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鹏池:世界上的事有这么怪?
——“毛泽东视察徐水”全程解读12则
1958年8月4日,星期一,一个极平常的日子,伟大领袖毛主席来到了徐水视察,这是徐水人民永世难忘的一天。为了纪念这一天,第二年,徐水县大寺各庄村把每年的8月4日定为传统庙会;1993年,在这里修建了毛主席视察纪念馆。
徐水县是河北省的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县,当时人口31万,耕地73万亩,平均亩产200斤不到。史无前例的大跃进中,该县在33岁的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领导下,一夜间成了一颗举世闻名的耀眼“新星”。同年12月,中共中央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昌召开,毛泽东说“不要再宣传徐水”,果断地将这颗四个月大的“新星”给“流”了。
大跃进的“明星县”系列中,有“美得像首诗”的山东范县、“水稻亩产13万斤”的广西环江县、“天下第一田”的湖北麻城县-----徐水的名头仍然是第一名,因为伟大领袖毛泽东来视察过。
大跃进一开始,徐水主要是以“兴修水利”出名的。在57年冬的短短3个月内,张国忠领导全县人民在县境内的漕河、瀑河、萍河上修建了11座拦洪水库和160座(有说为228座)平原蓄洪水库,被誉为“葡萄串”与“满天星”,《人民日报》宣传了徐水兴修水利的先进经验,由此惊动了中央高层。
时任书记处书记、主管农林的副总理谭震林得风气之先,于1958年2月来到河北保定,听取河北省农田水利建设的汇报,在听完张国忠的汇报后,马上给予了肯定与赞扬。据说随后还在徐水实地考察了两天,写了一份报告送给毛泽东。
数日后,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兼国务院农办副主任陈正人,这位毛在井冈山时的老下级奉命来到徐水,帮助总结农田水利建设经验,写出了《河北省徐水县实现农田水利化情况的报告》。陈在参加3月召开的“成都会议”时将《报告》转呈给毛泽东,毛于3月21日批示:“此件连同谭震林的报告付讨论,徐水的经验普遍推广。”
毛泽东批是批了,也不知道是有点不放心,还是为了深入基层“树典型”,于8月4日这一天上午,乘坐专列从北京出发,亲自到农村视察,第一站,就想看看徐水县。
毛主席要来徐水视察的消息,早在一个多星期之前县委就知道了,为了迎接毛主席来徐水,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把大部分劳力、车辆,集中在铁路两旁和计划让毛主席看的地方;下边则按军事编制,连、排、班负责人明确责任;路两旁的庄稼不准有杂草,地里只要有人就得有红旗;县委内部“持不同政见者”被打发到偏远的地方下乡,不准回城。关键是要把一切都安排得像报纸上和报告中写的那样真实,不露任何破绽。
解读01:
于是,由张国忠为首的有组织、有领导、大规模的“造假集团”精心布置的“造假闹剧”开场了,主角是张国忠,演员有成千上万人,观众却只有毛泽东一个人。以河北省委书记解学恭为首的一群党政干部角色未定,有时他们是观众,有时却又是演员,全凭他们的临场发挥、相机行事了。
先是张国忠应召走上专列去见毛泽东。毛很高兴地同张国忠同志亲切握手。他看过谭震林和陈正人的报告,知道徐水的成绩不小,尤其欣赏徐水的劳动组织军事化,但他没有想到县委书记竟是一位年轻人。
毛泽东询问了徐水的土地、人口、生产和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和生活集体化”的情况。张国忠一一做了汇报。
毛非常满意,立即作出了第一条表扬:“民兵连这个形式好。搞工业,搞农业,难道比打仗还厉害吗?还有比在枪林弹雨里更难的事吗?蒋介石的800万军队怎么样?我们不是照样消灭了他!要搞全民武装,给民兵发枪。”
干部们快速地记录着。
解读02:
在毛泽东没有视察前,徐水的经验侧重于兴修水利,毛泽东视察的一开始主要是对兴修水利过程中的“组织军事化”感兴趣;再后来又演变成“放卫星”,由“放卫星”才引发出“粮食多了怎么办”的世纪之问。
毛泽东接着说:“到你们县里去看看农业社好吗?”
