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上,世界各地的出租车司机都善侃,要了解当地的民风世道,跟他们攀谈一下总能有所收获。在圣马丁,一位的哥摇着头,不断跟我们抱怨长安米贵。他指着前方的一排公寓,说这些房子每平方尺怎么都要300多美元;而山顶上那栋依山望海,气派不凡的大别墅,就不知道要多少million(百万)了。
“猜猜那是谁的房子?大法官的!”
我又问他别的方面生活费用如何。在游轮客看来,圣马丁可是购物的好地方,商店多又免税,很多物品比如比起大陆上的零售价要便宜近一半。可是这位的哥却一下子懊恼起来:
“什么都涨价,尤其是食品!现在岛上的大超市都是中国人开的,好多原来本地人的小店都被挤垮了。垄断,暴利!”他指着窗外,“看,这就是一家中国超市!”
我赶紧举起手机,只抢拍到一张模模糊糊的画面。不过他的话并不让我感到惊讶。现在中国人走遍天下,凭自己的勤勉和精明赚钱。在圣马丁岛的七万常驻人口中,华人有近四千,在零售业坐大,恐怕只是刚刚开始。
更何况,的哥啊,你只看到自己头顶的一小片云,却不知在整个加勒比,更大的风云变幻正在上演。
Nassau(拿骚),巴哈马群岛的首府,全球每年吸引游轮旅客人数最多的港口,我们此行停靠的第一站,恰好也是“海洋绿洲”号的船舶注册地。上一次乘游轮时,我们就是在这里偶遇Oasis,那时我们的船就好比巨无霸旁边的一个小矮人。几年过去了,这一次乘着Oasis高头大马故地重游,自然不能错过这迎着朝阳,摆道进港的壮观情景。
上一次,我们已经游览过Nassau街景和著名的亚特兰蒂斯大酒店(Atlantis Paradise Island)。加之游轮这次停靠的时间不长,下午2点就要离港,我们决定就到附近的旅游度假中心天堂岛(Paradise Island)去游逛半天。拿着简单的旅游指南翻了一下,被其中一张图片吸引了,便跳上出租车:“The Cloister,please!”
两座平行的大铁桥如长空舞带,连接着破旧的城市和花园般的小岛。一过桥,满眼翁翁郁郁,花团锦簇。绕过一个个游人如织的大酒店,汽车来到一条宽阔而幽静的街道,在一片阴凉中停了下来。
“The Cloister,就是这里了!”
它,静静地伫立在小丘上,并不轩然,却让人仰视。拾级而上,步步惊艳。这是一座方形迴廊,拱形的额枋,斑驳的石墙,洁白的大理石柱,雕饰华美的雀替,攀缘缠绕的藤蔓,围着一方小小的花园。修剪齐整的灌木中,立着一尊秀美的少女雕像,抬手唇边,蹙眉低头在沉思,不由得令人放轻了脚步。上午的阳光从南方的天空斜斜地洒下,在柱影和枝叶中变得细碎平和。漫步迴廊中,每一处细节,每一个角度,都显得那样完美。
穿过迴廊向南,翠绿的草坪,长长的石板路,一直引向碧蓝的港湾。草坪尽处有一座凉亭,镂空金属圆顶,从内仰望青天,但见缠枝蔓草,婉转往复,几欲忘今夕何年。回头再看坡顶的迴廊,更觉一派古意扑面而来。
这个美轮美奂的Cloister,究竟什么来历?
