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梦中不知身是客
  本人拥有本博客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未经本人书面许可不得转载。谢谢合作!
网络日志正文
人文学科究竟有没有用? 2010-02-21 15:26:37
在许多年前的一次朋友聚会上,一位学机械工程的博士生问我学的专业是什么,我回答:历史学,她一脸困惑,问道:“what is its application?” (它有什么用?)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旁边一位学医学的女士大概怕我难堪,马上接过话头说,作为人文科学,历史学可能不像科学技术那样直接创造物质的东西,但是它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当时忙于研究工作,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找出一个标准答案,以便向人解释。我知道,作为人文学科,历史学的作用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但是,有一点很清楚,相对于科学,人文学科的历史更加久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更深远,可以说,在科学产生之前,是人文学科的一统天下。

后来,申请当教师,首先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你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对历史学感兴趣?怎样使他们认识到这门学问有用?”这个问题再一次难住了我,不知如何回答才好。我有点不太明白,学生有没有兴趣关我什么事?让学生对某个学科感兴趣怎么成了教师的责任了?

不过,从那时起,我开始仔细研究了一下这个看似奇怪的问题。我吃惊地发现,不少历史学大家竟然也对此存有深深的困惑,曾任全美历史学会主席的贝克尔说过的一句话最有代表性:“科学研究对于改变现代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历史研究充其量也不过是无足轻重的影响。” 真想不到这话是从一位全美历史学会主席的口中出来的。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作为一个学科的领军人物,应该使劲儿强调自己学科的重要性才是,怎么能如此妄自菲薄,缺乏自信呢?

不过,反过来再想一想,贝克尔的话似乎并没有什么错。历史研究的确不可能像科学技术发明那样,对于改变现代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二者性质完全不同。有学者说:“历史学家的主要职责是求真。他首先应当问真不真,至于有无学术之外的用处倒是次要的。”“历史学家主观上不必注重致用,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研究成果客观上真的无用。只是说,历史学家自己只管写出信史,求出真相,至于用不用,如何用,何时用,那应该是整个社会的事,决策者的事,历史学家根本无法自己决定,而且这也远远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一不种粮食,二不造机器,他所做的只是从历史事实中梳理、分析,发现历史真相,总结历史规律,根本不必管有没有用,或者有什么用。

不能不承认,在世界范围内普遍盛行的科学至上和实用主义价值观正在导致人文学科的衰落。文科学生就业难是几乎每个国家都面临的共同问题。美国的文科大学生就业难直接影响到了文科专业的招生和学位分配。据《纽约时报》报道,金融危机和市场低迷导致某些学科的注册学生人数减少,而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和宗教等“人文学科”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另据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统计,目前大学颁授的人文学科学位数量还不到上世纪60年代鼎盛时期的一半。在中国,学文科的男生越来越少,文科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

面对这种危机,有人竭力主张把人文学科与科学融合在一起。美国学院及大学协会在一份报告中建议,人文学科应该放弃“已经过时了的文科教育象牙塔观念,而代之以注重实用的和经济的价值。”

但是,也有很多学者对这种建议持批判态度。他们认为,当今之世,科学至上,实用主义盛行,导致了价值失落,短视、自私、贪婪、无责任心以及由此产生的金融危机说明,文科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耶鲁大学法学教授安东尼-珂容曼在《教育的终结:为什么我们的学院和大学放弃了生活的意义》一书中指出, “如果说有什么需要的话,依我看,对人文学科的需要,今天更是迫在眉睫。”

现实的确不令人乐观。如今,实用主义、工具理性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生存的压力之下,大多数人只能服从于按照“工具理性”所制定的现实法则,学生选择专业首先考虑的是将来是否好找工作,是否能找到薪水高的工作。但是,人生在世,除了要工作挣钱,吃喝拉撒睡以外,还需要高层次的精神愉悦,需要明白人活着的意义。有人把失去历史记忆的人称为失去心灵的人。中国人常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人类需要从自己的历史中学习经验教训,以免重犯过去的错误,这就是历史学的价值所在。如果一切都以有实用和经济价值来衡量,人类自身将越来越异化,物化,直至最终丧失自我,成为缺乏道德、感情和生命冲动的冷冰冰的机器人,或者机器上的一个个零件。我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离不开人文科学,从事人文科学的学者肩头担负着更大的社会责任。
浏览(1942) (0) 评论(15)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mthood 留言时间:2010-03-07 01:44:45
Repost my comment at 伊萍's blog on the same subject...

