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老高的博客  
你未必能看到很喜欢的观点,但一定会进入挑战性的视野。  
https://blog.creaders.net/u/3843/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高伐林
注册日期: 2010-05-22
访问总量: 15,748,399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文章欢迎转载,请注作者出处
最新发布
· 宇宙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是……
· 你以为互联网保存记忆?错!中文
· 中国真正退到文革是不可能的,但
· 魔鬼藏在细节里:专制者为何总在
· 绝望的外国人有时更清楚地看到美
· 一文读懂以色列与哈马斯生死拼杀
· 知识分子在新的时代要逐渐习惯靠
友好链接
· 暗夜寻灯:暗夜寻灯的博客
· 旅泉:旅泉的博客
· 怀斯:怀斯的博客
· 海天简牍:海天别院
· 云乡客:云乡客的博客
· 老木屋:老木屋的博客
· 吴言:吴言的博客
· 寡言:寡言的博客
· lone-shepherd:牧人的博客
· 艺萌:艺萌的博客
· 德孤:德孤的小岛
· 虎猫:张石的博客
· 郭家院子:郭家院子
· 山哥:山哥的文化广场
· 史语:史语的博客
· 王清和:《金瓶梅》揭密市井私生
· 晚秋心情:不繫之舟
· 阿妞不牛:阿妞不牛的博客
· 解滨:解滨
· 汪翔:汪 翔
· 星辰的翅膀:星辰的翅膀
· 欧阳峰:欧阳峰的blog
· 岑岚:岑岚的博客
· 枫苑梦客:梦中不知身是客
· 怡然:怡然博客
分类目录
【诗】
· 一部童话引发图书界难得一见的翻
· 读书要读有趣的书:走这一条捷径
· 《长安三万里》藏着大国由盛转衰
·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不受瘟疫侵袭
· 推荐三部中国作家描写瘟疫的优秀
· 横跨美国之旅(后记):来,享受
· 母亲节回忆与母亲有关的若干小事
· 中国百姓的诗歌江山被他们这样一
· 余英时先生在“祖国”“故乡”安
· 请告诉我哪句可原谅,哪句必须批
【识】
· 中国真正退到文革是不可能的,但
· 绝望的外国人有时更清楚地看到美
· 知识分子在新的时代要逐渐习惯靠
· 要是一条狗救了毛主席怎么办?
· 善良的人必须行动起来,勿以恶小
· 书里的乌托邦是曙光,现实的乌托
· 过去数十万年从动物升为主宰;今
· 孩子一出生,就能算出有多大几率
· 美国驴象两党究竟各自代表哪些选
· 以江泽民冠名的“三个代表”理论
【史】
· 魔鬼藏在细节里:专制者为何总在
· 一文读懂以色列与哈马斯生死拼杀
· 清明时节雨纷纷,推荐一篇缅怀故
· 《青年论坛》鸣谢团中央始末——
· 一个民族需要有英雄——英雄没有
· 人类文明的竞争过程中,病菌插进
· 鲁迅说“民国以来最黑暗一天”留
·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背面
· 夺得了令举世振奋的“大捷”?来
· 文革最大受害者的另一个身份:文
【事】
· 你以为互联网保存记忆?错!中文
· 《青年论坛》的触角伸到了天子脚
· “尽到一个历史当事人应尽的责任
· 犹太人和黑人:索维尔笔下的美国
· 一个青年干部的婚姻危机怎样惹翻
· 我的儿子,你的秘书:《进出中组
· 文革多少杀人犯,他是忏悔第一人
·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 袁世凯大哉问:中国实现共和需要
· 中共的公信力是怎样磨损到最终折
【视】
· 好莱坞科幻题材电影大盘点
· 横跨美国之旅(第17天续):如何
· 横跨美国之旅(第17天):在“91
· 横跨美国之旅(第16天):见识了
· 横跨美国之旅(第15天续):地平
· 横跨美国之旅(第15天):第一位
· 横跨美国之旅(第14天续):一所
· 横跨美国之旅(第14天):不期而
· 横跨美国之旅(第13天):在造物
· 横跨美国之旅(第12天):把开胃
【拾】
· 宇宙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是……
· 是中国权威部门出台一版《仇恨指
· 为何这么多人认为中美难免一战?
· 科技不断进步,过去的社会形态绝
· 几乎没什么比实现中国民主宪政更
· 国家能力过于强大,就只能靠“死
· 你如果不想当井底之蛙,就不能不
· 大数据的神器也救不了计划经济的
· 一种解释:为何中国坚持另搞一套
· 俄乌只能在战场决出胜负?各方基
存档目录
05/01/2024 - 05/31/2024
04/01/2024 - 04/30/2024
03/01/2024 - 03/31/2024
02/01/2024 - 02/29/2024
01/01/2024 - 01/31/2024
12/01/2023 - 12/31/2023
11/01/2023 - 11/30/2023
10/01/2023 - 10/31/2023
09/01/2023 - 09/30/2023
08/01/2023 - 08/31/2023
07/01/2023 - 07/31/2023
06/01/2023 - 06/30/2023
05/01/2023 - 05/31/2023
04/01/2023 - 04/30/2023
03/01/2023 - 03/31/2023
02/01/2023 - 02/28/2023
01/01/2023 - 01/31/2023
12/01/2022 - 12/31/2022
10/01/2022 - 10/31/2022
09/01/2022 - 09/30/2022
08/01/2022 - 08/31/2022
07/01/2022 - 07/31/2022
06/01/2022 - 06/30/2022
05/01/2022 - 05/31/2022
04/01/2022 - 04/30/2022
03/01/2022 - 03/31/2022
02/01/2022 - 02/28/2022
01/01/2022 - 01/31/2022
12/01/2021 - 12/31/2021
11/01/2021 - 11/30/2021
10/01/2021 - 10/31/2021
09/01/2021 - 09/30/2021
08/01/2021 - 08/31/2021
07/01/2021 - 07/31/2021
06/01/2021 - 06/30/2021
05/01/2021 - 05/31/2021
04/01/2021 - 04/30/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2/01/2021 - 02/28/2021
01/01/2021 - 01/31/2021
12/01/2020 - 12/31/2020
11/01/2020 - 11/30/2020
10/01/2020 - 10/31/2020
09/01/2020 - 09/30/2020
08/01/2020 - 08/31/2020
07/01/2020 - 07/31/2020
