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的山岗上有一棵树,孤零零的,雾霭中显得朦胧。透过斑驳的车窗,我目不转睛地盯住它看,任车身在石子路上颠簸。在车窗哗啦啦的摇响中,那树渐渐地离得近了,到身旁看得真了,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树,倏地就被甩到了身后,湮没在飞扬的尘土中。转头再看远方,找寻下一个有趣的目标。
这是小时候坐长途车旅行时,我常跟自己玩的一个游戏。慢慢地长大,我觉得日子也是这样。人生就像赶路,一程接一程,求学,毕业,结婚,生子,立业,守成……阶段性的事件/目标如同里程碑,再遥远的也会到来又过去。在迎接新年的人群中,看着闪烁的“2014”,不敢相信这曾经感觉遥远的年份已经到来。从2013到2014,其实有何本质区别,但是在烟花的缤纷和彩纸片的飞舞中,世界就又跨过一道时间的门槛。
William
James在他1890年的著作《心理学原理》中写道,当我们一点点变老的时候,总感觉时间在加速飞逝,这是因为成人期中令人难忘的事越来越少。人们常用“第一次”的体验来量度流逝的时间,第一次上学,第一次亲吻,第一次全家出游,等等。而成年期正是缺少这些全新的体验,才会让人感到时光匆匆,日子从身边,指缝间悄然溜走。细碎的皱纹慢慢爬上眼角,中年危机感或在某个午后,如冰凉的地下水忽然渗出,浸透心底。
我知道,自己需要一个新年计划,为懒散束一个马尾,为郁闷开一扇天窗,为未来蓄一点能量。
元旦过去已经快两个礼拜了,才来说什么新年计划,忒可笑吧?倒也不尽然。根据研究,大概有一半的人会订一个正式非正式的新年计划/决心,可是88%的人都无法坚持实现,其中多数在新年之后的几周内就已经放弃了。最典型的例子往往是健身俱乐部里,元旦刚过后的一,两周,来锻炼的人摩肩接踵,第三周起,来退会员费的就开始排队了。所以这个时候才订新年计划,从时间进程的角度讲,已经比许多人胜出了,不是吗?
呵呵,开个玩笑。
我的新年计划迟迟未定,主要是出于对自己的了解。人们订所谓的新年计划,根本原因乃是对自己生活中的某一些方面感到不满,想找机会踢自己一脚,发奋努力一下以摆脱那令人不满的状况,指望新年就是个reset并重新开始的机会。可不管是环境还是个人,生活什么时候能让你清零重启呢?下决心要如何如何的人,很可能在内心并没有准备好做出真正的改变,形式上的努力也未必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很快就偃旗息鼓,被打回原形。我深知自己不是一个很能自律的人,所以再S.M.A.R.T.的计划都没用,必须是内心深深认同反省,才有自我改变的可能。但是这样下去,恐怕到了春天也不会ready.也罢,总得有个开始,先把我现在认为比较重要的几点写下来吧。
1.早点睡
我是夜猫子型的,珍惜“生命的三分之一”(邓拓《燕山夜话》),惯向夜晚要生活,即使钻进被窝了,读书看网,丰富得很,很少能在午夜之前入眠,可第二天又要为生活奔波,不能晚起。长期睡眠不足,年轻时无所谓,现在身体和精神情绪都感觉不济。医学研究表明,熬夜对人大脑造成的损害,类似外力形成的轻微脑震荡。这可太严重了!自己无权无势又无钱,唯有脑筋还不错,岂可被熬夜再震荡了呢?
所以,一定要早点睡,争取每天11点前入眠,保证每天8小时睡眠。
2.多陪家人
我发现,自己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变得容易焦躁而缺乏耐心。父母已入老年,听他们说话总觉得絮叨;孩子大了,不像小的时候那般缠人了,也乐得不多问;跟LG坐在一张沙发上,也常是各看各手中的Kindle, pad,不管对方在忙什么。把很多时间花在自己一些虚无缥缈的兴趣上,回过头来却发现,对自己最爱的人的所思所想却没有倾注心意。也许是太习以为常了,但是对拥有的幸福却必须时刻珍惜。
所以,对亲爱的家人,我要保持倾听的双耳和全心全意的陪伴。每天跟爸妈聊天不少于15分钟,陪孩子至少一小时,包括念书10分钟;跟LG讨论理想,社会和人生,不少于5分钟,柴米油盐除外。
3.多读书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则言语无物,面目可憎。”我觉得,现在一天不上网难,三日不读书的时候可太多了。网上冲浪的乐趣,短平快的信息获得方式,往往使人难以静下心来读一些严肃的书。我的待读书单上,新加进来的书目总比完成得多。一段时间内,如果不能系统地学习一些新东西,感到自己的思想也容易失去活力。要消除中年危机,常知常新,保持新鲜感和创造力,不仅是实用的,而且是心理的必需。
所以,一定要少逛网,多读书。争取今年能读25本书吧,两周一本,目标定高些。
