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甩了姐讨论一些问题,诸如:人性,爱情,友谊,宗教,歧视。理性的她给我很多惊喜,一份来之不易的知遇。执笔的稿件刚好敲完最后一个句号,甚是开怀。稿件是关于ChinaGAP的,其中涉及动物福祉的问题,说的直白些就是动物歧视问题。感慨之余,忙里偷闲写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是有关人类歧视的。
歧视,按中华字典的解释是:不平等的看待。单独来看字义:歧,指岔道,视,指看待。而此处的岔道引申为专指若干条岔道中错误的那条,于是,歧视也跟着添了贬义色彩。而今,无论英文中的「discrimination」,还是日文中的「差別」,似乎和中文的「歧视」同出一辙,都指:令人厌恶的不平等看待。 说到歧视,一直觉得是竞争的影子。歧视的根源,源于社会资源和人类的比例不平衡,僧多粥少造成竞争:不得不根据人为的某种规则,排出先后高下,而这种排名本身,就是歧视。 谁都可以买劳斯莱斯,但买家必须出身名贵,所谓财富歧视;谁都可以周游美国,但游历者必须有入境许可,所谓国境歧视;谁都可以参加世界小姐竞选,但参赛者必须为女性,所谓性别歧视;谁都可以上剑桥哈佛,但成绩必须出类拔萃,所谓知识歧视;谁都可以成为魅力艺妓,但需要经过严格的淘选和训练,所谓歌艺歧视。 不难看出,歧视是双向的,歧视者要为他的歧视行为负责。比较明显的是日本豪门贵族,以到京都,邀知名艺妓对歌饮茶为人生高雅乐事。此行为当属歌艺歧视,由于这样的嗜好而付出了双重代价:付出金钱时间名誉,同时不得不放弃其他娱乐方式,因此丧失本来能感受的其他乐趣。
歧视好比一枚硬币的两面。正面,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指责个人的嗜好,因为没有谁能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每个人都有不同癖好,比方说喜欢女人,黑人,白人;喜欢和她而不是你交朋友;喜欢放弃红尘而入佛门等等。这些只要一个借口就够了,孔老夫子两千年前已说得相当明了:道不同不相为谋。更简单的说,和喜欢把自己的家装扮成清一色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一样,只要你喜欢,与外人全不相干。
背面,是常常被那些反歧视人士忽视的:任何人显然要为其歧视行为付出代价。歧视行为是双向的,不仅被歧视者要受冲击,歧视者本身也必然受影响。影响食品地域投资当中,宗教歧视首当其冲,伊斯兰教聚集地猪肉是被禁止的,受冲击的不仅仅是食品投资者,伊斯兰教国家本身也必然受到影响。
自身的歧视使自己受益,外来的歧视则使自己受损,所以人们总是乐于反省自己的歧视标准,而对外来的歧视乐于责难。无缘无故的歧视是不存在的,反过来说,那些道貌岸然的歧视,必有其道理。 地域歧视,抑或种族歧视,应该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中国常有「上海人怎样」,海外常有「美国人怎样」「日本人怎样」的说法,其实,都是下意识地用先入为主的眼光来看待陌生人,而歧视是由于对陌生人的信息不足造成的。不同地域的人,不同国别的人交往越多,杂居的程度越高,成见会越少,歧视会逐渐被淡化。
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中有一句感人的话:「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希望世界不是因为某人是上海人,美国人或者日本人来判断他品格的优劣。 当然,需要彼此不再陌生,需要彼此熟悉,甚至成为朋友。
在日本多年,也深刻感受日语中的「差別」。单从日本社会在到处倡导「差別はするな」本身,不难体味这种「差別」的触目可见。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不仅仅把外国人「差別化」,日本人之间也有严重的「差別」,当然这种「差別」有高低之分,好恶之别。要真正做到「差別されない」,不是让别人不歧视,更准确的应该是让别人不敢歧视,那就是:自强。
