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同桌的你》据说一上市就有了很高的票房,影舆不错。于是也看了。看了以后,是大失所望,无比愤慨。
该片讲述了从初中时代就是同桌的周小栀与林一,他们一起经历高中、大学,随着时间的流逝,青涩的相互喜欢也自然进化为浓烈的海誓山盟。而甜蜜的情感也不会一帆风顺,时间总是会让很多曾经美好的梦想成为泡影。当相爱的两人天各一方,爱情会否被现实打败?当十年后的重逢却是在女孩的婚宴,故事该如何继续……
金童玉女的表演应该说还有可圈可点之处。大概也是按照导演的要求,步步走来,这里就不说了。
五分钟,二十一分钟,十三分钟,虽然在生活中不会发生,作为艺术品,也有它的可读之处,也难为编剧了。
我们就跟着主人公走过来,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看到他们感情的发展,虽然还没有到似胶似漆的程度,至少已经到了近胶近漆的地步。女主人公为了感情,放弃了北大,来到了厦大,放弃了出国,固守在乡土,可见这感情之深。于是就到了影片的结尾。如同剧情介绍所说:
当相爱的两人天各一方,爱情会否被现实打败?当十年后的重逢却是在女孩的婚宴,故事该如何继续。
这就象一批学生,几年的艰苦努力,如今面临着高考,他们期待着结果。观众也是一样,他们看到了“青涩的相互喜欢也自然进化为浓烈的海誓山盟”。人们喜欢看结局,如果是一个光明,人们就会鼓掌欢笑,为主人公高兴,如果是一个悲剧,人们就会为主人公流一掬同情之泪。主人公辛辛苦苦,一路到此,现在是向观众收取回报的时候了。
可惜的是,观众被愚弄了一下,他们什么都没看到。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悲剧,他们看到爱情被现实打败,可什么是现实?怎么样打败?他们没看到。
白蛇传里的现实是法海和尚,天仙配里的现实是玉皇大帝,梁山伯祝英台里的现实是封建制度和贫富差距。很多故事里的现实是疾病,或者家庭,或者贫富。
总之,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的题材可以成为现实,可是,编剧不愿意去找。编剧给观众的是什么现实呢?剧情介绍说“当相爱的两人天各一方,爱情会否被现实打败?”这算什么现实?这天各一方,不就是一张飞机票么,比古代串个村子还方便。如果这也算是足以打败爱情的现实,人类恐怕早就绝迹了。
当然,编剧也给出了一些现实。“我也想去美国啊可是斯坦福申请失败了。”女主人公真是可怜,十二岁时就知道斯坦福,过了十年,还是只知道斯坦福。从来没有长大过。从中国到美国去的留学生有千千万万,可有谁是只申请一所斯坦福的么?有谁是只申请一所学校的么?斯坦福申请失败了,你可以申请别的学校呀,可女主人公就是非斯坦福不去。一个被北大录取,在厦大毕业,盯着男朋友考大学、考四级的女才子,斯坦福拒绝了也就算了,美国所有学校也都拒绝,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不可思议了。所以,唯一的理由就是她没有申请,或者说,编剧不让她申请。
签证也被拒签了。也是很好玩的。我不知道她申请的是哪一类签证。学生签证,她被斯坦福拒绝,又没有申请其它学校,所以她不可能是这一签证。那么,女主人公申请的是什么签证呢?旅游签证?商务签证?访问学者签证?
其实,女主人公要通过签证,实际上只是举手之劳。她只要和男主人公结婚。她就可以申请家属签证,而这,一般是不会拒绝的。况且,结婚,也正是女主人公所希望的。她早就想到教堂去办婚礼了。即使不是为了签证,她也希望结婚。当年的梁山伯不能与祝英台成亲,是因为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没有这层障碍吧?
结婚,不就是男主人公买张机票,乘趟飞机么?这,能成为障碍么?
