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3-21
宋朝人苏易简(958年-996年),字太简,梓州铜山(今中江县广福乡)人。在所作《文房四谱》中记载说: 这是根据《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记载,自古书籍文档都用笨重的竹简来书写,后来出现了质地轻柔费用高昂的缣帛。东汉的蔡伦改用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等廉价之物造纸,大大降低了成本。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把改进造纸的成果报告给了皇帝,皇帝非常赞赏,封蔡伦为龙亭侯,后来人们都把纸称为蔡侯纸。 关于蔡伦造纸的技术,宋应星在明代崇祯年间成书的《天工开物》中,有非常详细的图示和记载,并分竹纸和皮纸等类。
凡抄纸槽,上合方斗,尺寸阔狭,槽视帘,帘视纸。竹麻已成,槽内清水浸浮其面叁寸许,入纸药水汁于其中(形同桃竹叶,方语无定名),则水乾自成洁白。凡抄纸帘,用刮磨绝细竹丝编成。展卷张开时,下有纵横架匡。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数满,则上以板压,俏绳入棍,如榨酒法,使水气淨尽流乾。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起焙乾。凡焙纸,先以土砖砌成夹巷,下以砖盖巷地面,数块以往,即空一砖。火薪从头穴烧发,火气从砖隙透巷,外砖尽热。湿纸逐张贴上焙乾,揭起成帙。 近世阔幅者,名大四连,一时书文贵重。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南方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取再造,名曰还魂纸。竹与皮,精与粗,皆同之也。若火纸、糙纸、斩竹、煮麻、灰浆、水淋,皆同前法,唯脱帘之后,不用烘焙,压水去湿,日晒成乾而已。 盛唐时,鬼神事繁,以纸钱代焚帛(北方用切条,名曰板钱),故造此者,名曰火纸。荆楚近俗,有一焚侈至千斤者。此纸十七供冥烧,十叁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名曰包裹纸,则竹麻和宿田晚稻藁所为也。若铅山诸邑所造柬纸,则全用细竹料厚质荡成,以射重价。最上者曰官柬。富贵之家通刺用之,其纸敦厚而无筋膜;染红为吉柬,则先以白矾水染过,后上红花汁云。
凡楮树取皮,于春末夏初剥取。树已老者,就根伐去,以土盖之。来年再长新条,其皮更美。 凡皮纸,楮皮六十斤,仍入绝嫩竹麻四十斤,同塘漂浸;同用石灰浆涂,入釜煮糜。近法省啬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稻藁十叁,用药得方,仍成洁白。凡皮料坚固纸,其纵文扯断如绵丝,故曰绵纸。衡断且费力。其最上一等,供用大内煳窗格者,曰櫺纱纸。此纸自广信郡造,长过七尺,阔过四尺。五色颜料,先滴色汁,槽内和成,不由后染。其次曰连四纸。连四中最白者曰红上纸。皮名而竹与藁掺和而成料者,曰揭帖呈文纸。芙蓉等皮造者,统曰小皮纸,在江西则曰中夹纸。河南所造,未详何草木为质,北供帝京,产亦甚广。又桑皮造者曰桑穰纸,极其敦厚,东浙所产,叁吴收蚕种者必用之。凡煳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 凡造皮纸长阔者,其盛水槽甚宽,巨帘非一人手力所胜,两人对举荡成。若櫺纱,则数人方胜其任。凡皮纸供用画幅,先用矾水过,则毛茨不起。纸以逼帘者为正面,盖料即成泥浮其上者,粗意犹存也。朝鲜白硾纸,不知用何质料。倭国有造纸不用帘抄者,煮料成糜时,以巨阔青石覆于炕面,其下爇火,使石发烧。然后用煳刷蘸糜,薄刷石面,居然顷刻成纸一张,一揭而起。其朝鲜用此法与否,不可得知。中国有用此法者,亦不可得知也。永嘉蠲糨纸亦桑穰造。四川薛涛笺,亦芙蓉皮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当时薛涛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质料也。
可是到了唐朝以后,有不少人都对蔡伦发明造纸术提出异议。 现在考古学的发现,证实了这一些怀疑。灞桥纸和放马滩纸的发现,年代都直至西汉初年,比蔡侯纸的出现,早叁百多年。
可是远在西汉两千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开始使用和在西方世界推行莎草纸了。 莎草纸的使用,类似于盛行于清末十叁行的通草画。莎草和纸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物理变化,一个是化学变化,两者有质的区别。都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推动了文明的进步。但一定要说那个更重要,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叁百年后再回头,纸张和莎草,都进入了历史的垃圾堆。或许,莎草会更胜一筹。因为毕竟,造纸会污染环境,消耗能源。而莎草和通草,更接近和回归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