张国忠立即欢迎毛主席下车。
这时已是下午4时零5分了,毛泽东缓缓走下专列,踏到徐水的土地上。
八月骄阳似火,暑气蒸腾。毛主席身穿白色的短袖衫,头带大草帽,神采奕奕,在河北省委书记解学恭等党政干部的陪同下,步出徐水火车站------
毛泽东的汽车沿著瀑河往东缓缓行驶,望着茁壮的、丰收在望的庄稼,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说:“这庄稼长得不错嘛!”
同车的张国忠一路不断地灌迷魂汤,不断地将他的宏伟目标向毛汇报:“我们计划今年全县夏、秋两季要拿到12亿斤粮食,平均亩产达到20000斤”。“计划亩产20000斤的谷子卫星;计划亩产100万斤的山药卫星------山药秧子都是用飞机运来的……”
汽车路过一排猪舍,张国忠向毛泽东介绍说:这里养着计划长1000斤的“卫星猪”,说是把猪的甲状腺割了,让它吃了睡,睡了吃,就可以多长膘。
下午4时半,汽车到达大寺各庄。
毛泽东走进会议室,首先被墙上的各种锦旗所吸引,他满有兴致地依次看了锦旗、奖状和宣传画,回头问农业社社长李江生:“你们农业社叫什么名称?”
李江生答:“叫第八瀑河农庄。”
“农庄?”毛泽东沉吟了一下,“还是叫人民公社好。”
人群里顿时发出一阵“呀呀”的赞叹声。
“今年的麦子收成好吗?”毛泽东笑嘻嘻地望着满屋激动、拘谨的庄稼人问。
李江生:“很好,比哪一年都强。”
“每亩平均多少斤?”
阎玉茹(农业社党社支书):“754斤。”
毛泽东高兴地“啊”了一声:“不少呀!”
解读03:
这是毛泽东此行所听到的第一个高产数字。他的反映是高兴地“啊”了一声:“不少呀!”
按当年的农耕水平,在徐水这样的北方地区,偶尔有一块地在精心耕作下达到亩产小麦700多斤也许是可能的,但如果是全社几万亩土地平均亩产754斤,则绝无可能性。但如果减一半,全社平均300多斤也还有可能性。
所以,这是一颗吹牛一倍的卫星。
但当时全国早已在放几千几万的“高产卫星”了,对于这样一颗保守的“卫星”,毛几乎没有犹豫就相信了。
毛泽东又问秋季预产情况,问了社里问县里。
张国忠说:“今年全县夏秋两季要拿到12亿斤粮食,平均亩产2000斤。主要是山药高产,全县共种了山药35万亩。”
毛泽东听了,不觉睁大了眼睛,笑嘻嘻看了看屋里的人,说道:“要收那么多粮食呀!”这时候,主席想起了张国忠在路上汇报的本县的情况,就伸出大手,掰着手指算账一般地说:“你们夏收才拿到9千万斤呢,秋季就能收11亿斤呀!比夏收高出十几倍,有把握吗?”
“有把握!”张国忠语气很肯定,“我县山药都是卫星田!”
“你们全县31万多人口,怎么吃得完那么多粮食呀!你们粮食多了怎么办啊?”
解读04:
毛泽东又算账了!
夏收才收9000多万斤,秋收要收11亿呀!秋收要比夏收高出12倍。
就一般情况而言,秋收比夏收是要高一点,高出一倍也许有可能的,怎么可能高出12倍呢?
毛泽东一向是重视调查研究的,他在调查研究中还提倡一个工作方法:解剖麻雀。但是在大跃进年代,他的“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全都大走样,变成了走马看花、蜻蜓点水。用这样的方法,跑那么多地方有什么用?