Please bear with me responding in English as I don't have Chinese input installed on my PC.

I'm impressed by the great variety and depth of the thoughts from many bloggers here at creaders.

Particular to this specific issue, maybe I can extend the points expressed here a bit further. The issue is really not so much about the role or the nature of humanities as academic subjects, but rather the ethos of a nation (people). According to dictionary.com, ethos is

1. Sociology.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 or spirit of a culture; the underlying sentiment that informs the beliefs, customs, or practices of a group or society; dominant assumptions of a people or period: In the Greek ethos the individual was highly valued.
2. the character or disposition of a community, group, person, etc.
3. the moral element in dramatic literature that determines a character's action rather than his or her thought or emotion.

IMHO, the ethos of the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can be grossly characterized as the respect of and the adherence to individuality, the pursuit of truth, and critical thinking. The word 'truth' is not to be mistaken as in its upper case, or the truth. Truth in any individual's mind may be off by a large extent compared to the 'objective' or the 'real' truth where it applies, but that is not the point. The point is that the individuals are all willing, and daring, to go after truth to their belief.

The no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or "independent thinking" in its more popular incarnation, is trickier as it can be argued no thinking is truly independent. Again, rigorous academic measure is not the point here. The point is that individuals are willing to look around and investigate for truth in their thought process instead of just accept something as true, or authoritative, or just expedient.

IMHO, such ethos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as we know it, and the driver to modern science and humanities as academic subjects. Without picking up this ethos, Chinese, or by the same token any non westernized countries, will always remain as students when it comes to science and humanities both at both societal and academic levels.

Now it may be debatable whether this ethos is the product of, or can be cultivated by,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education system of a society. There is truth in either way, so I'm content to take it as a chicken and egg thing and not gonna to get hung on which way makes more sense. But the message is clear. There is something more fundamental to what is visible and strong about the western society. This is the underlying gap between the modern western society and the non-westernized societies. And what matters is that can truly close this gap.
回复 | 0
作者:枫苑梦客 留言时间:2010-02-22 20:27:42
伊萍, 你的那篇《中国文科教育的误失》说到点子上了。中国的文科教育的失败与其说是教育体制问题,不如说是政治体制问题。最近我在看一些西南联大的教师和学生写的回忆录,西南联大在抗战艰苦的岁月里居然培养出了那么多顶尖人才,得益于自由的学术环境,而这种环境是目前国内教育界最缺乏的。中国的教育家要反思,中国的执政掌权者更要反思。
回复 | 0
作者:伊萍 留言时间:2010-02-22 13:24:08
美国那些轻视文科重理科的人是生在福中不知福,take everything in America for granted。他们需要去中国看看,有了中国这个反面教材,可能就不会这样看了。我那篇中国文科教育里提到的美国人就是去了中国后才意识到文科教育的重要性。
回复 | 0
作者:枫苑梦客 留言时间:2010-02-22 08:54:12
昭君,谢谢补充的资料。目前的大学越办越像公司了,据我所知,一些大学请校长,看重的不是这个人的学术能力有多么强,而是这个人fund-raising 的能力有多么强。由这样的“教育家”领导学校,教育不功利化都不行。如果仅仅考虑“投入”和“产出”,人文学科无疑“回报率”很低。我这里也有一组英国调查数据:

这项研究是以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调查数据为基础的。以21岁至60岁为工作年限计算,调查显示::

---英国大学毕业生赚取的薪水比完成中学高级水平考试课程的高中毕业生平均只多出32万美元;
---地理和历史学科的毕业生只比高中生多赚约10万美元;
---工程学毕业生一生比高中生多赚约48万美元;
---医学专业毕业生与高中生的收入差异最大,达到约68万美元。