06/01/2020 - 06/30/2020
05/01/2020 - 05/31/2020
04/01/2020 - 04/30/2020
03/01/2020 - 03/31/2020
02/01/2020 - 02/29/2020
01/01/2020 - 01/31/2020
12/01/2019 - 12/31/2019
11/01/2019 - 11/30/2019
10/01/2019 - 10/31/2019
09/01/2019 - 09/30/2019
08/01/2019 - 08/31/2019
07/01/2019 - 07/31/2019
06/01/2019 - 06/30/2019
05/01/2019 - 05/31/2019
04/01/2019 - 04/30/2019
03/01/2019 - 03/31/2019
02/01/2019 - 02/28/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2/01/2018 - 12/31/2018
11/01/2018 - 11/30/2018
10/01/2018 - 10/31/2018
09/01/2018 - 09/30/2018
08/01/2018 - 08/31/2018
07/01/2018 - 07/31/2018
06/01/2018 - 06/30/2018
05/01/2018 - 05/31/2018
04/01/2018 - 04/30/2018
03/01/2018 - 03/31/2018
02/01/2018 - 02/28/2018
01/01/2018 - 01/31/2018
12/01/2017 - 12/31/2017
11/01/2017 - 11/30/2017
10/01/2017 - 10/31/2017
09/01/2017 - 09/30/2017
08/01/2017 - 08/31/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6/01/2017 - 06/30/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4/01/2017 - 04/30/2017
03/01/2017 - 03/31/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2/01/2016 - 12/31/2016
11/01/2016 - 11/30/2016
10/01/2016 - 10/31/2016
09/01/2016 - 09/30/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7/01/2016 - 07/31/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5/01/2016 - 05/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3/01/2016 - 03/31/2016
02/01/2016 - 02/29/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2/01/2015 - 12/31/2015
11/01/2015 - 11/30/2015
10/01/2015 - 10/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8/01/2015 - 08/31/2015
07/01/2015 - 07/31/2015
06/01/2015 - 06/30/2015
05/01/2015 - 05/31/2015
04/01/2015 - 04/30/2015
03/01/2015 - 03/31/2015
02/01/2015 - 02/28/2015
01/01/2015 - 01/31/2015
12/01/2014 - 12/31/2014
11/01/2014 - 11/30/2014
10/01/2014 - 10/31/2014
09/01/2014 - 09/30/2014
08/01/2014 - 08/31/2014
07/01/2014 - 07/31/2014
06/01/2014 - 06/30/2014
05/01/2014 - 05/31/2014
04/01/2014 - 04/30/2014
03/01/2014 - 03/31/2014
02/01/2014 - 02/28/2014
01/01/2014 - 01/31/2014
12/01/2013 - 12/31/2013
11/01/2013 - 11/30/2013
10/01/2013 - 10/31/2013
09/01/2013 - 09/30/2013
08/01/2013 - 08/31/2013
07/01/2013 - 07/31/2013
06/01/2013 - 06/30/2013
05/01/2013 - 05/31/2013
04/01/2013 - 04/30/2013
03/01/2013 - 03/31/2013
02/01/2013 - 02/28/2013
01/01/2013 - 01/31/2013
12/01/2012 - 12/31/2012
11/01/2012 - 11/30/2012
10/01/2012 - 10/31/2012
09/01/2012 - 09/30/2012
08/01/2012 - 08/31/2012
07/01/2012 - 07/31/2012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03/01/2012 - 03/31/2012
02/01/2012 - 02/29/2012
01/01/2012 - 01/31/2012
12/01/2011 - 12/31/2011
11/01/2011 - 11/30/2011
10/01/2011 - 10/31/2011
09/01/2011 - 09/30/2011
08/01/2011 - 08/31/2011
07/01/2011 - 07/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5/01/2011 - 05/31/2011
04/01/2011 - 04/30/2011
03/01/2011 - 03/31/2011
02/01/2011 - 02/28/2011
01/01/2011 - 01/31/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1/01/2010 - 11/30/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9/01/2010 - 09/30/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05/01/2010 - 05/31/2010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换一个角度看中国外长为何训斥西方记者
   