如果这时,毛泽东问:这怎么可能?他就离真理走近了一步。
如果这时,毛泽东断言:这绝对不可能。他就掌握了真理。
历史老人在紧张地盯着毛泽东看,看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
可是毛泽东却问道:“粮食多了怎么办啊?”
历史老人一口气叹到脚后跟。完了,完了,中国人的命中该有一劫。无解!
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毛泽东与真理擦肩而过,背道而驰了。
有人说写历史应该保持平静,可也有人主张“写史必须带着愤怒和热情”。笔者写到这里实在平静不下来。张国忠这个“屌丝”,竟然将我们的伟大领袖哄得团团转。如果徐水这个县委书记不是张国忠,而是焦裕禄、孔繁森,该多好啊!可是,如果徐水的县委书记是焦、孔这样的人,徐水还会有这样大的尿臊气吗?还会这样吸引人吗?
大家一时都被毛泽东问住了。
“我们粮食多了换机器。”张国忠学会抢答了。
“又不光是你们粮食多,哪一个县粮食都多!你换机器,人家不要你的粮食呀!”主席说。
“我们拿山药造酒精。”社长李江生说。
“那就是每个县都造酒精!哪里用得了那么多酒精啊!”毛泽东呵呵笑着,左右环顾地看看大家。大家也都跟着笑了起来。
“我们只是光在考虑怎么多打粮食?”张国忠也跟着笑。
“也要考虑怎么吃粮食哩!”毛泽东说。
这时有很多人都在私下里互相小声说道:“毛主席看问题看得多远。看得多周到啊!”
“其实粮食多了还是好!”毛泽东又笑道,“多了,国家不要,谁也不要,农业社员们自己多吃嘛!一天吃五顿也行嘛!”
|
大家又都跟着笑。
“粮食多了,每人每年可吃六、七百斤,土地实行轮作。可考虑让农民一天干半天活,另外半天搞文化,学科学,闹文化娱乐,办大学、中学。”毛泽东笑呵呵地说。
大家都乐了,说:“还是主席想得周到。”
毛泽东高兴地说:“现在看来,搞十几亿人口也不要紧,把地球上的人统统集中到中国来,粮食也够用!将来我们要搞地球委员会,搞地球统一计划,哪里缺粮,我们就送给他。”大家听了都笑。
解读05:
如果毛泽东不相信张国忠的汇报,那么他就可能顺势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知道你们这样弄虚作假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吗?
但是伟大领袖居然就相信了张国忠的汇报。不仅仅相信,还由此产生问题:“粮食多了怎么办?”
“粮食多了怎么办”?这堪称为当代中国的“世纪之问”。
于是出现了一场在“江湖之远”的徐水农村,君臣一起讨论这一“世纪之问”的热烈场面。一千年后都是个大笑话。
换机器?不行;
造酒?也不行。
问题是伟大领袖自己提出来的,最后的“正确答案”也是伟大领袖自己找出来的。毛泽东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办法:一天吃五顿;
半天耕作,半天休息。
“世纪之问”引出了“世纪之解”:“一天吃五顿”。
由“粮食多了怎么办”派生出:
1、一天吃五顿--吃饭不要钱--放开肚皮吃饭。
2、土地轮作--三三制
3、国内:搞它个十几亿
4、国际:把地球上的人统统集中到中国来--要搞地球委员会,哪里缺粮,我们就送给他。
张国忠当毛的面肆无忌惮地放“卫星”,毛并没有用简单的、直接的语言说“我相信”,但他也没有说“我不相信”。他由此所产生的联想,由此所发出的问题,他满脸花开般的表情,他兴奋的肢体语言告诉人们,他是圣心大悦、龙颜大喜了。
毛泽东又说:“我看你们可以在小社并大社的基础上搞人民公社。是不是一乡一社,是不是搞万人公社?在平原地区八千人搞一个公社不要紧。社里工农商学兵都有。人民公社就是共产主义的基层组织,是共产主义的雏形,你们徐水可以搞搞试点。”
张国忠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说:“我们马上就成立人民公社,搞共产主义试点。请主席放心!”
