,原文中尚有:俱相隨飛行,翻輩出入,供養無極。」這個下面念老給我們做註解,「蓋指極樂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等也。其飛行十方,普興供養,是修福也」。先說這一句,修福,人不能沒有福報,沒有福報,貧窮下賤,你怎麼能自度度他? 我早年見章嘉大師,是我跟出家人見面打交道第一次,很難得遇到這麼個大德。我第一句話就向他請教,方東美先生告訴我,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們跟他學哲學,跟他學智慧,我對他非常嚮往,我說佛教裡頭有沒有方法,讓我們早一點契入境界?這是我第一個問題,跟章嘉大師見面,章嘉大師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們兩個這樣看了半個小時,半個小時之後他才說一個「有」。我們聽到有,等這麼久才等到,他又不說了,這有底下沒有了。差不多又等了十分鐘,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們對於這六個字,概念模糊,似懂非懂。第一天見面一個多小時,我記得說話沒有超過二十句。跟大師在一起,就像在禪定當中,你心不定下來,他不跟你說話,一定到你心定下來,他才跟你說。我們半個小時,浮躁的樣子緩下來,他才講話。講一個字,我們精神又提起來了。其實浮躁相又現前,這就又不說了,等你再把浮躁降下,他才跟你說。他說的話簡單,一點麻煩都沒有,你會接受,你會記住,永遠不會忘記。我跟他第一次見面到今天六十五年了,這六十五年前的事情。看破(這是他補充說)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個方法。八萬四千法門離不開這個原則,原理原則永遠不變。你說方法有多少?八萬四千,佛常說的,形容多。後面再給你補充,無量法門,都是這個原理、這個原則。 什麼叫看破?明瞭事實真相叫看破,看破你才能真放下。你今天為什麼對財看不破?你認為財是真的,真有,你不知道這是假的。這個東西不能沒有,也不能執著。沒有,不能辦事:執著,不能往生,對修道是重大的障礙。財色名利四個關口很難通過,通過就成就,通不過就墮落。如果造作不善,你自己知道是不善業,你不能懺悔、不能改過,來生三惡道,肯定的,一點不假,那不捨行嗎?捨,大家都在做、都難得,沒有像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他們捨得乾乾淨淨,真正是一塵不染,為什麼?他們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他不需要帶在身上,一切法稱心如意。而且我們說需要錢,他錢在手上;他需要黃金,黃金在手上,他還要什麼?他什麼都不要。極樂世界的人好修行,我們這不好修行,真的難捨、不能捨,極樂世界容易。這個福報,心想事成的福報,阿彌陀佛幫助他的,自己哪有這個本事?阿彌陀佛給他的,雖然阿彌陀佛給他的,實際上還是他自性裡頭本有,他自性裡沒有,阿彌陀佛怎麼能給他?自性本有,被蒙蔽,被煩惱妄念蓋住、障礙住,出不來。阿彌陀佛有能力,把這些障礙給你移動,讓你透出來。這是什麼?跟此地講的自然,我們明白了,真的是自然。 極樂世界的人出入供養,「俱相隨飛行」,俱是聚集在一塊,跟聚集是一個意思,大家在一起,一同飛行。「翻輩出入」,離開極樂世界是出,回來是入,他出去幹什麼?出去「供養無極」,沒有說供養諸佛,說供養無極。我們往下面看,下面是念老的話,「蓋指極樂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等」,等有天、有人,為什麼?它有四土,阿羅漢是方便有餘土,等,等就是凡聖同居土。換句話說,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有能力跟著阿羅漢、跟著菩薩,一同到十方諸佛剎土裡面去參學、去供養。福,難怪人被它誘惑,你看到極樂世界還沒有忘記修福,把修福擺在第一句,你去想想這個味道,我們不能怪修福的人,要獎勵他們,要讚歎他們。阿羅漢去供佛,凡聖同居土的天人也有一樣的能力,這個能力阿彌陀佛加持的,不是阿彌陀佛加持,十方世界在哪裡你找不到,縱然找到了,你進不去,進去也沒人理你,統統是阿彌陀佛加持。「普興供養」,普是普遍,也就是說一切供養都具足,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統統具足。