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奇 林中奇潭
据说,美国某中文网站曾采访特朗普女儿伊万卡,说美国对中国展开贸易战,中国网友群情激昂,还有人高呼“打倒特朗普,活捉伊万卡”,你听后有什么感受? 伊万卡回答说:“我不认为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新政策是贸易战,如果的确往坏的方向发展,中国打败了美国,我可以搬到中国去住。问题是,中国需要加倍努力!就我了解,特朗普是打不败的。我期待着中国能好好教训他一次。” 这个新闻虽然有待进一步考证,但这个回答,可以说是如何应对记者提问的一个好教材。 很多人可能不会理解好在哪里。因为我们上至官员下至民众,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知道政府与媒体之间关系的真正本质,不懂得什么是高水平回答。 公众人物应对媒体,是一种典型的公共关系活动,目的是树立形象,表明立场,化解矛盾等。它讲究既要使自己摆脱不利,又不能伤害对方。使双方的任何一方感到尴尬,都是失败的。 再看伊万卡的回答。她说我不认为是贸易战,这是淡化矛盾;如果中国打败了美国,我可以搬到中国去住,这是幽默解构;中国需要加倍努力,特朗普是打不败的,这是平淡中隐含强硬;我期待着中国能好好教训他一次,这是拿出做女儿的俏皮口吻,使气氛轻松。 一个“挑事儿”的提问,就这么轻巧而又不失原则立场地化解了。 而我们很多人,认为最好的回答是把对方怼回去,怼的越狠越过瘾。每当外交场合咄咄逼人的时候,总能引来一片欢呼。说他们火力全开,夸赞他们犀利,硬气,霸气,美其名曰“怒怼天团”,还为他们总结出很多所谓金句。 于是我们看到,别有用心,枉费心机,混淆视听,自作多情,无事生非,指手画脚,信口雌黄,但到黑白,痴心妄想,厚颜无耻,自不量力,悬崖勒马……这类生猛词语用得越来越频繁了。 这些气势如虹的成语不像是给外国是听的,因为他们对其“精彩”理解不了,倒像是给自己人看的。但外交发言是代表国家的形象,为了国家利益。需要有理有据,有礼有节,不卑不亢,严谨求实。不是给观众看的,尤其不是给自家观众看的表演。说句难听点的话,那些听了兴奋,对此喝彩的人,也都是这个国家里认知水平比较低的那些。他们的喝彩,有多大价值,有多少迎合的必要? 外交发言,不但要有理有据,有礼有节,还需要严密的逻辑性。不然就会遭人嘲讽,被人轻视,陷入尴尬和被动。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奉劝对方“照照镜子”这句,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吵架逻辑,而不是世界认同的形式逻辑。 你说我脸上有灰,你也有;既然你也有,你就没权利说我。显然这个“逻辑”是不符合逻辑的。被人批评,应看批评的对不对,如果不对,最好的反驳方式是指出对方错在哪里。指出对方也存在这种问题,说明不了自己没有问题,更说明不了对方没有批评的权利。再比如,中国什么样中国人最有发言权这种话,也是典型的不符合逻辑。 我一直希望咱们的发言人也经常“照照镜子”,别把庄重严肃的对外发言,变成泼妇吵架。可事与愿违,这种风格不但没有稍稍改变,而且还愈演愈烈了。 那句“9·11事件殷鉴不远美方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一出,立马升级了一个层次,说是恶毒,一点都不过分。如果你没觉得,那我们反过来,假如对方说“南京大屠杀殷鉴不远,中方可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你体会一下,什么感觉? 最近又有发言人在社交媒体上说“可能是美军把疫情带到了武汉”,“美国欠我们一个解释”,一下捅了马蜂窝。 这种应该由科学家研究的问题,外交部发言人怎么可以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信口开河?本来世界各国都没有把目光集中到病毒来源于哪个国家问题上,结果激化了矛盾,生生把一个人类的公共卫生事件上升到了严重的国际政治冲突层面。 还有这句,也是近日的。“如果有人说中国制造有毒,那么请说这种话的人不要戴中国制造的口罩,不要穿中国生产的防护服,不要用中国出口的呼吸机……” 按这种说法,是不是也可以说如果你觉得奶粉里又三聚氰胺,你可以不喝;如果你觉得鸭蛋里有苏丹红,可以不吃? 以前一有泼妇骂街,就会有很多人围观。泼妇骂街的特点是不讲逻辑,只图痛快;没有底线,揭人伤疤;不顾形象,豁出脸皮;不分场合,人越多越来劲。围观者不是来鼓掌加油,更不是来观摩学习的,而是来起哄看热闹的。看看到底可以多不讲道理,看看能有什么雷人的词句出现,以供茶余饭后的当笑话讲。 但泼妇骂街毕竟是市井民间,不代表民族文化的主流,而且已经多年少有。民间少了,总不至于都进了庙堂。我们经常自诩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尤其以前作为国家政府层面一直推崇遵章循礼,不知为什么对现代外交礼仪和规范却不以为然,经常由着性子来。 对此,我一位朋友的话让我顿开茅塞。他说:“怎么可以讲逻辑呢?讲逻辑那叫辩论,不叫吵架。” 原来是我一直弄错了性质,还真是吵架。 国歌里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现在危险不危险我不确定,但似乎中华民族到了“骂大街”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