毛泽东笑了,说:“好!我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这时候,阳光灿烂,四外一片安静。毛主席来了的消息早己传遍了全村,人们是多么想着跑来看看毛主席啊!可是,不少的人活儿正紧,都丢不开手。于是,毛泽东差不多走遍了全村,去看大家。
毛泽东先去了粮食加工厂------
毛泽东走到了大街上------
毛泽东一边走,一边招着手,向大家点着头,有时还停下来跟大家握手。然后,毛泽东看了农业社的供销部,看了社里的医院和正在扎针的医生与病人,又看了猪场,看了缝纫工厂------
毛泽东------在社干部的带领下,先去看了幼儿园。几十个小朋友都很干净,背心和短裤都是新的。------毛主席摸摸这个女孩,又摸摸那个男孩,一直笑呵呵地听他们唱完歌子,还跟保育员阎凤贞去看了看小孩们的宿舍。这里是“全托”,小孩黑夜白天都不回家;小孩的花销也不用家长负担,而由社里统一供给。
在小孩们住的隔壁那个院里,住着的也是由社里统一给养的已经失掉了劳力的老人们。那是社里的“幸福院”;毛泽东也去那里看了看。那里炕头上坐着的几个老大娘,都对着毛主席高兴地喊着口号;地下站着的八十多岁的老汉田老举,一劲儿抖着白胡子对毛泽东说:“咱们这真是享福了啦!有了毛主底,咱们可享了福啦!享了幸福啦!”
毛泽东笑着同老人们握手告别。然后,去两个食堂的厨房看了看,亲自拿起社员们吃的大麦面馒头摸了摸,问道:“这里面有没有山药面?”
“没有。”支书阎玉如回答。
毛泽东又左右环顾地笑着和大家点头,他老人家显然是对社员们的生活感到满意。他还特意去看了看墙上贴的食堂规则和饭菜价目表,并且还一句一句地念了一遍呢!
从食堂出来,向地里走去。场里地里的社员都鼓掌欢呼,毛泽东又接连不断地挥手点头,同大家打招呼。毛泽东大概是看到地里做活的妇女很多,一边又对陪同的人们说:“这妇女劳力解放得很彻底哩!”
保定地委书记李悦农告诉主席,说这里的妇女都脱离了炕台、锅台、磨台、碾台这四台。毛泽东就说:“是呀!人人都吃食堂,社社都办幼儿园……”又看了看张国忠说:“这个县是十一万多劳力,袖出了四万多搞水利、打机并、办工业,只有七万多人搞农业啊!”随后又同省委解书记和张副省长说:“他们这里又解放妇女劳力,又搞军事化,全县农业社搞了九十多个团,两百多个营。他们就是这个办法哩!”
毛泽东微微地笑着,看来是对这里战斗化的干劲很感兴趣。
解读06
毛泽东最感兴趣的两件事:一是粮食多了怎么办?二是农民军事化。
毛泽东就是喜欢看到农民也像士兵一样组织军事化,劳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为什么毛泽东就喜欢这样大轰大嗡的事?没办法,他就是这样的性格,他就是这种人。
他不喜欢中国农民过小日子的没出息的样子,见不得农民“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熊包样。
他要将全国农村变成大兵营,将农民变成“准士兵”,跟着他去打仗,打农业的仗,打工业的仗,打世界革命的仗。
走到了一块半人多高的棉花地边。毛泽东仔细看了看棉花生长情况,很高兴地赞美着这块经济作物,一边就分开密密挤挤的棉枝向地里走去。只走了几步,就停下来说:“我钻不进去啦!”又问道:“这一亩可以收多少棉花呀?”
“一千斤皮棉。”社主任李江生说。
“那就是三千斤籽绵罗!”