迴廊的下方有一方石碑,上面这样写道: “This Cloister was built in the XII-XIII centuries, Montrejau, France by the Augustinian Order. It was rebuilt in 1968 by J.J. Castremanne for H.Hartford. Architect J.L.Volk” . 我看了还是一头雾水,不明就里。
旅行归来后,我查了不少资料,才算弄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这座 迴廊始建于十二到十三世纪,原本属于法国南部蒙特雷诺的一所奥古斯丁修道院。在修道院建筑中,迴廊往往处于中心位置,是僧侣或修女们静思冥想的地方。1920年代,美国传媒大王赫斯特从法国买下这个修道院,把这个建筑拆散了运回美国,本来想运到加州他那座著名的赫式庄园重建,却不知为什么没有实施,这批古老的石材一直静静地躺在纽约港的仓库里。1959年,美国A&P食品公司的继承人亨廷顿.哈特福德买下了Nassau的“猪岛”,改名天堂岛,并开始在岛上大兴土木。为了给天堂岛增添一些典雅和美丽,哈特福德从赫斯特手里买下仓库里那些沉睡多年的石材,运到巴哈马。可是用于最初胡拆乱放,石材构件都没有编号,也没有任何组装说明,没有人知道该怎么把它们重新拼凑起来。直到哈特福德请来古建筑专家、比利时人 Castremanne,问题才迎刃而解。1968年,这座来自地中海的中世纪迴廊,在Nassau港边重新建成,从此在加勒比之滨幽幽呈现它的美丽。
依依不舍地离开the Cloister,向北过来时的街道,便是一座袖珍版的凡尔赛花园。据说,这个花园与旁边的迴廊,是Nassau最受欢迎的婚纱摄影和婚礼举办地,这当然很有道理。草木繁茂,木槿花盛开,睡莲点缀在水池间;一条长长的石阶小径穿园而过,居中或两旁分布不少形态各异的雕塑,从宙斯、赫拉克勒斯到拿破仑与约瑟芬,乃至老罗斯福,都在此济济一堂,真是奇怪的组 合,不知是不是也是哈特福德的趣味。老哈用$1400万美元买下这个本地人从前用来放养走地猪的"猪岛"后,斥巨资打造他心目中的天堂,又一个$1400万,建起岛上第一个高端酒店"绝无仅有海洋俱乐部"(One & Only Ocean Club),迴廊和凡尔赛花园都是为之服务的配套设施。
凡尔赛花园走到尽头,便进入了海洋俱乐部的内院。不好意思拍照,快步通过,眼中也瞥见些大意,低调的豪华,难掩的优雅。幽处取曲径,豁然开朗时,长林椰影,海天澄明。
这里便是著名的Cabbage Beach了,又宽又长的白沙滩舒展着延伸,西边尽头处便是亚特兰蒂斯大酒店。赤足走在沙滩上,一个个海浪激情澎湃地涌来,顷刻被细致的白沙化解,变成脚下结实的湿润,足印竟有凸出的立体感。这里是Nassau最好的沙滩之一,却完全免费向公众开放。知道门道的游轮客们,只需带一条浴巾,到这里占七呎方圆,便可充分享受巴哈马的阳光海风,无疑是性价比极高的一个选择。当然,初次来的游客会更乐意去旁边的亚特兰蒂斯大酒店逛逛。
你不必是旅游杂志或网站的常客,大概也知晓亚特兰蒂斯的大名。无需我多介绍,它一定是加勒比地区乃至整个西半球最富盛名的豪华度假酒店之一。除去三千余间豪华客房,酒店还设有极富人气、号称全世界最大的室外水上游乐场,加勒比地区最大的赌场、游艇停泊港、高尔夫球场、潜水基地、和许多高档餐馆、奢侈品商店以及运动场所。
猜猜这个酒店又是由谁投资开发的?
No,no,不是哈特福德了。它的主人是南非亿万富翁科斯纳(Sol Kerzner),也是现今天堂岛的拥有者。哈特福德于1959年买下此岛后大举投资开发,到70年代中将其资产大部转让给他的合伙人,以后廿年间数易其手,直到1994年,科斯纳以1.25亿美元的价格从传媒大亨Merv Griffin手中买下天堂岛,给天堂岛带来新的转机。他花了十几年间,让一个经营困难的度假村脱胎换骨,一步步建成了今天的亚特兰蒂斯。这个大酒店本身就是Nassau最重要的景点,可以说是天堂岛、Nassau乃至巴哈马旅游的标志。
每天,亚特兰蒂斯大酒店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瞧热闹。可是它真正的入住率并不很高,据说只有40%多;我的一位同事曾到那里度假,印象也大致如此。这自然与酒店昂贵的价格有关(起码3、400美金一晚,还根本别提至尊套房那$25,000/晚的天价),但是更重要的原因也许还是来巴哈马的游客结构,只有10%的游客会在当地过夜,其他的都是像我们这样的游轮客,到了下午就呼啦啦飞回游轮上,去他乡云游了。
看看时间不早,我们也要打道回船了。伸手叫来一辆小面的,的哥恰好又是一位侃爷。“你们从哪里来的?哦,不不不,我是问老家。你们一定是中国人吧?”
得到肯定的回答,他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中国人不得了啊,中国人现在是这个岛的大Boss!中国人到处在这里建房子,中国人什么都买!全世界现在都得听中国人的!”