  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总是要用比喻来让西方学生明白中国行政体系的异常复杂性:西方行政系统像三明治,中国行政系统则像千层饼。理解西方国家治理架构,主要看纸上怎么写;而理解中国国家治理机构,主要不看纸上是怎么写的


  老高按:最近一段日子,国际国内大事纷至沓来,“各领风骚三五天”,没有最轰动,只有更轰动。科学家早就研究过,人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就像狗熊掰棒子,来了新的,那旧的也就“末位淘汰”。例如,如果沒人提起,现在谁还记得一个多月前,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加拿大首都记者招待会上发飙训斥女记者?
  但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就记得,今天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上刊出了一篇文章《中国外交官训斥人的苦衷》。
  此事成为舆论热点时,人们——包括我——多从权力与媒体(与言论、与思想……本质上,是权力与人民)的关系,从中国崛起应避免和应树立什么形象、从外交官怎样真正维护中国利益……等等方面,来关注和理解这一事件,批评或规劝中国的权力者。这当然都是必要的,但是也可能对这件事蕴含的更多层面、更丰富信息关注不够。丁学良的文章,别辟蹊径,站在政治文化和行政体系比较的层面,来解读中国外交官训斥外国记者,用他的话来说,做到“同情理解”。文章写得有趣,也不乏有启发性的见解。
  中共十五大以后的几届中共权力更迭,熟悉的朋友中就曾经多次议论过这样一个现象:外交部长的政治级别每况愈下。试看——
  钱其琛:1988~1998年任外交部长,后升到以国务委员兼,又升到以国务院副总理兼,为十四届(1992)、十五届(1997)政治局委员;
  唐家璇:1998~2003年任外交部长,做完一屆卸任之后,2003年升任国务委员;
  李肇星:2003~2007年任外交部长(未满一屆,提前一年卸任);
  杨洁篪:2007~2013年任外交部长,任满后升任国务委员;
  王毅:2013年至今任外交部长。
  20年前的钱其琛,还能以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身分兼外交部长,后面的四位,都只能是“白板”外交部长,充其量就是干完一屆之后才提拔为国务委员,其任务之一,就是看住继任的外交部长,不惜叠床架屋。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外交部长这样的职务,在中共核心权力圈中只能处在靠外围的同心圆?是最高决策者日益轻视外交,甚至还不如闭关锁国年代?显然不是。中国要和平崛起,外交是重中之重,中共领导人对此太清楚不过。那么,一种合理的解释就是:恰恰因为最高决策者非常重视、高度重视外交,所以一定要亲自掌控,一言九鼎,那么外交部长就不能政治级别太高、权力太大。最高決策者还不放心,不仅设了中共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即中共中央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相继亲自挂帅,而且下设外事办,赋予其权力,来制衡外交部。