解读07:
毛泽东毕竟是农家子弟啊,他居然知道皮棉与籽棉的比例是1:3。
但他就应该知道各种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也应该大致有一个匹配的关系吧?
小麦的亩产不过三、四百斤,报了754斤,这个卫星是翻番的卫星。
而皮棉的亩产也就七、八十斤,1000斤是平常产量的10多倍。
两种卫星的比例不匹配啊?
嗨!放卫星明摆着就是吹牛皮,还讲什么“匹配不匹配”啊!什么叫着“信嘴胡咧咧”?什么叫做“吹牛不用打草稿”?这就是了。
凡是“吹牛打草稿”的,将来都是右倾机会主义!
毛主席一边高兴地从棉花地里又往前看庄稼,看到一块长得很好的黍子,就停了下来。李江生告诉主席,说这块黍子地是一年四作三熟。主席就详细问了问是怎么样的四作三熟,问清以后就连连点头称赞。这时候,主席已经连续一个多钟头没有休息,肩膀上的衬衫都已经汗透了,可是还一定要接着看;并且一直满脸是笑,不断地跟农业社员握手和打招呼,看见什么都要亲昵地问一问。西斜的太阳照着主席魁梧的身子,人人都看到我们的主席是那样健康,那样精神饱满,浑身上下都放射着光辉。
毛主席又看了玉米和谷子,看了粪堆形的山药和每条道栽四行秧子、八行秧子以及十二行秧子的几种山药。在每一块不同的地里,都要问每亩栽多少棵秧子,施多少底肥,追肥怎么上,亩产多少斤。主席听到那些山药都是亩产二十五万斤,有的竟计划亩产一百万斤,不禁又笑着问道:“你们这粮食吃不完,怎么办呀?”又对乡、社干部说:“粮食多了,以后就少种一些,一天做半天活儿,另半天搞文化,学科学,闹文化娱乐,办大学中学,你们看好么?”
大家都说好,都听得很高兴。有人告诉毛主席,说这个社已经办起了共产主义的红专大学;主席又惊喜地“啊”了一声,笑着直点头。跟着就走上大道,同大寺各庄农业社告别。
解读08:
据说,“说谎”这个行业有一个规律,1个谎需要8个谎来掩饰。所有的“谎话”都靠记忆来维持,谎话一多,记忆就罩不住了。
“吹牛皮”这个行业当然也是有规律的,它的规律就是越吹越离谱,前一个牛皮吹出后,后面往往要吹出一个更大的牛皮去掩护。所以牛皮的数字往往是成几何级数发展的。
大片地的麦子亩产754斤,在当时已经是不可能的;而皮棉亩产1000斤那就更不可能;山药100万斤,那就更更不可能。这三个“牛皮”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第一个是翻一番的小牛皮;
第二个是翻十番的大牛皮;
第三个则是翻五百番的超大牛皮。
嗨!还是前面说的那句话,吹牛不用打草稿,凡是打草稿的都是右倾机会主义。
还计较什么数量级啊,也就是上过大学的书呆子才想得出来!真是“书越读越蠢”了。
毛主席和乡、社干部一再握手,并说:“耽误了你们不少的工夫!”毛主席十分亲切而慈祥地直看着每一个社干部的眼睛,说道:“祝你们丰收!秋后我要有时间的话,再来看你们。”
掌声和欢呼声响成一片。“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更快更早地向共产主义迈进!”这些口号,发自和毛主席心连着心的人们的心坎上、心尖上。这里平原一望无际,墨绿的庄稼给阵阵的东风吹得一浪一浪滚滚向西。大寺各庄农业社员们的口号和欢呼声,也带着整个村子里永不平静的心,一浪一浪地紧跟着毛主席告别的手臂,回旋不止。
毛主席离开大寺各庄以后,又在徐水城看了县里的细菌肥料厂和铁工厂。
毛主席到了县委会,头一句话就问省委解书记和张副省长说:“这里的干劲不小哩!”又对大家说:“世界上的事情是不办就不办,一办就办得很多!过去几千年都是亩产一二百斤,你看,如今一下子就是几千上万!”