听他说得奇怪又别扭,我不禁问:“那你们怎么看?喜欢这种情形吗?”
“啊,当然!我们喜欢极了。中国人在这里建了很多东西。他们正在建一个超级大的度假村,比亚特兰蒂斯还要大!很快就要开张啦!”
我和LD面面相觑。真是孤陋寡闻啊,我们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当“海洋绿洲”号缓缓驶离Nassau港,我站在阳台上,透过船尾的空隙,看着亚特兰蒂斯那独特的身影越来越小,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下,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脑海中浮现:那个中国投资的超级度假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度假归来,我立刻上网搜索信息,原来它叫 -- Baha Mar!
查询的结果让我一次又一次睁大了眼睛:
原定项目完工日期为2014年12月,可是工期延误了,因此我们到访Nassau时,这个超级度假村还没有开张。当我们在天堂岛上享受阳光海风的时候,却不知就在几英里外,数以千计的中国建筑工人正在紧锣密鼓地干活,争取早日完工。根据最近的新闻,Baha Mar的第一期,将于2015年3月27日盛大开业。那以后去Nassau的游客们,可以到Baha Mar一游,见识一下这个中国最大的海外商用地产项目,同时比较一下它与亚特兰蒂斯的高下优劣,因为可想而知,两者之间将会展开一场割喉似的激烈商战。
隔山买牛,雾里看花。我觉得,鉴于巴哈马旅游业的现状和商用地产饱和度,Baha Mar这样的巨资项目,投资回报前景似乎不容乐观。但是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常常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Baha Mar项目体现了中企海外投资的几个典型特征:提供巨额融资贷款,拉动海外基建需求,籍此释放国内产能和调动劳动力输出;关注前期建设而对后续经营管理不甚热心,比如Baha Mar建成后就将由美国的凯悦集团等负责运营。中资项目往往偏于“高大上”,跟当地的民生比较脱节;大批中国工人的到来“抢”了当地人的饭碗,又不能与他们更多地交流融合,所以也常常招致怨恨。有外媒在报道Baha Mar项目时揶揄道,带着蓝色和黄色安全帽的中国工人在建筑工地吃饭,在工地附近的临时帐篷里睡觉,不住本地旅馆,不在当地餐厅吃饭,不逛街买东西,也从来不去海滩。
统计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2012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向巴哈马群岛和牙买加提供了40亿美元的贷款;2013年,中国又承诺为10个加勒比国家提供总额约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指定用于基础设施和发展项目。公路、港口、体育场、会议中心,工业园区......中国仿佛圣诞老人,驾着满载礼物的雪橇,雪中送炭,自然受到欢迎。通过这些投资建设项目,中国在加勒比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大幅提升。
美国一贯视加勒比海为自己的后院,放手不理也不必牵挂。中国人的到来,让美国觉得有点困惑:这图的是什么啊?论经济吸引力,除了一点天然气和少许稀土矿,加勒比地区蕴藏的自然资源少得可怜;人口太少,对中国庞大的出口也没多大意义。《纽约时报》分析中国人的动机,似乎就是为争取当地好感,给做生意创造良好条件,“迄今并无迹象显示中国对加勒比地区有领土野心,多数分析家认为这不是安全威胁。”但是也有一些智囊机构认为,中国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相对于美国在南中国海的介入,也在美国身边布局,等等等等。如此说来,美国突然宣布改善与古巴的关系,说不定也是应对中国的一种策略?
嗯,说不好,不好说。
Baha Mar没有挤在东边的天堂岛上,而是另辟天地,建在Nassau西面新普罗旺斯的海岸边。从60年代哈特福德的绝无仅有海洋俱乐部,到90年代科斯纳的亚特兰蒂斯,再到即将建成的中国Baha Mar,这一切,见证着资本的力量,时代的变迁。
正是: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猪岛天堂,沧海桑田。
VIDEO
照惯例,请大家听一首歌。这首“HELP!",是甲壳虫乐队1965年拍摄的同名电影里的主题曲。影片中有不少外景是在Nassau拍摄的。看看下面这张照片,莫非就是1965年时尚未充分开发的天堂岛海滩?
Help me if you can, I'm feeling down And I do appreciate you being 'round Help me get my feet back on the ground Won't you please, please help me
上篇:
大游轮记-2:海盗老巢风雨行
大游轮记-1:远海“猫”舞
大游轮记-序: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