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春末一日,渤海湾西岸的辽西走廊,一大队人马行进在宁远至山海关的官道上,由北往南绵延数十里,仿佛一条杂黑色巨蟒沿海岸缓缓蠕动。时值农历三月,北方风沙肆虐季节,“巨蟒”所经之处,尘土腾扬久久不散。队伍里灰影幢幢,人马混杂,数百面战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传令官的号令,兵甲碰撞声,间或的马鸣,车轱辘的“咿呀”,车夫的吆喝与风沙的“嘶嘶”声交织在一起,整个部队却是肃然有序。 一面土黄色镶黑牙边,中央绣有红色“吴”字的硕大帅旗在队伍前破路,旗下黑色蒙古骠骑上是一位年方三十岁上下的年轻男子,个子不高孔武硕健,面丰无须不怒自威,举手投足间俨然一股尊严神圣之气。他的两旁是副帅杨坤和游击郭云龙,六骑一排的马队紧跟其后。此人,正是戌守宁远城屡拒大清军的新晋“大明敕封平西伯兼关宁总兵”吴三桂,眼下正带领麾下的五万关宁军奉旨前往北京城。 陕西流寇李自成自立为王,由数百万山夫野民组成的大顺军经过十七年的攻城掠池,日前已攻破河北大同和真定,正向京西北的长城居庸关集结。明朝关内军队此时已不堪一击,降的降逃的逃,眼看居庸关就要失守,京城危急,朝廷危急,皇帝危急!崇祯皇帝急急差人飞檄传旨,御封宁远总兵吴三桂为平西伯并命他火速进京勤王。 从宁远至山海关不过二百来里,平日关宁军行军只需二三日,可照眼下这速度,五十来万人的大部队非十来日到达不可。当此万分危急关头,救驾部队却如此拖拖拉拉,令平西伯吴三桂心下焦急,不由得驱马侧出队伍向后望去。风沙里看不清什么,可他知道在几万关宁军后面,是数十万辽民,他们拖家带口,猪马牛羊,锅碗瓢盆,再是一千骑关宁军断后。 皇帝旨意,弃宁远城而退守山海关,同时命他将全城百姓尽数带往山海关,恐清兵鞑子屠城。此番前去救驾,当以最快之速度进京,皇上却如此婆婆妈妈命我带上全城百姓,虽非我愿,却皇命难违,且自己岂能弃城而去,任由鞑子屠杀几十万同生共死的边关士民?若无他们经年援以兵粮马草,单朝廷的供给又如何能维持得我数万关宁军的作战和生存?只是这救驾如救水火,岂容半个时辰的耽搁,唉…… 三桂心急,不单恐贻误救驾,父亲吴襄及家人三十几口都在京城,还有宠妾陈圆圆,“秦淮八艳”之一的绝色美人,最为他思念和牵挂,她和他们的安危又将如何?念及至此,吴三桂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幸甚,大清国摄政王多尔衮虽得知我弃宁远城退往山海关,却并未前来追杀,看来他们确有招降我吴三桂之诚意。大明江山至此境地,三桂又当如何是好? 大队人马在第十一日的傍晚时分终于临近山海关。许多将士和辽民从未到过山海关,远远望去,但见长城盘曲于北面燕山层层叠叠的峰峦间蜿蜒南下,横断辽西平原直插渤海,落日余晖中,像一条青色长龙伸头入海吸水,十分雄伟和壮观。“这就是老龙头,万里长城最始端啊。”疲惫不堪的人群精神为之一振,欢呼声鹊起。近得山海关镇东门前,关楼巍峨矗立,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四五尺高的白底黑字匾额高悬城楼,上书“天下第一关”,字体遒劲古朴浑厚,和雄伟高耸的山海关城门浑然一体,正可谓“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入城门前,吴三桂唤住身边副将杨坤:“你去看先头部队和山海关士绅们联络得如何,安排好将士们的食宿,休整一晚,补充粮草。明儿除三千铁骑守关,我大军正卯时出发,火速赶往京城勤王。”正待杨坤领命离去,吴三桂又叫住他:“等等,传令这些关外辽民们也暂在城内搭棚安歇,待明儿由他们自奔生路,万不可骚扰关内士民。”
(待续) 2014年01月07日初稿 by Elwyen
山海关老龙头(所有图片来自网络)
山海关长城
山海关镇东门,山海关一战,吴三桂打开此城门迎接多尔衮的大清军,从此满清统治中原26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