4.克服拖延症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就是该做某一件事的时候拖延行动,尽管明知道这样的耽搁不会让事情消失,而只会使你更加难受。据说有约20%左右的人患有心理学意义上的拖延症,但是大概有七成的人承认自己有这个毛病,我也是其中之一吧。长于策划,疏于行动,能拖则拖,给生活造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混乱。比如去年夏天的一次旅行,途中感受很多,当时就构思好了几篇博文,可是回来后懒得整理照片资料,竟然一直没有动笔,成了一块心病。
所以,一定要克服拖延的毛病,有心也有必要做的事,按照优先级,限定时间做完。完不成索性放弃,不予延期。
5.走出“舒适区”
心理学认为,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受其能力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comfort zone),学习区(learning zone),和恐慌区(panic zone)。成人之后,我们更多习惯呆在舒适区里,重复着自己熟悉的东西,获得轻松和满足。这似乎也是我生活的写照:轻松自由的环境,得心应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日子……面对挑战,虽有心为之,却瞻前顾后,懒于冒险。可是在舒适区里待久了,人便失去了学习和进步的动力与机会。舒适积累久了,往往会变成危机。人到中年,更需要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挑战和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
我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每当犹疑胆怯懒惰的时候,宁进勿退。比如,走进大老板的办公室,毛遂自荐升职加薪;在大型聚会上,自告奋勇来段演说;尝试一个星期不看电视不上网;不做计划,去500里外的陌生城市旅行3天又如何,等等。用一句英语老话说,就是要“be uncomfortable with the too comfortable, but be more comfortable
with the uncomfortable”。
6.坚持写博客
写博客是我喜欢做的事,原因有很多,很重要的一条是在写的过程中,思维会变得更加系统而完整,从而带给我快乐。写博客也很辛苦,不全是舒适区的干活,加之毕竟只是爱好,连副业都谈不到,所以只能量力为之,有空时多写快写,忙碌时少写不写,乃至暂时休博。写博这一条,与前面几条计划既矛盾又统一:
其一,写博须让路于早睡觉和陪家人;
其二,写博受益于多读书。可以多写一些读书笔记,促进学习和思考;
其三,在写博的过程中,锻炼自己走出舒适区。自己觉得驾轻就熟的文体和内容可以少写,而尽量写一些不同的风格,涉猎新的话题,力求提笔有益。同时要尽力避免拖延,想写也该写的文章,要在一定时限里完成。
你看,我已经在实现这最后一条:这篇新年计划的文章,总算赶出来了!
远
远的山岗上有一棵树,孤零零的,雾霭中显得朦胧。透过斑驳的车窗,我目不转睛地盯住它看,任车身在石子路上颠簸。在车窗哗啦啦的摇响中,那树渐渐地离得近
了,到身旁看得真了,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树,倏地就被甩到了身后,湮没在飞扬的尘土中。转头再看远方,找寻下一个有趣的目标。
这是小时候坐长途车旅行时,我常跟自己玩的一个游戏。慢慢地长大,我觉得日子也是这样。人生就像赶路,一程接一程,求学,毕业,结婚,生子,立业,守成……阶段性的事件/目标如同里程碑,再遥远的也会到来又过去。在迎接新年的人群中,看着闪烁的“2014”,不敢相信这曾经感觉遥远的年份已经到来。从2013到2014,其实有何本质区别,但是在烟花的缤纷和彩纸片的飞舞中,世界就又跨过一道时间的门槛。
William James在他1890年
的著作《心理学原理》中写道,当我们一点点变老的时候,总感觉时间在加速飞逝,这是因为成人期中令人难忘的事越来越少。人们常用“第一次”的体验来量度流
逝的时间,第一次上学,第一次亲吻,第一次全家出游,等等。而成年期正是缺少这些全新的体验,才会让人感到时光匆匆,日子从身边,指缝间悄然溜走。细碎的
皱纹慢慢爬上眼角,中年危机感或在某个午后,如冰凉的地下水忽然渗出,浸透心底。
我知道,自己需要一个新年计划,为懒散束一个马尾,为郁闷开一扇天窗,为未来蓄一点能量。
元旦过去已经快两个礼拜了,才来说什么新年计划,忒可笑吧?倒也不尽然。根据研究,大概有一半的人会订一个正式非正式的新年计划/决心,可是88%的人都无法坚持实现,其中多数在新年之后的几周内就已经放弃了。最典型的例子往往是健身俱乐部里,元旦刚过后的一,两周,来锻炼的人摩肩接踵,第三周起,来退会员费的就开始排队了。所以这个时候才订新年计划,从时间进程的角度讲,已经比许多人胜出了,不是吗?
