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届二中全会开幕式上,原定由周恩来、康生讲宪法修改草案和国民经济计划问题,林彪却抢先发言,极力鼓吹“天才论”,极力鼓吹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极力鼓吹毛泽东的一贯正确,一下讲了一个半小时;基调还是那样高亢,语言还是那样经典,然而毛泽东听了以后却是一脸的不耐烦、不高兴。
这就奇怪了!同样是吹捧毛泽东,同样是搞个人崇拜,为什么在七千人大会上,毛听了十分高兴,十分受用;而在九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听了同样的语言,却是不耐烦,不高兴。这是为何?
这是因为,环境不一样,动机不一样,角色不一样,一样的语言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林彪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是在毛泽东发动大跃进遭到全面失败、毛的威望如同国民经济一样跌入谷底、一些中央领导公然要求毛承担责任的情况下,极力吹捧毛的“一贯正确”“永远实际”的,这让一度灰溜溜的毛泽东有了暗夜见明灯、患难逢知己的感觉,林彪由此更加走红,一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接班人。
而在九届二中全会,环境和人物角色就大不一样了。虽然语言和那次的基调差不多,一些语言几乎是那次的翻版。现摘录几段林彪讲话的关键语段——
“……宪法的修改,人代会的召开,都是主席提出的。我认为这很有必要,很合时宜。在国内国外大好形势下开人代会和修改宪法,对于巩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反帝反修斗争,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是有深远影响的。
“毛泽东同志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同志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次我研究了宪法草案,表现出了这样一个特点,就是肯定毛主席的伟大领袖、国家元首、最高统帅的地位,肯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半个世纪的历史都证明,只有毛主席代表了最正确的方向,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要求,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凡是碰到毛主席思想不能贯彻的时候,就使革命受到挫折失败;得到贯彻的时候,就蓬勃发展……。不管什么地方,什么部门,什么单位,毛主席的威信比较高一点的地方,对于毛主席著作比较肯学一点、肯用一点的地方,那里的精神面貌就会改变……”
这些啰嗦重复的陈年老调,毛泽东早就听得耳朵起茧了,怎能不感到厌烦?
要知道,此时的毛泽东早已被林彪等人塑造成了巨大无比、法力无边的神,也被全党全国人民供奉成了金光闪闪、人人必须顶礼膜拜的神。神对那些香烟缭绕下反反复复老掉牙的赞歌颂词,早已无动于衷,麻木不仁,继而会感到厌烦,感到“讨嫌”。
更主要的是,毛泽东从林彪的讲话中听出了“猫腻”,听出了自己最不愿听的东西——自己明明不愿让人称自己是天才,忌讳“天才”一词,林彪却偏偏又继续鼓吹自己是天才;自己明明不让设国家主席,林彪却偏偏称自己是“国家元首”。这是何意?是何用心?
当然,林彪如果此时就讲了这么一番话,下面没有什么动作,毛泽东就那么“不耐烦”一下,估计也不会发生什么动荡,庐山会议可能照样继续进行……
有人说,林彪此时已如彭德怀一样,已经发现毛泽东的极左错误了,要反对文化大革命了,要反对个人崇拜了,要抓经济搞生产了。那么你就仔细读读林彪的这篇讲话,读上几百遍,能读出这些观点吗?假如林彪有这样的观点,那毛泽东就不是“不耐烦”,而是一霎时怒气勃发,要推倒庐山了!
而真正让毛泽东怒气勃发的,是林彪暗中操纵的和讲话有关的大动作,而这个大动作和搞经济生产无关系,和反对文革无关系,而是和林彪集团的利益有关系。
林彪讲话后,周恩来建议下面分组讨论宪法草案和国民经济计划问题。吴法宪却说:“林副主席讲话很重要,大家要很好学习和领会,建议各组再放一遍他的讲话录音。”大家一附和,周恩来只好决定:明天上午听录音,下午讨论林彪讲话。于是林彪就让叶群通知吴法宪、李作鹏等人,讲了四点注意事项:
1、你们要在各组发言,否则林彪的讲话就没有依据;2、林彪没点名(意指江青、张春桥的名。张春桥秉承毛泽东旨意,主张在宪法中取消“天才地……”三个副词,林彪在此讲话中力陈三个副词的重要性,批评张春桥而未点名)你们也不要点名;3、设国家主席的事,应该重点讲;4、不要讲康生反对“四个伟大”的提法,打击面宽了,毛主席那里通不过。
这样一来,8月24日下午,林彪的几位干将在同一时间,引用同样的语录,按照统一的口径,在各组带头发言。林彪称之为“全面开花”。全面开花的战术果然使出席会议的代表都激动起来,各小组的代表纷纷发言,一致拥护林副主席的讲话,一致拥护设国家主席,一致拥护“天才论”,一致对反对者表示极大地义愤!尤其是陈伯达的发言最出奇:“有人听到毛主席不当国家主席,就高兴得手舞足蹈……”
按照林彪的意思,通过这种突然袭击和全面开花的方式,造成浩大的声势,形成集体的决议,逼迫毛泽东就范——必须设立国家主席,必须坚持“天才论”!你看,我们这么多人都同意了,你那少数几个人能扭转了吗?你不是说少数服从多数吗?
其实这是林彪一生走得最错的一步棋,最臭的一步棋!如果不让叶群传达这“四点注意事项”,万事皆休!就因为这个“注意事项”,把林彪送上了不归路!