毛主席问了问河北省其他地区庄稼情况,又了解了一下徐水去冬今春实现水利化和今年抗旱的情况。最后,指示徐水县委要早抓明年的粮食规划,要多种小麦,多种油料作物,种菜也要多品种,这样来满足人民的需要。又说,小麦地一定要深翻,翻到一尺以上;以后人民就主要吃小麦,玉米和山药喂牲口,喂猪;猪喂多了,人民就多吃肉。
解读09:
大跃进中的一首歌:麦苗儿青来菜花黄,毛主席来到了咱们农庄,千家万户齐欢笑啰,好像那春雷响四方!
毛泽东在徐水视察,在他自己的心中留下了无尽的感慨:
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经过掌握了毛泽东思想的张国忠那么一抓,生产出的粮食就多得不得了啦。一天吃五顿。
所以,毛在徐水县委会感慨万分地对大家说:“世界上的事情是不办就不办,一办就办得很多!过去几千年都是亩产一二百斤,你看,如今一下子就是几千上万!”
徐水的经验使主席非常兴奋,主席感慨地说:“下边真好啊!出的东西真多啊!北京就不出什么东西。”
突然,主席话锋一转,问道:“你们说,北京出什么呀?”
张国忠抢着说:“北京出政治领导,出党的总路线。”主席满意地笑了。
七点半钟,毛主席走了。
解读10:
究竟是徐水人民的“冲天干劲”感染了毛泽东,还是毛泽东涣发了徐水人民的“冲天干劲”呢?
究竟是张国忠的花言巧语征服了毛泽东,还是毛泽东被张国忠的花言巧语迷惑了呢?
于是,徐水出名了,张国忠出名了。不久即被中央定为共产主义的试点社。九月,刘少奇也来视察了。全国三十万人像潮水般涌进了徐水参观学习。
晚上7时半,毛泽东离开徐水。就在专列隆隆向前的时候,徐水县委要求保证今年秋粮亩产超过2000斤的电话会议开始了。也在这天夜里,大寺各庄酝酿中的公社正式成立,树木全部归了集体,房屋也由公社统一分配,社员实行工资制。也在这天夜里,有一位母亲激动之下把家里的全部存粮送到了公共食堂,没剩下一点儿。
解读11:
“徐水县委要求保证今年秋粮亩产超过2000斤的电话会议开始了”。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徐水县以张国忠为首的大规模、有组织、有领导的“造假集团”新一轮的、更大规模的造假活动开始了。
从“毛泽东视察徐水”这个鲜活生动的例子中,我们看到了在大跃进中伟大领袖是如何深入基层、解剖麻雀、树立样板,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也可以看到在这一时期领袖、干部、社员群众这三者之间的互动作用。
毛主席离开徐水的那个晚上,大寺各庄人民公社就成立了。
那是怎么成立的,不就是大喇叭一广播吗,连橡皮图章也没来得及换。
第二天,徐水人民公社成立了,昨晚刚成立的大寺各庄人民公社就作废了。
8月4日,主席来徐水视察。指示他们搞人民公社。8月5日,张国忠召开了全县共产主义思想文化跃进大会。会后立即把全县248个高级社宣布转为人民公社。
8月22日,徐水县在中央、省、地工作组的帮助下,绘制了一幅“向共产主义迈进”的蓝图--《关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迈进的规划(草案)》。提出“奋斗目标是:1959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到1963年即进入伟大的共产主义社会。”具体规划是:建一座有200台机床的机械厂,还要建设联合钢铁厂、化肥厂、联合纺织厂、水泥厂、酒精厂、淀粉厂、制糖厂、人造石油厂、综合化工厂、炼焦厂、热电厂等。徐水县委召开了“向共产主义迈进”的动员大会。
什么是共产主义?干部和群众都不明白,张国忠在大会上讲话说:“人民公社是共产主义的基层组织,是共产主义的雏形。成立人民公社,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第一步。什么叫共产?共产就是大车、牲口全部归公,粮食很多,有新房,有胶皮、机器,除了生活用品和存款是自己的,其余都是公有的,这就叫共产。”
“共产行不行?”张国忠在台上喊道。
台下群众齐声喊道:“行!”
