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奥捷匈四国五城游之布拉格(1) 在旅馆厨房吃早饭,窗户正对布拉格城堡。
布拉格来自于捷克语práh,意为“门槛”,因为伏尔塔瓦河在这里流经暗礁,水流湍急,酷似越过一个门槛。从历史角度看,布拉格确实像一个门槛,胡斯改革开启了新教改革;两次“扔出窗外”事件分别引发了胡斯战争和欧洲三十年战争;英法出卖捷克的慕尼黑协定跨过了二战的门槛;1948年共产党政变跨越了冷战的门槛;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导致了勃列日涅夫的有限主权论。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开启了苏东剧变。
伏尔塔瓦河的门槛 步行到查理大桥。查理大桥以桥上的塑像著名,这些雕像大多是宗教人物。这条步行桥永远有不断地人流,艺人和小贩点缀其中。
桥头塔楼还没开门。过桥至老城区到旧城广场。先到House at the Minutes,有人望文生义,翻译为一分钟之屋,说从旧城广场到这里只需要一分钟。其实应该译为零售之屋,因为以前这个屋子曾经用来零售卷烟。这是一座晚期哥特式建筑,其特点是墙上的壁画,黑底白描,用切刮艺术制成。虽然只有单色,但人物却栩栩如生,似有仙风道骨。这里曾是卡夫卡的故居。
广场西南聚集的人最多,大家都在仰头看天文钟。这个钟每天中午报时,有十二门徒塑偶出场巡游。属于国人不屑的奇技淫巧,但观者如堵。
老城广场真正有意思的是胡斯像,胡斯是布拉格大学的校长,宗教改革的先驱,他反对教廷腐败和赎罪券,认为弥撒应该使用本国语而不是拉丁语。最终胡斯被火刑处死。胡斯虽然失败了,但他发起的宗教改革被一个世纪以后的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乌尔里希·茨温利等人继承,形成了新教。胡斯已经成为异议和反抗残暴强权的象征。在19世纪,胡斯是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标志。当捷克斯洛伐克被苏联统治时,在胡斯雕像下静坐成为抗议共产党暴政的方式。
胡斯塑像傲然地站在火刑堆中,蔑视代表教廷的周遭天主教教堂。他脚下的铭文是:“彼此相爱,愿每一个人得到真理。”塑像背面是代表捷克民族重生的妇女和婴儿。下面的铭文是“哦,捷克人,我相信经过愤怒的风暴,有一天你会独立”。刻上铭文的63年以后,这个希望终于实现。同样的历史在从布拉格之春到天鹅绒革命中复现,捷克是一个不断地反抗-失败-最终走向成功的民族,捷克命运让人羡慕,捷克民族让人敬佩。
老城广场最吸引目光的建筑是泰恩教堂(全名是Church of our lady before Tyne)。看过电影《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人可能都记得托马斯住所窗外的两个黝黑塔楼的奇特造型,这就是泰恩教堂。塔楼高80米,是布拉格天际线上引人注目的标志。每个塔楼都有上下两层4个小尖顶,别致而奇特。这所教堂很独特地藏在一座四层小楼之后。游客欲进而不得其门,实际入口在侧面。教堂免费参观,但是在看门人的注视下,每个游客都掏出几个硬币,扔进钱匣,才好意思进入参观。内部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宏大庄严,金碧辉煌,主祭坛上供奉的是圣母升天图,Our Lady是对圣母的尊称,这个教堂是为圣母而设。