林彪一生打了多少胜仗,判断敌情,把握形势,何等准确!建国后更是亦步亦趋,毛主席画圈我画圈,毛主席想啥我说啥,何等默契灵犀!可是这一次,判断敌情完全失误,揣摩领袖的意图和性格大失水准!
毛泽东由于历史形成的巨大威望,他的执拗、骄横和永不服输的性格,他要做什么事情任何人也阻挡不了,任何胆敢对他的意见说不的人必将粉身碎骨!
毛泽东从几个小组讨论中,发现林彪几个大将包括陈伯达在内,竟然在同一时间、用同一语录、同一口径操纵与会代表决定同一主题——设国家主席,坚持“天才论”,先是疑云丛生,继而是怒火中烧。他决不允许自己发起的会议决定一个与自己愿望相反的主题,他开始反击了。他找汪东兴谈话,找许世友谈话,接着又分别与林彪、周恩来、陈伯达、康生谈话。接着召开政治局会议,他以毋庸置疑的口气宣布:“刚才,政治局常委商量,认为讨论的问题(即设国家主席、坚持天才论)不符合全会原定的三项议程,决定收回‘二号简报’(该简报由陈伯达主持发言)。”会议作出四项规定:
一、立即休会,停止讨论林彪的讲话;二、收回华北组二号简报;三、不要揪人,要按九大精神团结起来;四、陈伯达的发言违背了九大方针。
政治局会议结束前,毛泽东怒气未消,望着林彪、陈伯达说:“你们继续这样,我就下山,让你们闹!设国家主席问题不要再提了,要我早点死,就让我当国家主席!谁坚持设,谁就去当,反正我不当!林彪,我劝你也不要当!”林彪立即顺从道:“我不主张设,我也不当。坚决拥护毛主席。”
但是已经晚了,毛泽东已认定,林彪一伙在会议上的大闹,陈伯达的蹦跳,都是林彪授意的,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这个集团如此闹腾,到了该收拾的时候了。那就要先搞掉其军师陈伯达,以此来敲打林彪,看他们怎么办!
于是,带着满腔怒火写了《我的一点意见》:
“我跟陈伯达这位天才理论家之间,共事三十多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就从来没有配合好,更不去说很好的配合(这话根本不合事实,不配合你怎么让他当文革小组组长?)这一次他可配合得很好了,采取突然袭击,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实际上是敲打林彪)……”
接着用大段高深的理论阐释实践的重要性,批判天才论的错误性,号召“绝不能跟陈伯达的谣言和诡辩混在一起”,不要上“号称马克思主义,而其实根本不懂马克思那样有些人的当”。句句是批判陈伯达,却是声声敲在林彪身上。但毛泽东却依然说是要“保护林副主席”,而前提一定是,林彪必须低头认错,写出检讨!
假如林彪如周恩来一样,痛哭流涕,沉痛检讨,一份一份的检查交上来,也许毛泽东会放他一马,“接班人”的地位是否会动摇未可知,但是林彪的高官厚禄没问题,安享晚年没问题,绝不会导致仓皇出逃折戟沉沙的悲剧。
遗憾的是,林彪也和毛泽东一样,也是倔强执拗的脾气,任凭你狂风袭来,我就是不认错,不检讨!毛泽东还几次制造条件,示以眼色,林彪就是不认错!五一节中央领导一起上天安门城楼,按常识林彪应当和毛泽东坐在一起,让记者拍照,第二天各报刊都要刊登“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亲密战友林副主席在一起……”的重要新闻,然而林彪就是不上来。着急地等了半天林彪终于阴沉着脸上来了,记者正要拍照,眨眼间林彪又不见了,关键时刻毛主席身边竟然没了“亲密战友”!可见林彪的怨气有多大,倔强有多重!
于是毛林二人的矛盾越来越激化,越来越尖锐。毛泽东到处讲话,口气越来越严厉。和汪东兴的谈话最有代表性:
“我们这个党有十次路线斗争,有人要分裂我们这个党,都没有分裂成。这次庐山会议,他们搞突然袭击,搞地下活动,为什么不敢公开呢?可见心里有鬼。他们先搞隐瞒,后搞突然袭击,五个常委瞒了三个,也瞒着政治局大多数同志。他们这样搞总有个目的嘛!我看他们的突然袭击,地下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纲领的,纲领就是设国家主席,就是称天才。有人急于当国家主席,要分裂党,急于夺权。林彪那个讲话,没有同我商量,也没有给我看。他们有话,事先不拿出来,大概总认为有什么把握了,好像会成功了。可是一说不行,就又慌了手脚……”
如果说毛泽东的《我的一点意见》,是为了打击“天才论”,那么这篇讲话的矛头直指“设国家主席”。庐山会议天摇地动,毛泽东发雷霆之怒,原因就在于这两点,亦即毛说的“纲领就是设国家主席,就是称天才”。这里面根本就没有有人所说的“抓生产搞经济”的问题。
毛泽东见林彪如此顽固不认错,自己的执拗也越来越强,怒气越来越重,南下巡视讲话,对林彪的敲打越来越厉害。毛泽东对彭德怀的打击,是当面怒斥,拍案而起;而对林彪的打击,没有当面,而是背后反复敲打,而这背后敲打的威力,比当面怒斥厉害得多——
“这次庐山会议,又是两个司令部的斗争。”
“庐山这件事还没有完,还没有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