主演周冬雨最初对片中两人的感情并不认同,她说:“我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个样子,两个人相爱的话,为什么可以分开10年,互相有了自己的另一半,但两个人还是互相爱着?但我的经纪人讲了她的经历,我明白了很多,因为有太多现实的东西会阻碍两个人的感情,但他们的心还是不会变的。”
是的,影片只是影片,不能追根究底。周冬雨的问题也象其它问题一样,可以不必追问。但是,这个问题一定要问,因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这个问题不问,那就太虚假了。
对于编剧来说,两个主人公就是你们的孩子,我就不明白,编剧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孩子这么残酷?就是不让他们成家。为了不让他们成家,宁可让男主人公单身十年,一直到十年之后,接到了女友的结婚的请柬,这才想到回国。要知道,他还有父母在家,编剧不能连这点也不管吧。说得粗俗一点,你就是为了两个孩子的情欲,你也不能这样狠心。把个男主人公死死地绑在美国,一绑十年。
女主人公最后选择是冯哲,看过电影的,我不知道有多少是对冯哲有好感的。我说编剧你也真够狠心的。她可是你亲手塑造出来的,你把她塑造成这么清纯、可爱,温柔、聪明、勇敢、坚强,你就忍心让她嫁给冯哲吗?这不仅仅是一个嫁的问题,她还有后面几十年的旅程呢。你不让他与林一结合也就算了,你总得让她表现一下她的思想,她的择偶标准吧。最后成为一个浅薄,追求金钱、地位、成功人士,匆匆地把自己嫁出去的老姑娘。你是凭什么来实现这一转变的?而男主角呢,在女主角想法出国的过程中没有帮过一点忙,出过一点力,在女主角提出分手之后,没有要求过解释,没有想到回国来当面要求解释,而是心安理得地找到了未婚妻。只是在未婚妻在自己的家里跟别人上了床才想起重新找出当年同桌的请柬,然后又激情奔发。女主角最后说到了申请学校失败,签证失败,这中间,看不到他有什么焦虑,提供了什么帮助,所以,她或许应该再加上一句:“这不是我们两个人的事,这是我一个人的事。
当女主角提问:“你爱她吗?”我想,男主角诚实的回答应该是:“我爱她,可是他不爱我,她背叛了我。”可是男主角没有回答,而是反问:“你爱他吗?”我想,女主角应该这样回答“他或许爱我,但是我不爱他。我跟他结婚,因为他有地位,有金钱,他是成功人士。”这就是编剧想听到的回答么?“
一个是十年苦等,直等到学校被拒,签证失败,嫁了个不中意的老公,一个是早就在外有情人,直到情人找他人,才想起当年的旧情人,这不成了痴心女子负心汉了。这是编剧的原意么?这是编剧所希望的两个孩子的性格发展么?
编剧真的是太残酷了,我想,两个可怜的孩子肯定是在苦苦地哀求你,开开恩吧,让我们结婚吧。可是,他们没有办法反抗,编剧之命,导演之言,是他们的命,人们可以反抗封建,反抗家庭,反抗社会。可是,他们不能反抗编剧和导演。
当年,法海将白娘子镇在雷锋塔之下,留下了一句偈语:
“西湖水干,江湖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
现在,编剧也留下了一句偈语:
今日放你去美国,十年之内不准还,要想飞机飞回来,须待情人嫁他人。
教堂的婚礼本来就是属于两位主角的,可是编剧偈语在此,于是只能替换教堂里的主角,再去上演一场轰轰烈烈的想象剧。编剧为男主角回国设立了两道门坎,而且是缺一不可。一是未婚妻的背叛,二是前情人的请柬,如果没有这两个因素,男主角大概一辈子不会回来。
读者们,你们能给我一个他们不结婚的理由么?
我想了好久,为什么编剧会如此的不通人情?最后发觉,原来这是主人公的宿命。文艺中有一个名词,主题先行。这部影片,也是先有插曲,再有影片。我们来看看歌词吧。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
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
曾经最爱哭的你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
猜不出问题的你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才想起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看了你的日记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music...
你从前总是很小心
问我借半块橡皮
你也曾无意中说起
喜欢跟我在一起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
日子总过得太慢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
转眼就各奔东西
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
谁安慰爱哭的你
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
谁把它丢在风里
music...
从前的日子都远去
我也将有我的妻
我也会给她看相片
给她讲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安慰爱哭的你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啦
为了凑这个歌词,他们就不能结婚。所以,从他们一开始认识,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结婚。如果他们结婚了,还有什么可能,什么必要再来回忆同桌的你?
其实,主题先行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很多作家,都有这样的习惯,先立下一个主题,然后开始下笔万言。若发现有千言与主题不符,那就抹掉重写。有的父母先决定了孩子要成为怎样的人,然后再决定去生孩子,大概也可以说是主题先行。当然现实中这样的父母不多,但是孩子刚一出生,就为他制定了计划,如何地培养。这样的父母倒是不在少数。这一个比喻说明什么呢?写小说就象养孩子。孩子长大的过程,离不开父母的培养。孩子长大,会有自己的道路,自己的主意,自己的选择,并不一定是你父母的期望。小说也是这样,人物成长了,会有自己的选择。不一定符合你的主题。你写出了他们的情意绵绵,他们想结婚也就是正常的。你要不让他们结婚,当然得有理由,得编出个情节。编不出情节,拿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来搪塞,就不像话了。当然,小说和孩子两样。孩子是一个存在,小说可以抹去再写。但是,如果作者不愿意割爱,非要把主人公扭到主题上来,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其实,这一个悲剧的发生,不是输给了现实,而是输给了编剧的缺少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