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然间意识到,今天是开博3周年的日子。既然记起来了,总得写点什么纪念一下。
首先涌上心头的是一阵子不安。去年一年没有写多少博文,却留下两座“烂尾楼”,一是《大游轮记》的结束,二是《大师无双:Leonard Cohen》的续篇。前者是因为拖延症在忙碌中重犯,后者却着实缘自对写博的迷茫。
为什么写博?这个问题一直若隐若现地困扰着我。写有写的乐趣,写本身就是写的理由。这是以自我表达为出发点的想法。可是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要来竞争时间和优先级,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有什么非写不可,不写又如何?我对这两个问题没有很好的答案。事实上,平时里读到的文章,不论出自专业笔杆子还是自媒体写手,垃圾比例很大,制造出来除了浪费纸张或者网络资源,对读者的助益,对群体的帮助,对社会的启示,往往都谈不上。如果不能做到让人们开卷有益,或者没有独到的心得或思想,那么所谓的自我表达又有多少贴出来的必要呢?再或者,有一些想法让你心潮澎湃,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写出来却知音寥寥,那再写下去,又有多少动力呢?
有不少曾经很喜欢的博主,现在渐渐淡出,我不知道他们的想法,也不知道自己写博还能坚持几年。所谓细水长流,像我这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一搭没一搭,作品产量低下的博主,也许倒是能坚持得更久些。站在开博3周年的门槛上,我依然很愿意继续写下去,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感觉自己还是需要做一点精神层次的创造,而不仅仅是消费。在自己的工作中,我有时也会有一些思想和观点方面的创造,但是那基本是在“器”的层面。而写博,是在身心自由中随心而为,更可以循“道”而为。
二是在万维的博客圈中,我结识了一群非常优秀的朋友。虽然是在虚拟空间,这个网络社交圈子却比生活中的一些圈子让我更加珍视。
前不久我在虎嗅网上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博客社交已死,数据社交“永生”》,里面说博客是“成也深度,败也深度”。从前,博客同时集合了新闻的及时性、评论的独到性、以及风格多样性,赢得了广大网民的喜爱,开始从“消费内容”,变成“消费观点”。可是当SNS社交网络开始崛起,互联网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趣,慢慢地“深度”不再是用户的第一刚需,娱乐、搞笑成为了接棒者。与此同时,用户无论是写博客还是看博客,还有另外一个诉求就是“交流”,但是博客在社交方面的产品体验,还仍旧停留在社区BBS上,丝毫没有进步,这也成为了博客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作者认为数据社交可能是一个新的机会点。所谓的数据社交,可以理解为以云计算、云存储、云分享为基础,用户之间以共同的兴趣爱好、相似的情感认知,共同的行为选择为参照,并以数据内容为中间介质的社交模式。微信、QQ、陌陌基本上都是属于熟人之间的社交产品,或者说最终会走向熟人社交;但是数据社交是基于志趣爱好的社交,而爱好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难改变的,甚至比人际关系更稳固,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个道理。
有趣的是,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在万维的博客圈中参与了几次群体活动,比如世界杯期间的“足言斋”沙龙,春节期间的“探春园”沙龙,和如火如荼正在进行中的“龙乡”。在这些活动中,大家的交往互动更加密切,确实体现出一些基于志趣爱好的社交圈的意思。我也了解到,有些博主会把友谊从网上延伸到网下,这也算一种O2O(online to offline) 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能如是,不亦悦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