但是,我认为,文科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就个人来说,选择专业不能仅仅考虑物质回报,更重要的是职业满足感。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角度看,文科教育应该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扶持,而不是任其衰败。
回复 | 0
作者:枫苑梦客 留言时间:2010-02-22 08:50:06
牛北村,谢谢补充有关美国的情况。国内前些年盛行“工程师治国”,典型的如清华帮,中央政治局九位常委中就有七人出身于理工科大学。其特点是“见物不见人”,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物为本”,重数字争指标,缺乏“人文关怀精神”, 出现了不少问题,典型的就是盛行不衰的GDP 主义。但是,我认为,虽然政治家的教育背景可能会对其执政理念有某种影响,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出身工程师的政治家也不一定就没有人文关怀精神,近年来出现的以文科背景主政的趋势也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治国方向和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再说,有人已经撰文指出了国内文科教育的问题,我很怀疑,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文科生是否具有真正的人文关怀的视野。在美国,许多学法律专业的人转向政界,但前提是存在一个真正“依法治国”的政治体制。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2-22 05:37:40
好文。目前的大学教育(或者说教育本身)都渐渐地功利化,失去了本身的求知目的。
而学生们越来越热衷于能够带来更大“收益”和“回报”的专业,导致文科和科学学科冷落,的确很让人担忧。这里转两段时东陆教授“论大学教育” 文中提到的牛津大学教授 John Newman 在他的名著"The Idea of University" 中 关于大学教育的目的和人文学科的意义的论述,非常精到。 原文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55

"John Newman 着重指出,对于大学教育而言,应该学习和领会那些最基础的,范普的,原创的知识,比如文法,修辞,哲学,数学,诗歌,教义等等。如果让还未成熟的大脑在这些知识前“暴光,”那么这些科学理念,解析方法,基础理论,思想系统,诗歌文法,审美品味,哲学抽象等等都会永远的刻印于他们的心智,成为他们心理感觉,思维方式,自我认同的基础和重要组成。但是他认为知识不应该专业化。知识越专门,越不成其为知识。只有工匠才会去学习专一的技能。事实上John Newman 的这些理论就是今天所谓“人文教育” 的基础。

今天英美大学人文教育思想仍然在许多方面遵循John Newman 的模型。首先大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具有优良品质的社会公民。这是人文教育的核心。但是大学并不是为了培养伟大人物的地方,比如不朽作家,金融巨头,著名领袖。大学的责任也不在于保证为社会提供象亚里士多德,牛顿,拿破仑,林肯,沙士比亚之类的人物,尽管许多名人毕业于大学和名校。但这并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大学的目的是:

培养特定的思维方法
建立独特的自我认同
提高一个社会理智和心智的水准
培养高尚的公共意识和文化品味
向公众提供社会的准则
给予人们冷静的理念和思考
促进进步的政治实践
理解,分析,设计,创造,传播本社会的文化模型
回复 | 0
作者:牛北村 留言时间:2010-02-21 22:29:53
好文。“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离不开人文科学,从事人文科学的学者肩头担负着更大的社会责任。”确实如此。

个人认为,文理两科的重视度在历史上犹如一个正弦波的波峰波谷在不断交替。以中国为例。在科举盛行时期,理工科被为末技,因此没赶上工业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五十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理工科成为主导,各级干部均有理工背景。近来又有以文科背景主政的趋势。

美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当政者CEO等一直皆以文科底子的为主。靠技术吃饭的一般分布于中产阶级中,其中有不少是第一代移民。在经济危机时,有技术者的job security可能好于文科的。但是一但经济走上正轨,文科教育的重要性就会凸现出来。