偶然和一位知名社会学教授谈起「差別」,他语重心长地说:「強い差別を感じる人の多くは、思想的に差別を持っている人ですよ。」换一句话就是:更多感觉到被歧视的人,多是本身有着歧视思想的人啊。这句话,或许立点片面,也无疑给我一个不小的震惊,冷静后正是「以己度人」的道理:人们总用自己的逻辑猜测别人的逻辑。浅显的说,在同样的歧视比例的环境里,自身有歧视倾向的人感觉到的歧视,比没有歧视倾向的人感觉到的比例更高。
这样的观念被我证实了。两年前研究室来了一位黑人小伙子文斯,来自多米尼加,非常的热情开朗。欢迎会上的自我介绍他开诚布公的直言:希望和每一个人成为朋友,也真诚希望大家不要歧视他,把他当成朋友。我为他的诚挚报以热烈的掌声,也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对他格外注意,免得他受冷遇。两年过去了,欢送留学生的聚会,刚巧他缺席,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们开始对我诉苦:文斯是个「差別する」的家伙,他是很好的棒球选手,但他只教日本学生,德国学生,却从来不肯教来自东南亚和中国的留学生。
如果说歧视可以成为一种逻辑,其好处是能够带来便捷的判断。数理分析中我们关注属性,而统计学具有通过属性来判断相关性的偏高或者偏低。最容易理解的是,直接从简历而非面试直接删除不符合条件的应聘者,不失为快捷的做法,而代价是以牺牲被评价者的利益来达成的。
我儿时所受的教育是:人人平等。可是中国的户籍制度是否真是人人平等?中国的农民工什么时候才能不遭受白眼,不被拖欠工资?中国的怪现象:精英骂大众愚昧,草根骂精英无良,什么时候能把精英和草根之间用等号连起来?社会存在歧视不可怕,可怕的是歧视者不以歧视为耻,反以歧视为荣,这些人为的傲慢特权,歧视得理直气壮,却是为何?
美国科学家于2003年在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一项研究成果:猴子也具有平等观。当它们遭受不平等待遇时,也会表达愤怒。不能不说追求平等是人,乃至猴子等高等动物在进化中产生的本能要求和愿望。当人类社会存在年龄,性别,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等差异的时候,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有的。
赫胥利的《美丽新世界》是一部科幻影片,预言了一种基于遗传基因的充满歧视和不平等的反乌托邦社会。人一旦克隆出生就被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每个人从一出生就背负了无法改变的命运,那时人对人的歧视已经深入到基因。当歧视深入到人心和基因,反歧视也需要深入到人心和基因,从美国通过反基因歧视法案,从中我们多多少少应该有所启示。
受歧视者,怀着的是同一种心绪:愤愤难平。更无法释然的不是歧视本身,还有歧视的资格。正视日本的民族歧视,部落歧视,其根源是日本国土上滋生的单一民族的特性,以及日本千年孤岛的历史因素;那么,中国的上海人,「下只角(穷街)」被歧视,「江北人」被歧视。撇开人性深处普遍的弱点,撇开社会结构的因素,上海人的歧视则是肤色分种,人分等级的半殖民地文化所留下的瘴孳。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上海人的歧视都是丑陋的,那么问题是:日本人也好,上海人也好,有什么资格歧视呢?
说到资格,留学东瀛的人都有过打工的经历,我也不例外,端盘子上菜的时候,感受得到来自某些衣冠楚楚之人的那种「差別」的眼神,我的信念是:沉默是金。尊敬不是强求来的,尊严要靠自己去挣回来!早晚有一天我会让他们抬起头来来看中国人。原来,自己理想的圆梦中,憋着一种志气:资格。
歧视有时候是动力,关键是怎样获取资格,又怎样融入想融入的社会中去,才是最重要的,一味责难歧视,又能改变什么?回头看,惭愧着自己不能免俗,或许过于消极,想问一问对歧视切齿痛恨的你,可能免俗?
王杰的《和平》:「我拼了命去飞啊 挣扎 还不确定 留下 手中的行囊 早已变得荒凉离开这 混乱的地方 是什么样的你啊 虚假 被看不起,很傻 歧视的眼光被遗忘在前方 披上那,自由的衣裳 泥土的香气醌酿着对和平向往……短暂的光芒在黑暗中很倔强 想拥有个没有恐惧的故乡 他哭红了眼眶。」
不知道多少个岁月,这首歌一直有伴随着自己,激励着自己,唱得多好啊:拼了命去飞,…泥土的香气酝酿着对对和平向往,白鸽缓缓飞过教堂…想拥有个没有恐惧的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