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上海社科院社會學所的一項名為“西方女人眼中的中國男性形象”的調查,中國男性在西方女性眼中形象不佳。在西方女人看來,中國男人最值得稱道的 優點是 “顧家”、“在男女關係上比較認真”等;缺點則包括“沒有紳士風度”、 “沒有個性、缺乏獨特見解”等。生活細節方面比較突出的毛病則有“隨地吐痰”、“留長指甲掏耳朵鼻子”等。其實早就有人羅列過中國男人(特指大陸)的七大毛病,一是形象欠佳,二是撒謊成性,三是無責任感,四是生活無趣,五是缺乏風度,六是無廉恥,七是不性感。偏見顯而易見,只能是見仁見智,僅供參考,不必太當真。 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一個現象,很多中國女人嫁給了老外,可是卻很少見中國男人娶外國女人。為什麼會出現這一現象?難道沒有中國男人對外國女人感興趣?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西方女人不乏性感、漂亮,氣質好,很養眼的,中國男人心裡喜歡者當不在少數。可是為什麼很少有中國男人去大膽去追求西方女子?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最大的原因可能是缺乏自信。 中國男人在外國女人面前缺乏自信可能包括經濟、文化、語言、甚至性能力。中國男性心理比較脆弱,愛面子,一般不願意接受女性比自己強這個事實。他們多希望自己的女人能力不比自己強,學歷不比自己高,收入不比自己高,否則就會產生自卑感。在男女關繫上,中國男人吃不透西方女人,是否生活作風很隨便,性慾很強,等等。有人認為,即使中國男人有膽量主動追求外國女人,成功率大概也只有8-9%。在西方男人眼中,中國女人小鳥依人、溫順,更有女人味,而中國男人則缺少男子氣概和紳士風度。這種紳士風度其實就是靠男人在女人面前體面而優雅的權威來維繫的,雖然紳士對女人非常尊重,但前提是女人是男人的附屬品。中國婦女解放比較徹底,男女平等,男人在女人面前難以維持紳士那樣的體面而優雅的風度,不僅做不成紳士,回家還可能成為“受氣包”、“妻管嚴”,老老實實做飯、洗碗,給孩子換尿片等,實在紳士不起來。 說到紳士風度,人們最先想到的大概是歐洲,特別是英國的紳士。其實咱們中國老早就有了,這不是阿Q精神,而是事實。在中國傳統中,“紳士”就是士大夫,相當於孔子所說的“君子” 。《論語》共有80多處談到了有關君子的言行標準及道德修養要求,主要是“溫、良、恭、儉、讓”。紳士階層在中國歷史上,特別是在明清時代,儼然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集團,對中國民間社會和經濟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中國紳士主要分布在農村,因此通常稱他們為鄉紳。“紳為一邑之望,士為四民之首。” 作為“四民之首”,紳士享有很多特權,比如他們可以自由見官,享有賦役優惠以及法律豁免等特權;他們的責任則包括興辦公益事業、排解鄉里糾紛,充當政府官員與當地百姓之間的中介等。更重要的是,紳士承擔着維護倫理綱常的責任,維護着基層社會的穩定。伏爾泰認為, 通過科舉制選拔出來的官員紳士, 是形成中國政治制度良性運作的基礎。中國歷代中央政府只設六部,地方縣一級政權只有縣令等屈指可數的幾個人算得上是官,因此官民比例較小,漢代大約為 1:1000,清朝約1:250。由於衙門人手有限,不可能把收稅、徵兵等事務逐一通知每家每戶。於是,就需要把上面的命令通過地方上的鄉紳傳達到鄉里。 而地方百姓為了和縣衙門交涉事情,也需要有人代表他們,於是那些受過教育,說話得體,能代表鄉民表達意見的紳士就被推舉為代言人,逐漸取得了領袖的地位。因此,可以說紳士才是地地道道的“人民代表”,代表底層人民和政府打交道。他們的領袖地位不是上級授予的,而是憑威望由基層人民自發選出的。當底層人民和上面命令發生矛盾的時候,紳士就通過一些自下而上的機制,通過他們當官的親友的各種關係來協調各種官民矛盾衝突。 不過,中國紳士對中國社會的進步也曾起過阻礙作用。德國社會學家韋伯在考察中國為什麼沒有像西方那樣成功地發展出理性資本主義時,曾經對“士人階層 ”進行過專門研究。他認為: (1) 士人是“中國的統治階層”,享有免除徭役、免除笞刑和俸祿三項基本身份特權。( 2) 士人雖與基督教的教士、猶太教的經師、印度教的婆羅門以及古埃及的祭司的社會位置相類,但缺乏宗教色彩,它全然是由“一種高貴的俗人教育”培養出來,不具 有世襲或封閉性。(3)士人以出仕為理想,總體上服務於君侯,受制於君侯,其“精神的自由活動也就停止了”。( 4) 士人所代表的正統的價值體系是“儒教”。