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有七色,声有七音。 七种颜色组成了千变万化的色彩世界, 七个音组成了千变万化的音乐世界。 这七个音按照一定方式和规律编排,在节奏中行进,便是音乐最基本的组成形式:旋律与节奏。 无法想象没有节奏的旋律, 但可以有无旋律,仅有节奏组成的音乐,比如《安庆腰鼓》和一些打击乐。 旋律和节奏带有明显的民族和地域色彩, 是因为一个地区或民族在长期的歌唱艺术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旋律和节奏的编排方式,也就是说形成了某种固定的规律。 作曲家根据需要把某个旋律和节奏独特的方式有机地融合进自己的曲子,人们便会听到某种民族风格的歌曲或乐曲。比如电影《titanic》主题歌曲《My heart will go on》,就有爱尔兰音乐元素,表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也称新世界或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中开始的慢板,非常抒情优美的一段音 乐,就是直接取材于北美大陆某个印第安部落的一首古老的船歌。这首古老的船歌对从欧洲来的作曲家来说,是如此的新鲜,妙不可言,是不是他觉得也发现了一个 音乐新世界?所以用来表现他对北美新大陆的感受是最贴切不过的; 而大家所熟知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直接采用了越剧以及江浙地区其它的一些小剧种里的音乐元素。 在视觉艺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音乐的民族和地域特性和色彩 已经被大量地采用,来点明故事的背景,成为衬托故事的重要因素。 七个音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进行,我们称之为调式。以1 为主的调式成为大调,因为它适合表现光明,雄伟,庄严,开朗的色彩,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战场上吹响的军号。 大调中1, 2, 3, 4, 5, 6, 7 这七个音中, 1, 3, 5这三个音比较稳定,构成了主和弦,是最和谐的和弦。 因为1到3之间的距离为大三度,便称为大三和弦。其中1 为主音(根音),所有其它的6个音都是围绕1展开的,是一首歌曲或乐曲中最后收尾的那个音。 2, 4, 6, 7 这四个音,比较不稳定,在旋律的进行中有向各自邻近的稳定音运动的趋向,所以也叫“过渡音”, 这些音的色彩比较重, 我们之所以能听出一首曲子里的民族和地域色彩,这些不稳定音功不可没。 还有一种调式,称为小调,适合表现抒情,忧伤,描写,比如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民乐《江河水》等。在小调式中, 7个音的排列方式是按照 6, 7,1, 2, 3 ,4, 5, 进行的。6为主音,其中6,1,3三个音比较稳定,构成小调式的主和弦。 因为6到1的音程为小三度,所以也称为“小三和弦”,也是最和谐的和弦。 大调式的歌曲最后的结尾应落在1 上,而小调式的歌曲最后结尾的音应该是6,不论高低。 当然关于大小调适合描写哪类曲子,是一般意义上的分别,不可视作硬性规定。比如《My heart will go on》这首 描写titanic悲剧故事的歌曲用的却是大调。而某些激昂,雄壮的曲子又使用了小调。 所以写作歌曲时,首先要给自己的歌曲定一个调式, 如果是大调式,就应该围绕1 进行,3 和 5 是骨干音。 如果是小调式, 就应该围绕 6 进行,骨干音 是 1 和 3。 那些“过渡音”在运动中都应该趋向于这几个骨干音,一般情形下,不可抢了骨干音的风头。 调式不清楚的歌曲,就好像逻辑不清楚的文章,不但听起来非常别扭,还使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最著名最可笑的例子,当属那首歌颂薄熙来的歌曲,根本就不成调。也算是拍马屁者闹的一个天大笑话。 最后,请大家在欣赏歌曲或乐曲时,多多留意音乐中“重复”这个规律,在我看来,这是欣赏音乐最重要的入门因素。 掌握了重复,对那些看似理不出头绪的宏大作品,你会马上感到有了层次,也会了解一首乐曲是怎样通过不断变化着的重复被推向高潮的。 (原创文字,转载请注明出处) 请大家欣赏一首最适合在心境低落时听的乐曲 《Roll Tide》(by Hanz Zimmer)。这是一段激越高亢,令人振奋加颂歌式的电影原声。了解俄罗斯音乐的人,可能听得出里面有俄罗斯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