  中国外交官训斥人的苦衷

  丁学良,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2016年7月26日



  丁学良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最近几个星期以来,在好几个海外研讨会上,一些与会者都要情不自禁地评论一下今年6月初的那件涉及中国的外交风波:中国外交部长在加拿大首都的记者招待会上怒气冲冲地训斥一位加拿大女记者,马上引发了加拿大媒体的广泛抱怨,然后记者团体跟进一步向加拿大的反对党国会议员和行政部门投诉,最后终于闹到该国总理特鲁多亲自出来平息这场“记(者群)愤”,说他本人已经关注此事,当面向中国外长表达了加拿大官方的不满。
  这场外交风波其实没什么特别重大的份量,却闹得半个世界都知道,而且一直议论纷纷,因为在国际上很多观察家都把此事和目前的几件大事——南海争端、美中军演、台湾政情、杭州G20峰会——联系起来评论,往往作出中国是“强国崛起、全面称霸”的辛辣解读。
  本篇评论力求站在政治文化和行政体系比较的层面,对中国外交官训斥外国人这类公开表现,作出同情理解的适度诠释。同情理解(sympathetic interpretation)在这里的意思是:即便你不同意对方的说法或做法,也能置身于对方的情境中真切理解对方为什么那么说那么做。中国毕竟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包括军事和安全事务的最重量级参与者之一,同情理解中国外交官的某些引人注目的表达和表现方式,至少有助于抑制从最坏的可能去测度对方的恶性互动循环。

  革命外交的传统和理性立场的护罩

  首先我们要理解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是源于“革命外交”谱系的,虽然当下北京已经不再对外频繁使用这个术语,但革命外交的传统并没有截断,其核心精神是把外交当作“斗争”和“战线”,把外交场合当作“战场”。如果把上面提及的那场加拿大风波放在革命外交的传统里看,它并不特别地刺激人。20世纪下半叶最令人难忘的革命外交事态,还是苏联所展示的那个超级大国总理的那一言和那一行: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时面对着美国官员说“我们要埋葬你们”;1960年10月在联合国大会上被菲律宾代表所激,惹得赫鲁晓夫及外交部长葛罗米柯脱下鞋子敲击桌子,事后被罚款。
  如果我们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一位够格的革命外交斗士,当属江青。1972年2月她接待首次访华、得意于自己破冰之旅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时,表现也可圈可点。当江青陪同尼克松观看革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的时候,他试图表现出西方绅士的风度,江青却咄咄逼人:“你为什么拖到现在才来?”所幸舞台上此刻革命音乐喧声大作,免去了尼克松的麻烦——他得费力辩解美国1950年代的麦卡锡反共主义和1960年代越战的政治险阻,令任何美国政界高层人士不敢跑到反帝堡垒中国来(Ross Terrill, The New Chinese Empire,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3, Ch. 10)。
  假如我们不仅仅局限于高层官员的圈子,中国革命外交的生猛表现,还有一个非同凡响的实例:1969年3月,中苏爆发珍宝岛武装冲突,你轰我炸,双方死伤不轻。苏联最高层担心边界局部战争失控,想与中国最高层对话了结冲突。苏联总理柯西金亲自通过热线电话,要求同毛泽东直接讲话。中方的话务员一听对方是“世界革命的大叛徒”柯西金,未经授权,就擅自把对方大骂一通:“修正主义份子!你是什么东西,配和我们伟大领袖讲话?”随即把电话挂了。时任中国第三把手的周恩来为此极为恼火,亲自向一把手和二把手毛泽东、林彪写信反映(高文谦:《晚年周恩来》,纽约:明镜出版社2003年版第402-403页)。

  不过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革命外交传统中高层官员的火爆表达,未必就是该官员的真实政策立场。有时恰好相反,火爆表达者私下里可能持有非常理性客观的见解,他在公开场合下的革命怒火式表示,是为着在适当关头提出稳健政策建议而设的保护罩。我们很多人都记得外交部长陈毅当年那番震撼东西方的公开叫板:美帝国主义你有胆量就打过来,我等你这么多年了,头发都等白了!可是这位多年里被外界视为“极端好战分子”的外交部长,1969年9月中旬却私下里给北京决策层建言:中美之间有必要举行部长级或更高层的会谈,以缓解中国的国际安全处境(Barbara Barnouin and Changgen Yu, Chinese Foreign Policy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London: Kegan Paul International, 1998, pp. 139-144)。