张国忠接着说:“共产,共产,越共越好,一共就富了,吃什么有什么,穿什么有什么,要什么有什么。一共亩产就提高了,就能达到两千五百斤。共产好不好?”
台下雷鸣般的喊声:“好!”
9月1日,《人民日报》宣布:“徐水人民公社将在不远的期间,把社员们带向人类历史的最高仙境,这就是那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王国的时光。”
中央、省、地、县四级虽然对“共产主义试验”做了多方面的美妙设计,无奈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公社的财力、物资不足,很快就不能按标准“供给”了。毛巾由两条变1条,后来连1条也发不起了。11月,公社筹款550万元,12月又筹了90万元,还挪用商业资金700万元,紧紧巴巴维持了三个月,“供给制”就不得不草草收场。新建起的30个工厂、1348个小型企业、11所大学和文工团、剧团等,也不得不一哄而散。徐水公社只存在了三个月就解体了,“共产主义试点”也就完全破产。
四个月后,毛主席对徐水大失所望,指示:“不要宣传徐水”。
------
解读12:
世界上的事有这么怪?
这句话以及相同类型的话,毛泽东在大跃进中不止说过一次。
第一次,他是在1958年8月4日晚在徐水县委会对大家说的。当时在场的有徐水县委书记张国忠,还有陪同他前去视察的河北省委书记解学恭等一班人。毛泽东对大家说:“世界上的事情是不办就不办,一办就办得很多!过去几千年都是亩产一二百斤,你看,如今一下子就是几千上万!”
这表达的是他刚刚参观徐水后留下的无尽的感慨。
第二次,在视察徐水整一个月后,1958年9月5日,毛泽东在第十五次最高国务会议上说:世界上的事情有这么怪,不搞就不搞,一搞就很多,要么就没有,要么就很多。你们不信这一条?比如我们打22年的仗,21年就是不胜利,而在22年这一年,就是1949年,就全国胜利了,叫突变。粮食也是一样。
第三次,在9月8日的会上,毛泽东又一次重复这样的话:“我说,世界上的事情不搞就不搞,要搞就多搞一点儿。”
第四次、9月中旬毛泽东视察湖北时再一次重复了这样的唠叨,一直陪同在侧的王任重在他的《毛主席在湖北》的札记中写道:“记不清是哪一天了,主席说:‘许多事情看起来怪得很,要就没有,或者很小,要就很多很多。过去9年粮食增加得很慢,老愁粮食不足,可是今年一年就增加了几千亿斤。今年翻一番,明年还可能翻一番。这样我们的粮食就多得不得了。钢也是一样。过去9年搞了几百万吨,今年几个月就可能增加几百万吨……你看怪不怪。’”
是啊!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怎么经过张国忠这样的干部一抓,生产出的粮食就多得不得了呢?
这是当时毛泽东心中的“奇怪”。
是啊!毛泽东这样的农家子弟,怎么也会相信张国忠这样的“牛皮大王”吹的大牛皮呢?
这是我们至今不解的心中的“奇怪”。
说是“骄傲自满”啦,说是“胜利冲昏头脑”啦,说是“急于求成”啦,又何至于达到这样的程度呢?
备注
1、本文根据飞红巾文章《1958年毛主席对华北农村的一次大巡查:视察徐水[珍贵照片]》。文中大片大片的引文都是飞红巾先生的原文,并略有变动。
2、本文参考文章:
白兴:《想起徐水县“大跃进”》《文史精华》2013年6期
尧山璧:《徐水大跃进》《随笔》2010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