总之,以北村浅见,文理两科双生并蒂,相互依存。人文学科的作用不可忽略。
回复 | 0
作者:枫苑梦客 留言时间:2010-02-21 19:50:32
星辰好,
说得对。严格说来,人文学科主要包括哲学和宗教,但是人文知识、思想、以及精神则广泛渗透于文学和艺术之中,因而文学和艺术也应该算作广义的人文学科吧。
回复 | 0
作者:枫苑梦客 留言时间:2010-02-21 19:45:24
夏晓语,你说得很对,确定“有用”的标准很重要。在某些人看来,大概能直接创造有形价值的才算“有用”吧。以此为标准,人类知识中只有科技才算有用,而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等不能直接创造有形价值,因而就是无用的了。
回复 | 0
作者:枫苑梦客 留言时间:2010-02-21 19:43:48
山哥好,中国传统是很重视人文的,科举考试从来不考什么数理化,并不是没有数理化,只是不能登大雅之堂而已。
回复 | 0
作者:枫苑梦客 留言时间:2010-02-21 19:43:04
慕容青草好,谢谢来访,考古及历史研究的确证明了《圣经》的历史真实性...
回复 | 0
作者:星辰的翅膀 留言时间:2010-02-21 19:23:09
在我看来,人文学科是文明的核心,嘿嘿。人文学科包括了宗教和哲学。我们不能说“美国的”物理学,“中国的”化学,但必须说西方宗教和哲学,中国宗教和哲学。这一点就表明,人文学科才是一个文明的名片,而不是科学技术。
回复 | 0
作者:夏晓语 留言时间:2010-02-21 18:56:00
首先要讲清楚什么是“有用”,否则是鸡对鸭讲。
回复 | 0
作者:山哥 留言时间:2010-02-21 17:56:45
在儒家文化和科举制度下,文史哲几乎成了所有学问之首。。。
回复 | 0
作者:慕容青草 留言时间:2010-02-21 17:15:36
枫苑梦客好:

