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张宏杰《朝贡圈》
张宏杰是有独立思考的历史学家。他的新著《朝贡圈》考察中国悠久的朝贡文化。1592年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朝鲜国王逃到中国,请求“内附”,放弃祖国而成为中国人。平日以怠惰政务著称的万历皇帝挺身而出,毅然决定出兵朝鲜。抗日援朝。这主要基于宗主国对属国的道义。万历皇帝说,“朕念朝鲜,世称恭顺,适遭困厄,岂宜坐观”。这一仗打了7年,出兵50万,耗军费白银800余万两。大约相当于万历时中国两年的田赋收入。为了朝鲜战争,明朝不得不大肆搜刮,搞得民穷财尽,掏空了家底,无力镇压满族的崛起。所以有一个说法, “明亡于万历”,或“明亡于朝鲜”。同样,大清朝的甲午战争和中法战争也全是为藩国而战,搞得大伤元气。中国自顾且不暇,为维护名分纲纪勉力而战,图虚名而得实祸。日本入侵朝鲜的原因,说来可笑,是因为大明不让日本向中国进贡了。明朝搞海禁,禁止中外贸易,但鼓励外国向中国进贡。因为朝贡表明向中国臣服。万邦来朝是中国皇帝的最高向往。为了营造盛世气象,中国厚往薄来,给朝贡使团的赏赐在价值上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超过了贡品。失去了正常的通商渠道,又能通过进贡获得厚利,于是各周边国家,争相入贡。《明史》中进贡的国家和地区多达一百四十八个。 日本人也加入了朝贡圈。但是日本人只想获利,不想称臣。不遵守朝贡国家必须遵守的礼仪和规矩,屡屡发生抢劫财物、殴打接待官员,妄增贡品数量以图暴利,争价索赏等桀骜不驯的事件。日本各地方大名,互相争夺进贡名额。两伙使臣在中国发生冲突,互相杀戮,且烧杀抢掳。明朝镇压的官兵反被杀戮,史称“争贡之役”。嘉靖皇帝震怒,宣布取消日本朝贡资格,并严格海禁,彻底断绝中日贸易。在侵朝之前丰臣秀吉曾经多次谋求以和平手段返回朝贡贸易圈。1586年,丰臣秀吉派遣使臣至明朝要求通商,遭到拒绝。丰臣秀吉又数次遣使朝鲜,试图请朝鲜做说客,游说中国同意恢复朝贡贸易,也被朝鲜以“人臣无外交”(臣國不能私下交往)的理由拒绝。日本恼羞成怒,向朝鲜宣战。“大明亦不许进贡,而独于朝鲜许贡,日本岂得无恨”,“大明君许朝贡,则当移去”。“日本先年,欲赴天朝纳款,转咨朝鲜,代奏无音,且言语不平,拒绝太甚,因以构怨。”中日朝贡关系的断绝,导致了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第一是倭寇入侵愈演愈烈,第二是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后者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明军主力之一的辽东军损失巨大,导致其无力压制后金的崛起,努尔哈赤乘机壮大,最终灭了大明。明太祖朱元璋重视朝贡,因为他在历代帝王当中出身最为低微,最希望通过万国来朝,为自己新王朝的合法性加持。明成祖朱棣篡位于侄子,更在意于被列国承认。他耗巨资遣郑和下西洋,主要目标就是招徕小国朝贡。如此中国谋名,“四夷”逐利。 为了争得朝贡名额,各国伪造君主和国家。土鲁番、天方和撒马儿罕十年内冒出了155个国王。虽然中国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一内幕,但是仍然乐于被骗。利玛窦刻薄地说:“中国人知道整个事情是一场骗局,但他们不在乎欺骗。他们恭维皇帝的办法就是让他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国朝贡,而事实上则是中国在向其他国家朝贡。”中国人从使团络绎不绝的往来中感受到的是荣耀的满足。北京驿路上,一对对胡人驼队铃声清脆;紫禁城里,一队队使臣向皇帝行礼如仪。这让全国的官民百姓感受到上国子民的自豪。而营造出的万国宾服的氛围,让皇帝陶醉在宝座万年永固的美梦中。皇帝已远,但是世界领袖梦也能聊慰寂怀。美国总统川普2017年在紫禁城,称呼习近平为“King”,习哈哈大笑。川普说习近平喜欢被称为皇帝。为了自己当世界领袖的野心,习近平打造了新的中华朝贡圈。2015年在中国举办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在大厅里摆出皇帝的派头等待各国领导人一步步趋前和他握手,营造万邦来朝的气氛。习搞的一带一路大撒币,挥霍民财,好大喜功,博取发展中国家欢心。很多工程烂尾,吉布提、埃塞俄比亚、希腊等很多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反而质疑 一带一路是中国设置的“债务陷阱”。中国花了钱,背上许多坏账并买来骂名。据来自环球网的数据,中国现在已成为头号对外援助大国。近四年,中国的对外援助都超过了美国。中国对外援助和贷款达到60365亿元人民币,如果平均分配给每个中国人,每人4378元人民币。另一个数据来自China.AidData.org。从2000-2021年,中国的对外援助项目13400亿美元(96480亿元人民币)。援助项目包括欠款减免,延迟还款,无偿援助,国家贷款和技术援助等。如果只算白送的钱,总数是5558亿美元(40018亿人民币)。1980-1985年代,美国在全球债权国中占比约为27.5%,中国为2.1%;到了2016-2021的五年,美国占比降至2.4%,中国则飙升至30.4%。中国成为世界最大债主。李克强在2020年说,中国约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民众,平均每月收入为人民币1000元左右。自己的老百姓仍然贫困,却打肿脸充胖子,当头号外援国。习皇帝继续满清的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作法,把中华朝贡圈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