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是个高龄老人,也是一个特殊的女性. 经常听到朋友们讲,他(她)的妈妈很会做饭,或很会缝衣服,或很会整理家,很会带孩子。但这些对我们来说,都不是。那么妈妈善长什么呢?妈妈会写文章,出口成章,但是就是不会干家务活, 也不愿意学干家务活 。妈妈曾经告诉我她小时很爱读小说,当外婆叫她在阁楼上学做针线时,她经常在阁楼上是读中国古典小说。 可能你们会想,你妈妈是富人家的小姐吧? 不是,她只是一个四川小镇上一个小商人的二女儿,长得比较漂亮。我的外公在妈妈10几岁时突然去世,家里生活每况欲下。这时,妈妈的姐姐已经在成都结婚,有了家,妈妈就去成都住在她的姐姐家读了初中。毕业后她回到老家,当过乡村教师,这时的她已经向往成都的生活,不想在乡镇上生活一辈子,而且也不愿意当花瓶。在抗战时期,她又到了成都上高中,开始了独立生活,半工半读到高中毕业。之后妈妈在成都的报社工作过一段时间,是个小记者,后来遇到我的父亲,父亲是抗战时随学校迁到四川,毕业后在成都附近大学工作。 她不像许多她的朋友那样,马上结婚生子,而是在抗日胜利后,又进入川大经济系,最后妈妈在半工半读中读完大学 (她一直帮中学老师改作文和改语文卷,上大学后还兼任记者和改作文 ,可能父亲也帮助她)。我10几岁时曾在外婆家住过几个月时发现,妈妈的老家,那个川西小镇文风还是很高的, 而且川妹子确实是能闯的。 可能妈妈的学习的劲头使父亲佩服,加上父亲在第一次结婚时从前已经有一个儿子,总之父亲是宠了妈妈几十年。妈妈在解放后随父亲回到北方,很快就工作了,先是中学的中文老师,后来是中专的老师。奇怪的是妈妈在山西当了10年老师,四川话不改。以后在大学图书馆工作,更不需要讲普通话了。妈妈不爱做家务事,就请人做和父亲自己做,我们都是保姆带大的。家里的保姆直到文革才没有了。文革后我和姐姐不上学,我们学着做所有的家务。这里有一个例子是,妈妈在六十年代中买了一个缝纫机,她自己不学,让姐姐和我学着补衣服,做衣服。她曾经说过她是50岁才学会了蒸馒头那时她已经在北方生活了快20年了。我是三年纪开始学写作文,妈妈从未指导过我如何写,也没要求我背古诗(从未有人说过我有语文的大脑)。后来妈妈下乡搞四清一年,直到文革开始才回来。我也就不需要写作文了。至于我看到的妈妈的写作,主要是出国后她给我的来信。这些来信我们持续了6年,直到电话非常普及才停止。 可以说,妈妈的年轻时代是努力奋斗的年代,走的是一条与她同龄女子不同的路。她应该为自己靠自己的努力在60多年前从一个小镇上的小女子成长为一个大学毕业生而自豪。她也尽力帮助她的侄儿,侄女上学,在文革前每到开学时,就给老家寄钱。同时也供养了外婆许多年,直到外婆去世。 解放后,妈妈的生活一直好,喜欢上班。由于文革后退休制度的混乱,妈妈工作到68岁才退休,在退休前得到副研究员的职称。这是至今为止她最高兴的一件事,有了高级职称使她的退休金相对高一些。但是当妈妈步入老年后,尤其是父亲在二十多年前去世后,妈妈开始节约每一分钱,有时是极端的节约。她总是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请人帮她,照顾她。所以让她看护孙子辈,帮帮下一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不论是外孙还是孙子。 我在博文儿子的小故事(微博 )写过妈妈照顾我的儿子的事,那是儿子4岁以后她才帮我一些忙,那时我已经完成读硕士课程的最紧张的阶段。时代不同了,妈妈那辈子不爱做家务可以生存,我们这一代不行。我们是既要工作,又要读书,还要照顾家庭。我自己在文革中长大,下过乡,当过工人,特别是经历过洋插队的艰苦生活,使我热爱劳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由于长期良好的生活环境,妈妈的身体一直很好,对我们这些子女也很强势。在80岁时得了一场大病,在全体亲友的照顾下,在我的资金的帮助下,她又恢复了健康。自从她大病后,家里就开始雇保姆。近年来身体加速退化,耳朵听力很差,导致她的性格变了许多。妈妈年轻时和保姆相处还可以,但现在和保姆相处困难,很难雇到长期的保姆,只好住老人院。现在妈妈已经是90+,总是说她受罪了不能住在自己的家里。其实13年前她来加拿大,看到我的伯母也是住在老人院(当时伯母已经糊涂了),这是我们这代人的必然之路。但妈妈不这样想,无论姐姐怎样尽力照顾她,我补贴她,弟弟经常打电话安慰她也不够,妈妈确实是受罪了。 相关博客: 记两个风格各异的老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