考古及历史在神学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回复 | 0
我的名片
枫苑梦客
注册日期: 2009-05-01
访问总量: 4,804,66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版权声明
最新发布
· 悲情英雄汉尼拔
· 彭建邦躺枪 选民不上当
· 穆斯林女孩报假案,谭耕先生机会
· 王沪宁:从御用化妆师到意识形态
· 我的2017:寻根之年
· 习特“海湖会晤”意义深远
· M-103动议通过,警钟长鸣,加拿
友好链接
· 落基山人:落基山人的博客
· pumbaa:【PUMBAA 说故事】
· 德孤:德孤的小岛
· 高伐林:老高的博客
· 史语:史语的博客
· 多思:多思的博客
· 阿妞不牛:阿妞不牛的博客
· 牛北村:洛山夜话
· 星辰的翅膀:星辰的翅膀
· 沁霈:沁霈的博客
· 刘以栋:刘以栋的博客
· 欧阳峰:欧阳峰的blog
· 凡平:凡平的博客
· 百草园:百草园
· 虔谦:虔谦:天涯咫尺
· 椰子:椰风阵阵,思绪如河
· 山哥:山哥的文化广场
· 昭君:昭君的博客
分类目录
【2009年中国之行】
· 故乡行(之三)
· 故乡行(之二)
· 故乡行(之一)
· 北京奥林匹克主题公园一日游
· 北京游
· “桑间濮上”话濮阳
· 安阳殷墟之游
· 回国旅行日记 Day Seven
· 回国旅行日记 Day Six
· 回国旅行日记 Day Five
【杂谈】
· 穆斯林女孩报假案,谭耕先生机会
· 王沪宁:从御用化妆师到意识形态
· 卡斯特罗去世,古巴向何处去?
· 江曾倒习政变流产记
· 叙利亚难民问题:困境与出路(三
· 叙利亚难民问题:困境与出路 (
· 叙利亚难民问题:困境与出路 (
· 毛偶像建得再高又有何用?
· 追踪圣诞老的童心
· 庞贝城的覆灭
【婚姻家庭】
· 我的2017:寻根之年
· 放飞小卫星!
· 同性婚姻合法化之我见
· 这年头我们怎样做父亲?
· 中国弃婴,寻找真爱
· “食色性也”、婚姻、换偶及其他
· 网婚与当代中国婚恋观的畸变
· 女性的第二次解放:女人回家去
· 女士们,你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中
【政论】
· 彭建邦躺枪 选民不上当
· 习特“海湖会晤”意义深远
· 加拿大保守党党魁选举,我为什么
· 川普就职,一个新孤立主义时代开
· 卡斯特罗去世,古巴向何处去?
· 川普上台与美国进步主义的终结
· 美国大选、全球化与西方文明的终
· 《行尸走肉》、川普现象与美国后
· 川普有没有资格当总统?
· 李克强能否咸鱼翻身?
【人生感悟】
· 父亲节说父亲的责任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读梭罗
· 北大32楼,我们永远的记忆
· 鸟儿母爱也深沉
· 人生多选择,如何避免“布里丹选
· 人生钟形曲线,你在哪一段?
· 家园何处?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天的追忆
· 新年祈愿
· 加拿大秋日即景
【信仰探讨】
· 平安夜,圣善夜!愿平安常住你心
· 送别李天恩老弟兄
· 胡石根如何 “颠覆国家政权”?
· 圣诞节礼物你收到没有?
· 我看远志明“致教会弟兄姐妹的信”
· 永恒的答问:从姚贝娜之死说起
· 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的兴亡(四)
· 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的兴亡(三)
· 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的兴亡(二)
· 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的兴亡(一)
【吹枫】
· 彭建邦躺枪 选民不上当
· M-103动议通过,警钟长鸣,加拿
· 加拿大保守党党魁选举,我为什么
· 加东海洋三省游记
· 今年庭院种植盘点
· 小土豆国会施暴,接下来会是什么
· 加拿大原住民的困境与出路
· 叙利亚难民问题:困境与出路(三
· 叙利亚难民问题:困境与出路 (
· 盘点2015,展望2016
【教育】
· 加拿大原住民的困境与出路
· 悲剧!中国留学生持刀伤人
· 美国人说不说Out of question?
· 周其凤校长,您走好!
· 与其撒钱办孔子学院,不如设立中
· 普林斯顿素描
· 美国大学生如何看中国?
· 中国留学生造假谁笑了?
· 中国留学生正在冲击美国大学校园
· 堕落的北大,我为你叹息
【健康】
· 道一声珍重啊,老班长!
· Zt: 北京:厚德载雾,自强不吸
· 不要相信癌症自愈的神话
· 惜别抗癌美女赵若伊:兼谈癌症自
· 湖滨消夏,归回安息
· 中国的性解放运动将走向何方?
· 孙爱武与数学天才约翰纳什
· 如何预防H1N1-来自医生的忠告
· 认识西班牙流感(病毒类型H1N1)
· 从海归博士自杀谈接纳
【诗歌】
· 海韵:二十年前的思绪翻飞
· 恩师退休寄言三韻
【2017年中国之行】
· 回国:莫谈政治,可能吗?
· 当官不为民做主:从一桩命案看中
· 回老家过年:爆竹、雾霾和红包
【游记】
· 去华盛顿赏樱花
· 湖畔小憩
· 东加勒比畅意游
【翻译作品】
· 神州怨:一个海外毛粉的心路历程
· 神州怨:一个海外毛粉的心路历程
· 神州怨:一个海外毛粉的心路历程
· 神州怨:一个海外毛粉的心路历程
· 神州怨:一个海外毛粉的心路历程
· 神州怨:一个海外毛粉的心路历程
· 神州怨:一位海外毛粉的心路历程
· 神州怨:一位海外毛粉的心路历程
【2013年中国之行】
· 追忆独克宗古城
· 壮哉,虎跳峡!
· 云南行:大理游记
· 云南游记:丽江印象
· 我的中国之行:为父亲祝寿,并感
【历史研究】
· 悲情英雄汉尼拔
· 看一张日军军用地图
· 香港新界“六日战争”揭秘
· 高岗:毛刘权斗的牺牲品
· 毛泽东的乌托邦试验为什么失败?