供養裡面,表法、代表,我們看塑造立體的形像、彩畫的,我們背後這個「極樂世界變相圖」,你都看到十方世界菩薩來供養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來參學、來聽經聞法,這些統統是修福。 『觀經行道』,「是修慧也」。觀經行道,沒有說讀經,沒有說學經,說觀經。觀這個意思是明瞭,也就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看破,是這個意思,看破之後你才能行道,你才能真幹。這個道是什麼?這個道是法爾如是,也就是這段經文裡面所說的,種種自然。所以我們的科題上,「觀行無懈」,才用這個觀字,修慧。福慧雙修是到諸佛面前先供養禮拜,恭敬讚歎,然後聽經,向佛請教,就是提問,佛給你解答。觀經行道,修慧。「彼土聖眾於此福慧二種莊嚴,悉皆喜樂而願久習」。於這兩種莊嚴,福莊嚴、慧莊嚴,在這個裡面得法喜。這些意思我們都要留意,喜樂,修福歡喜,供佛供眾都歡喜;聽經聞法,互相交流,我們現在講在一起研究討論、交流,極樂世界的菩薩,跟十方諸佛世界的這些聲聞菩薩在一起交流,歡喜。喜樂,實在就是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喜樂是悅。不但喜悅,是真明白了,而願久習,習是什麼?習就是學而時習之,學了之後,要把它變成自己的生活,這個重要。如果不能用在生活上,學了有什麼用?學了禮敬諸佛,就要懂得對一切人的恭敬,對一切物的恭敬,物裡面包括這些動物,對蚊蟲螞蟻都要恭敬,對樹木花草要恭敬。習,完全落實在生活上,才有喜樂,才有快樂。方東美先生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真正落實才有最高的享受。沒有落實,你雖然學,沒開竅,沒開悟,這種喜樂你得不到,叫法喜充滿,比儒家那個高,儒家沒這麼高。而願久習,變成永久,變成習慣,習慣就自然了。絕對沒有意思在裡面,我要這樣做法,不是,養成習慣,自然了。 下面說『才猛』,「才猛者,即《法藏因地品》中,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之義」,是對於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的讚歎。這些菩薩,要記住,從等覺菩薩,到人天下下品往生,全包括在其中。換句話說,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無論生的品位怎麼樣,不要緊,統統有分,這讚歎裡統統有分。換句話說,等覺菩薩能做的,下下品往生的人也能做到。這個了不起,這是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就是認為決定不可能的,在極樂世界變成可能。我們選擇入門,你選擇哪一門?自自然然選擇淨宗信願持名這個門。為什麼?這個門保證我可以進去,其他的門,自己想一想,不保證,靠不住。這一門決定可靠,決定不會落空。換句話說,這一門入進去的都是「才猛智慧」,意思就是「慧根猛利,才能超世也」。 『心不中迴』,「迴者退也。中迴者中途退轉也」。為什麼會退轉?「信念不堅,遇緣則退」。這個世界退的緣多,都是叫你退的,沒有人幫助你前進,你遇到緣自然就退了。名聞利養,退緣,人之所愛,人之所求,他求退,他不知道求進,這個進是往極樂世界進步。我們如果在娑婆世界,名聞利養上有進步,對於求生淨土就退了,這個不是好事情。所以一定要下定決心,把求生淨土擺在第一位,其他的是第二、第三,你才能保住永遠不退,這比什麼都重要!遇緣則退。「極樂聖眾,智慧猛利,斷疑生信,堅固不動,如金剛山,故心不中迴一往直前也」。 『意無懈時』,沒有懈怠的時候。懈怠之因是什麼?「願不深故。願不深切,行持無力。故時勤時懈,常自放逸」,這就是原因。「但極樂聖眾,深達至理,信深願切,故勇猛精進無有懈時也。」極樂世界為什麼不退?這一段文字要多念幾遍,要常常念。如果有這個問題的人,你要說我怎麼樣把我這個問題解決?你把這段文抄下來,寫成大字,貼在你房間,早晚你都能看到。早晨一起來看到它,念三遍;晚上睡覺之前,念三遍,看看有沒有效,它治病,這是藥方。你要不這麼治法,恐怕時間久了,你就回不了頭,年歲老了,你來不及了。無論什麼事情,現在抓住時間就要幹,要認真幹,才有指望。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