天文钟就安在市政厅塔楼上,塔楼可以买票入内参观,包括登塔楼和展览。如果天气好,一定要登塔楼。这是布拉格最好的登高俯瞰的地方。布拉格由于城市建筑千形万状,红瓦黄墙色彩绚丽,号称“千塔之城”和“金色城市”,登高鸟瞰景观非常美丽壮观。布拉格的登高景观比维也纳和布达佩斯等城市更漂亮。登塔有两种方式,爬楼梯和电梯。电梯还要买票。楼梯比较窄,顶端一段,只能轮流上下。
塔楼门票包括参观市政厅。一楼有圣母小教堂,装饰亮丽。还有一个天文钟的齿轮机械和12门徒展览。市政厅的会议室也很漂亮。
广场周围的建筑还有圣尼古拉斯教堂和布拉格国家美术馆。
从广场往东就是火药塔。火药塔、市政厅塔和老城桥塔都是哥特式建筑,中央尖塔旁都有四个小尖顶,而且外墙都是黝黑色,很相似。火药塔也可以登顶,往西看老城,最好时段是上午,顺光。
千塔之城名不虚传
火药塔旁边是市政大厦(Prague Municipal House)。这也是一个装饰精美有特色的建筑。正门上方的拱形瓷砖马赛克画为“向布拉格致敬”。
去往瓦茨拉夫广场的途中,邂逅了城邦剧院。我们在维也纳看的歌剧《唐璜》的首演就是在这个剧院,由莫扎特亲自指挥。电影《莫扎特》和《贝多芬》也都在这里取景。为了纪念这个历史事件,剧院门口特意塑立了剧中角色司令官的雕像。这个雕塑出自捷克雕塑家安娜·克劳米(Anna Chromy)。我们在萨尔茨堡也看到了她的一个类似的雕像,名字叫Pietá。名字不同,含义也不同。
瓦茨拉夫广场(Wenceslas Square),实际上是一条大道,通向雄伟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捷克国家博物馆。瓦茨拉夫广场上集中了旅馆、商店。这是购物大街,也是示威大街。布拉格之春群众在这里抵抗苏联入侵。杨帕拉(Jan Palach)在此自焚。在他自焚地点安放了杨帕拉纪念雕塑。这也是天鹅绒革命的发生之地。
顺着民族(Narodni)大街向西,这条大街有很多19世纪的古典建筑,在一栋建筑前有一个天鹅绒革命的纪念塑像,塑像简单却意味深长:几只手从墙上伸出,有的做胜利的手势,底下有铭文11.17.1989。寓意人民冲破禁锢,争取到自由和胜利。1989年11月17日学生们在民族大街游行,被秘密警察殴打。最终引发了天鹅绒革命,共产政权被推翻。这一天成为捷克的自由民主日,每年的这一天,人们在这里集会并献上鲜花。
国家剧院在弗尔塔瓦河东岸,隔岸可观全景。它像戴了一顶皇冠的古典建筑。我们知道附近有一个哈维尔纪念碑,用谷歌找了一圈,也找不到。最后发现是一个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一个发光的红心在三个铁丝扎的心状物包围之中。哈维尔是捷克作家,共产党统治时期的不同政见者。他抗议苏联入侵,发起七七宪章,要求人权。天鹅绒革命后被选为第一任捷克总统。布拉格国际机场以他命名。