· 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
· 日本人的华夷之辨及其对中国的影
· 蒙古帝国的征服战争(二)
· 蒙古帝国的征服战争(一)
· 最后的蒙古女王
【好文转贴】
· ZT:二战中的一个圣诞夜
· zt: 加国大选:这张选票投给谁?
· 仇和倒台,剑指李源潮?
· 转贴:我的伊斯兰--这是怎么了?
· zt: 吴祚来在习大大文艺座谈会上
· zt: 这个故事,太狡猾了?
· 好文推荐:中国与中国教会访谈录
· zt: 朱自清《春》两会版:有中国
· 燕京大学和校长陆志韦的命运沉浮
· 周末一笑:看咱们的汉字有多么牛
存档目录
2019-01-29 - 2019-01-29
2018-01-05 - 2018-01-25
2017-04-11 - 2017-04-11
2017-03-01 - 2017-03-26
2017-02-09 - 2017-02-23
2017-01-20 - 2017-01-20
2016-12-24 - 2016-12-24
2016-11-07 - 2016-11-27
2016-10-12 - 2016-10-24
2016-09-07 - 2016-09-23
2016-08-04 - 2016-08-04
2016-07-29 - 2016-07-30
2016-06-19 - 2016-06-21
2016-05-06 - 2016-05-31
2016-04-05 - 2016-04-26
2016-03-18 - 2016-03-21
2016-02-02 - 2016-02-23
2016-01-05 - 2016-01-14
2015-12-14 - 2015-12-30
2015-11-01 - 2015-11-21
2015-10-09 - 2015-10-16
2015-09-02 - 2015-09-22
2015-08-03 - 2015-08-31
2015-07-03 - 2015-07-28
2015-06-04 - 2015-06-26
2015-05-27 - 2015-05-27
2015-04-08 - 2015-04-29
2015-03-02 - 2015-03-30
2015-02-13 - 2015-02-24
2015-01-01 - 2015-01-29
2014-12-07 - 2014-12-31
2014-11-02 - 2014-11-25
2014-10-06 - 2014-10-28
2014-09-04 - 2014-09-30
2014-08-06 - 2014-08-27
2014-07-15 - 2014-07-29
2014-06-03 - 2014-06-26
2014-05-06 - 2014-05-23
2014-04-04 - 2014-04-29
2014-03-11 - 2014-03-29
2014-02-05 - 2014-02-27
2014-01-02 - 2014-01-31
2013-12-03 - 2013-12-28
2013-11-06 - 2013-11-27
2013-10-02 - 2013-10-07
2013-09-03 - 2013-09-26
2013-08-01 - 2013-08-27
2013-07-03 - 2013-07-29
2013-06-03 - 2013-06-14
2013-05-02 - 2013-05-22
2013-04-02 - 2013-04-27
2013-03-13 - 2013-03-27
2013-02-10 - 2013-02-28
2013-01-05 - 2013-01-31
2012-12-05 - 2012-12-31
2012-11-02 - 2012-11-27
2012-10-08 - 2012-10-30
2012-09-03 - 2012-09-27
2012-08-02 - 2012-08-31
2012-07-01 - 2012-07-27
2012-06-02 - 2012-06-24
2012-05-03 - 2012-05-29
2012-04-06 - 2012-04-18
2012-03-04 - 2012-03-26
2012-02-05 - 2012-02-15
2012-01-01 - 2012-01-29
2011-12-01 - 2011-12-27
2011-11-10 - 2011-11-22
2011-09-06 - 2011-09-24
2011-08-08 - 2011-08-24
2011-07-01 - 2011-07-20
2011-06-05 - 2011-06-21
2011-05-04 - 2011-05-31
2011-04-07 - 2011-04-24
2011-03-06 - 2011-03-28
2011-02-03 - 2011-02-24
2011-01-05 - 2011-01-29
2010-12-02 - 2010-12-28
2010-11-03 - 2010-11-29
2010-10-07 - 2010-10-26
2010-09-03 - 2010-09-27
2010-08-08 - 2010-08-18
2010-07-07 - 2010-07-25
2010-06-06 - 2010-06-27
2010-05-03 - 2010-05-31
2010-04-02 - 2010-04-30
2010-03-01 - 2010-03-23
2010-02-01 - 2010-02-22
2010-01-01 - 2010-01-28
2009-12-01 - 2009-12-24
2009-11-02 - 2009-11-27
2009-10-02 - 2009-10-30
2009-09-01 - 2009-09-29
2009-08-01 - 2009-08-30
2009-07-23 - 2009-07-30
2009-06-04 - 2009-06-26
2009-05-01 - 2009-05-31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