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6
(题记 - 回帖回不了,暂贴在这儿)
沈兄抬爱,商榷说不上。您写得很好,没有大的不同意见。尤其是这事是我无意中记起,本以为文人趣事,没想涉及到了令祖父,深感抱歉,还望见谅。
第一,基本同意您评价历史人物,要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用当时的标准。这样才不苛求古人,原因就在于设使我们处在相同的环境和位置,未必就会比前人做得好。尤其是拖家带口以后,一日三餐似乎更为重要,年轻时候的理想和锐气,都已经不复存在。师法斯大林肃反的我党深谙此道,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掐断了你的口粮,就控制了你的思想。于是经过了延安整风和反右,传统的知识分子,无论前清或民国,别说想有铮铮铁骨了,即便是奢望去做一个体体面面的软包蛋,也不能够做到。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时代的特征。于是才有谢家荣老舍钱钟书沈从文章士钊这批民国文人,要么自绝于人民,要么彻底躺平,无所事事。前清的文人,除极个别的当摆设的例外,早已经没有了讲话的能力和愿望,想要苟活,对新政权除了拥护,也还是拥护。
第二,您说令祖父和前清的文人五十年代真心喜欢共产党和新中国,未必就是逢场作戏和混口饭吃,原因是因为共产党推翻了令前清文人讨厌的民国文人。这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来看,也并没有大错,因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后来就有了共产党感谢日本人这个说法。日本人侵略中国,从客观上帮了共产党的忙。但这种情况,是五十年代三面红旗之前,经过了反右派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六十年代后,除了真正的当权者,私底下说政府好的知识分子,无论前清文人或民国文人,大概就已经不多了。这中间当然,有那么一个过程。六四以后,又是一个新的阶段,历历在目,无须多说。
第三,至于张伯驹和令祖父的关系,应该还是多年交往相知甚深的朋友,文人清高,相互之间瞧不上,彼此损一损,无伤大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譬如鲁迅和胡适,再如鲁迅和林语堂,都互相瞧不上,但未必都能够上升到,你死我活和阶级斗争的高度。
第四,关于白石老人送毛的对联,我倒是有一点和坊间传说不完全一样的看法。白石老人那是多么聪明绝顶又精于算计的人,根本不会犯下被张伯驹指出对联毛病那样的低级错误。他把邓石如原联中的天改为云,原是为拍主席夫人江青(李云鹤)的马屁,是巧用,不是错用。毛和江也肯定心领神会,欣欣然而受之。张伯驹更不会犯傻,自讨没趣的去点破。
第五,徐悲鸿和刘海粟不和,众所周知。但说徐威胁过溥儒,倒是第一次听说,不过也不是没有可能。张大千到处招摇,则是实情,在宋美龄的传记中,多有提及。我所知道的情况是徐悲鸿自己,和汪精卫手下的人关系很近,尤其是早年在法国留学的时候,徐和汪精卫的哥们是同学,大概徐是为了洗白自己,才拼命揭发别人,令人不齿。可是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就存在这样的逆淘汰,自古如此,不只当今才这样。
第六,说目前反专制的人,既不是前清的文人,也不是民国的文人,而是后清的文人或子女,即所谓的既得利益者,这一点我相信。就是台面上的人自己也知道,长江后浪推前浪,自己人给自己掘墓,兄弟阋墙,历史往往如此,不足为奇。但说这些人是土鳖,穷山恶水,没见过世面,包括历史上的袁项城在内,一棍子打死。就犯了众怒,陷进出身论人的泥坑,难以自拔了。
张戎、李南央等等都是,不安于现状,一代接一代,有祖传造反的基因,勇气可嘉。社会因此,才有可能进步,或原地儿打转,谁知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