呵呵,开个玩笑。
我的新年计划迟迟未定,主要是出于对自己的了解。人们订所谓的新年计划,根本原因乃是对自己生活中的某一些方面感到不满,想找机会踢自己一脚,发奋努力一下以摆脱那令人不满的状况,指望新年就是个reset并重新开始的机会。可不管是环境还是个人,生活什么时候能让你清零重启呢?下决心要如何如何的人,很可能在内心并没有准备好做出真正的改变,形式上的努力也未必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很快就偃旗息鼓,被打回原形。我深知自己不是一个很能自律的人,所以再S.M.A.R.T.的计划都没用,必须是内心深深认同反省,才有自我改变的可能。但是这样下去,恐怕到了春天也不会ready.也罢,总得有个开始,先把我现在认为比较重要的几点写下来吧。
1.早点睡
我是夜猫子型的,珍惜“生命的三分之一”(出自《燕山
夜话》),惯向夜晚要生活,即使钻进被窝了,读书看网,丰富得很,很少能在午夜之前入眠,可第二天又要为生活奔波,不能晚起。长期睡眠不足,年轻时无所
谓,现在身体和精神情绪都感觉不济。医学研究表明,熬夜对人大脑造成的损害,类似外力形成的轻微脑震荡。这可太严重了!自己无权无势又无钱,唯有脑筋还不
错,岂可被熬夜再震荡了呢?
所以,一定要早点睡,争取每天11点前入眠,保证每天8小时睡眠。
2.多陪家人
我发现,自己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变得容易焦躁而缺乏耐心。父母已入老年,听他们说话总觉得絮叨;孩子大了,不像小的时候那般缠人了,也乐得不多问;跟LG坐在一张沙发上,也常是各看各手中的Kindle, pad,不管对方在忙什么。把很多时间花在自己一些虚无缥缈的兴趣上,回过头来却发现,对自己最爱的人的所思所想却没有倾注心意。也许是太习以为常了,但是对拥有的幸福却必须时刻珍惜。
所以,对亲爱的家人,我要保持倾听的双耳和全心全意的陪伴。每天跟爸妈聊天不少于15分钟,陪孩子至少一小时,包括念书10分钟;跟LG讨论理想,社会和人生,不少于5分钟,柴米油盐除外。
3.多读书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则言语无物,面目可憎。”我觉
得,现在一天不上网难,三日不读书的时候可不少。网上冲浪的乐趣,短平快的信息获得方式,往往使人难以静下心来读一些严肃的书。我的待读书单上,新加进来
的书目总比完成得多。一段时间内,如果不能系统地学习一些新东西,感到自己的思想也容易失去活力。要消除中年危机,常知常新,保持新鲜感和创造力,不仅是
实用的,而且是心理的必需。
所以,一定要少逛网,多读书。争取今年认真读完25本书吧,两周一本,现实些。
4.克服拖延症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就是该做某一件事的时候拖延行动,尽管明知道这样的耽搁不会让事情消失,而只会使你更加难受。据说有约有20%左
右的人患有心理学意义上的拖延症,但是大概有七成的人承认自己有这个毛病,我也是其中之一吧。长于策划,疏于行动,能拖则拖,给生活造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和混乱。比如去年夏天的一次旅行,途中感受很多,当时就构思好了几篇博文,可是回来后懒得整理照片资料,竟然一直没有动笔,成了一块心病。
所以,一定要克服拖延的毛病,有心也有必要做的事,按照优先级,限定时间做完。完不成索性放弃,不予延期。
5.走出“舒适区”
心理学认为,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受其能力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comfort zone),学习区(learning zone),和恐慌区(panic zone)。
成人之后,我们更多习惯呆在舒适区里,重复着自己熟悉的东西,获得轻松和满足。这似乎也是我生活的写照:轻松自由的环境,得心应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日
子……面对挑战,虽有心为之,却瞻前顾后,懒于冒险。可是在舒适区里待久了,人便失去了学习和进步的动力与机会。舒适积累久了,往往会变成危机。人到中
年,更需要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挑战和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
我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每当犹疑胆怯懒惰的时候,宁进勿退。比如,走进大老板的办公室,毛遂自荐升职加薪;在大型聚会上,自告奋勇来段演说;尝试一个星期不看电视不上网;不做计划,去500里外的陌生城市旅行3天又如何,等等。用一句英语老话说,就是要“be uncomfortable with the too comfortable, but be more comfortable with
the uncomfortable”。
6.坚持写博客
写博客是我喜欢做的事,原因有很多,很重要的一条是在
写的过程中,思维会变得更加系统而完整,从而带给我快乐。写博客也很辛苦,不全是舒适区的干活,加之毕竟只是爱好,连副业都谈不到,所以只能量力为之,有
空时多写快写,忙碌时少写不写,乃至暂时休博。写博这一条,与前面几条计划既矛盾又统一:
其一,写博须让路于早睡觉和陪家人;
其二,写博受益于多读书。可以多写一些读书笔记,促进学习和思考;
其三,在写博的过程中,锻炼自己走出舒适区。自己觉得驾轻就熟的文体和内容可以少写,而尽量写一些不同的风格,涉猎新的话题,力求提笔有益。同时要尽力避免拖延,想写也该写的文章,要在一定时限里完成。
你看,我已经在实现这最后一条:这篇新年计划的文章,总算赶完了!
- See more at: http://blog.creaders.net/url169/user_blog_diary.php?did=171174#sthash.01AyTzHg.dpu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