东岸的景点基本扫荡完了,我们再过查理大桥,回到旅馆。吃完简单的午饭,去城堡区。穿过表演艺术学院,就是圣尼古拉斯教堂和圣三一柱。再爬一段台阶就到城堡区。布拉格有两座圣尼古拉斯教堂,一个在老城区,另一个就在小城这里。区别是前者有两个塔楼相伴,后者只有一个塔楼相伴。圣三一柱和布达佩斯、维也纳一样,是为了战胜黑死病瘟疫而建。这个柱子是三棱柱,类似方尖碑,寓意三位一体。顶端是一个金色的三角形,中间是一个眼睛,寓意上帝之眼。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警告放病毒危害人间的妖魔,天谴将至。塔中是一个背靠金色太阳的黑鸽,象征着圣灵。基座上是上帝和举着十字架的基督,下面是圣母玛丽和当地的圣徒。黑死病导致布拉格四分之一的人口,13000人死亡。刚刚经历黑死病之后最大的世界瘟疫的这代人,将会留什么样的遗产给后人?希望不是一篇不明不白的糊涂账。
布拉格城堡位于伏尔塔瓦河西岸山上,建于公元7世纪。城堡内有三个庭院、黄金巷、画廊、花园,圣维特教堂,圣乔治教堂和旧皇宫,现任总统也在这里办公。
总统府 圣维特教堂是捷克最大的教堂,用了将近600年时间才建成。高大的一双尖顶,高耸的尖拱门窗是其特色。入内参观免费,登塔楼看展览需要买票。看教堂内部,流光溢彩的彩色玻璃和高大深邃的拱顶营造烘托出宏大庄严的气氛。红色的圣乔治教堂是捷克保存最好的仿罗马式建筑。
城堡东边有一个看台,可以俯瞰布拉格,但景色稍逊于在老城广场塔楼所观。
城堡西边的广场也不可错过:广场周围的建筑也很好看:主教宫、国家美术馆、女神路灯、圣母柱、布拉格美术馆施瓦岑贝格分馆、托马斯·马萨里克塑像等等。有历史有文化的国家处处都是经典。
主教宫
下山到一家叫Pork’s的饭馆吃饭,这家主营烤蹄膀。一升啤酒,一份蹄膀两人吃得大饱,加小费不到23美元。蹄膀酥脆,外焦里嫩,配上酸菜丝。这家餐馆自酿的啤酒也很有特色,餐桌旁放置着巨大的酿酒桶。
吃完饭,步行一英里登上莱特纳Letna山,莱特纳是拍摄弗尔塔瓦多桥和老城区的地点。可惜今天西边多云,浮云蔽日,不见长安。拍了几张江桥就下山了。
乘有轨电车到Manes大桥,等待天黑拍摄查理大桥夜景。不知是否因为俄乌战争引起的能源紧张,大桥开灯不足,夜景效果不明显。
Manes桥旁有鲁道夫宫(Rudolfinum)和杨帕拉广场,广场上有杨帕拉纪念雕塑。天鹅绒革命之前这个广场叫红军广场。这个雕塑是美国建筑师约翰·海杜克设计的,题为自杀之屋和母亲之屋。地上的牌匾是夏皮罗的诗“杨·帕拉赫的葬礼”。雕塑的灵感来自于这首诗。雕塑是两个代表屋子的盒子,代表母亲的是木头的,代表儿子的是金属的,两个屋子上面都有尖刺,母亲的尖刺是收敛的,钝的,儿子的尖刺是发散的,尖锐的。儿子的屋子完全封闭,母亲的屋子有一扇窗户,永远看着她殉道的儿子。尖刺是太阳的光芒,是声波。母亲安静内敛,儿子开始爆炸,声波传到宇宙之中。杨自焚发生在苏军入侵的五个月之后,他抗议苏军入侵,但主要是表达对捷克人的放弃、犬儒和屈服的失望。他想以一己之身唤醒人们的冷漠。自焚让人联想烧死在火刑堆的胡斯。后者的牺牲启蒙了下一世纪的的新教运动。帕拉赫之后,又有多起自焚抗议,不仅发生在捷克,而且在东欧和世界其他地方。1989年一月帕拉赫逝世 20 周年之时,布拉格人民纪念帕拉赫的抗议活动,最后升级为 “帕拉赫周”,被认为是10 个月后天鹅绒革命-捷克共产党政权垮台的催化剂之一。
今天捷克人没有忘记帕拉赫,除了这里和瓦茨拉夫广场上的帕拉赫纪念碑外,离这里100米的查理大学艺术学院的图书馆以帕拉赫命名,外墙上有帕拉赫的青铜面像。人们经常在这些纪念碑下献上鲜花,怀念勇敢的人。
经查理大桥回西岸,这是今天第三次经过查理大桥。在桥上拍了很多夜景,城堡的夜景更漂亮。谷歌记录今天步行了11.4英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