  名义上的对等和背后的不对等

  除了以上两大方面,第三个因素也很关键,忽视了它,我们就难以同情地理解中国外交官的某些表达和表现方式为什么是这样那样,此乃“级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任外交部长是总理周恩来本人兼任(1949-1958年),第二任部长陈毅是副总理兼任(1958-1972年)。他们是属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委员级别的,也就是说,是党政核心领导圈的成员。参与顶层决策、知晓顶层意图、有正常机会向顶层反映外界动向,使得他们在公开场合下说话既有底气也有分寸,知道如何周旋拿捏。
  而最近几届的中国外交部长,就是正部级,既不是国务委员(字面上相当于西方的内阁成员),也不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成员,更不是政治局成员,距离当下的党政顶层隔了好几个台阶。这就使外交部长在公开场合下,表达和表现俱受沉重的约束。绝大多数时候,他只好宁硬勿软,宁苛勿松,宁狠勿柔,总之一句话,宁左勿右,此乃官场之常情,每个稍有社会阅历的中国人都明白。即便我们目前尚无法从中方当事人那里直接获知其中的种种细节,也能够从 和他们打过交道的外国政要那边,侧面透视其中的一些奥妙,以下是近期的两个实例。

  其一是2001年4月1日发生的美国侦察机和中国军机相撞事件。中国军机坠毁,美国机组24人迫降在海南岛,这对美中关系是突发的严重危机。尤其考虑到美国的政治生态现实,当务之急是要中国把他们的人释放回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先前任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火烧眉毛地给中国外交部长打热线电话,可是没人接话。多番周旋之后,焦头烂额的美方才跟中方说上了话,危机逐步缓解。(Shirley A. Kan, Richard Best et al, “China-U.S. aircraft collision incident of April 2001: Assessment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10 October 2001, Order Code RL30946)。事后不久鲍威尔赴新加坡出席亚太区域安全会议时,亲切地握着中国外交部长的手说:下次遇上这种紧急重大事件,我给你打热线电话,请你务必马上接听!中国外交部长笑笑点点头。
  当笔者看着电视上鲍威尔对记者复述这个细节时,很是感慨:你们美国高官实在太不了解中国的决策过程了!发生这等突发大事件,中国的一个正部级官员怎么可能立刻跟你对话?那要经过多少级别、多少系统、党政军情报警察一路下来都搞定了,才能轮上外交部长去跟美国外交部门首长传话。你以为中国的外交部长等于美国的外交部长(即国务卿)呀?稍微熟悉美国政治体制的读者都知道,就外交事务而言,美国国务卿是直接向国家元首、三军统帅总统本人负责的,二者之间没有更多的层次隔开了。而在中国的体系里,二者间隔了多少层次?
  其二是2010年5月24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率领代表团来北京参加第二届“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希拉里以前虽然也来过北京,但那时是以第一夫人身份来的。这次她作为美国外交部门首长来华,率领的是一个200多名官员的庞大代表团,其中有好几位正部级和副部级的美国官员(“US-China top-level summit talks in Beijing to address world affairs”MercoPress, 24 May 2010)。会议结束希拉里回到美国,对记者诉说这番谈判是多么重要多么艰难,其中提到一个生动的细节:当她走进会议厅的时候,中美双方代表团高官名字的牌子摆在两边的桌面上,她朝中方那边看,正对面却看不到中国外交部长人名的牌子,就问:“Where is my counterpart?”(“我的对应官员在哪儿?”)在这个场合,中方正面座次的官员首先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然后是书记处书记,然后是国务委员,再然后是部长,等等。
  令希拉里不解、发出疑问的缘故,和上述鲍威尔的例子是一回事:她以为中国的外交部长就等于美国外交部门的首长。严格讲起来,在当今的中国行政体系里,没有任何一位单个的官员,堪称是美国国务卿的“counterpart”,你得要数一串中国官职才能跟美方对应。

  理解“中国特色”的起步

  以上两个实例是笔者讲述比较政治社会学和国际关系课程上极具启迪价值的素材,有助于让西方学生明白中国行政体系的异常复杂性。笔者费力解释完以后,总是要用一个比喻:你们西方的行政系统像三明治,我们中国的行政系统像千层饼。理解你们西方的国家治理架构,主要看纸上是怎么写的;理解我们中国的国家治理机构,主要不看纸上是怎么写的。诸位欲搞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必须从这里起步走。
  末尾要说明一下,本篇评论里所列举的实例,没有写明最近几届中国外交部长的名字,因为笔者并不是针对具体个人而发这些议论,实乃借这些案例来解析中国的政治文化和行政体系。本文开头所说的“同情理解”,这个考虑也是包含在内的。


  近期图文:

  叮嘱年轻人的话对我们成年人更是鞭策  
  
对十九大最高决策圈的预测竞赛已经开始  
  
为什么“诛心”追究动机不可取?  
  
改革先驱何维凌25周年忌日:因手稿被车祸?  
  
如何选接班人才成本小、收益大  
  
毛泽东在文革期间的外交大转弯  
  
第三只眼所看到的中日百年争夺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