儒教“純粹是俗世內部的一種俗人道德”,它要求人們去理性地適應世界,而不是理性地支配世界,因而適應不了理性資本主義的各種要求。中國紳士的功能是維護基層社會的穩定,自然成為社會變革的阻力,最後成為革命的對象。 清末,隨着社會經濟關係、文化形態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傳統的紳士階層發生了結構性的劇烈變化。由於科舉制度的廢除,紳士階層走向沒落,甚至變質,毛澤東在他的文章中談到的“土豪劣紳”就包含紳士,在他眼中,“痞子運動”天然合理,“土豪劣紳”要被打倒。經過轟轟烈烈的大革命,農村的社會結構徹底崩潰,紳士階層也已經土崩瓦解了。 紳士階層的消失對中國社會道德產生了嚴重影響,發展至今,問題越來越嚴重。據報道,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拜金主義”國家,社會道德標準下降,早已經引起有識之士的憂慮,就連外國人也看不下去了。最近有一個英國寫了一本書,說中國現在有錢人不少,但是這些人普遍缺乏紳士風度。富人中存在着炫耀財富、為富不仁等道德失范現象。這既影響了富裕階層自身的發展,更激化了貧富階層之間的矛盾,導致底層的“仇富”心態滋生,蔓延,發生了許多悲劇事件。我認為,中國有必要倡導恢復在劇烈社會動盪和變革中被拋棄的紳士精神,提倡紳士階層以財富反哺社會並求得精神滿足和社會認同,我相信這將有助於消除貧富階層之間的矛盾,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其實,許多先富者也已不滿足於以富為榮了,巨額的財產已不能帶給他們嚮往的尊貴感,他們渴望提升品位,實現“由富到貴”的轉變。但是,俗話說,三代產生一個貴族,“由富到貴”絕非一蹴而就的事。許多年前,在國內看靳羽西主持的《世界各地》節目,很受感染。那時,國門剛剛打開,靳羽西對西方生活方式的 介紹讓國人大開眼界,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不過,靳羽西在中國走紅更是由於她在中國開展的一項美麗工程,讓中國女人懂得如何保持內在和外在的美。人們稱讚她“用一支口紅改變了中國的形象。”近些年,她又在中國開展了一項打造中國紳士的新的工程,因為她發現,“在中國,第一代國際化的中國男人還是比較膚淺的。他們以為做一個紳士只要學一些西方的習慣就可以了,比如吸雪茄,喝法國紅酒,穿名牌,戴鑽表,訂做汽車……把皮毛當成了精髓,外表也許可以很像紳士,但卻沒有紳士該有的氣度和風度。” 輿論似乎也很支持這場打造紳士的運動,為此發表了不少文章。 我想,毫無疑問,中國需要呼喚“紳士”精神的回歸,問題是中國需要什麼樣的紳士?是中國傳統的紳士?還是英國紳士?還是打造二者兼而有之、亦中亦西的新一代紳士? 英國紳士作為一個社會階層約出現於中世紀晚期。當時一批世襲貴族依靠法律賦予的特殊地位,無需工作,吃穿無虞,每天只是忙於花錢,講排場,顯身份。 除了繼承中世紀的“騎士”精神之外,紳士還需要服從一定的外在形式上的標準,比如服裝、鞋帽、禮儀等等,紳士風度標準也借鑑了一些古希臘、古羅馬貴族和奴隸主的生活方式。因此,英國紳士風度並非全產自英國,而是一個大雜燴。有人甚至認為,在啟蒙運動中定型的英國紳士的內在精神內容有相當大的部分來自中國的儒家思 想。孔子的儒家精神、君子的生活態度, 對於英國紳士的精神內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英國乃至整個歐洲一度以學習中國的儒家君子為時尚,中國的絲綢、陶瓷、壁紙、茶葉等生活用品,也成為紳士們標 榜自己的重要外在形式。而知識分子成為紳士階層的成員則顯然是受到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這樣看來,學習英國紳士風度似乎並不背離中國傳統。 但是,我覺得,讓一個中國男人學習英國紳士風度仍有一定難度,相反,中國男人學做一個中國君子可能相對簡單容易一些。比如儒家君子講究“仁、義、 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新一代中國紳士首先要學做的就是誠信,這也正是中國當今很多富人最缺乏的,也是他們招人恨的地方。至於英國紳士的很多生活習慣和行為標準,可以作參考,但沒有必要死搬硬套,比如每天換西裝,不同場合戴不同領帶等,紐扣的要求等等,都不過是外在形式而已。不穿西裝並不影響你做一個中國的君子,即使你穿灰色中山裝或夾克,只要着裝得體,領口和袖口保持筆挺、整潔。頭髮、鬍鬚修剪整齊,談吐文雅,舉止大方,待人寬容大度,彬彬有禮,不卑不亢,如果再能加上點小幽默,就已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