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写了抗战时的大学生-父亲求学路一文后,姐姐立即写了下文,她是含着眼泪写的;我读的热泪盈眶。请大家读这篇姐姐的纪念父亲的文章。是姐姐对儿时的回忆,促使我写了:你能记得住几岁时发生的事情 (微薄)? ------------------------------------------------------------- --我的父亲离开我们快25年了,一想到父亲,我就热泪盈眶,父亲对我们的爱,点点滴滴涌上心头。 小时候,我在农学院长大。那时除了吃饭,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晚上只有外婆陪我们姐妹玩。后来我家到了太原,除了上课,爸爸就在家里办公,(那会儿,没办公室)这样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才多了起来。时间多了,爸爸常带我去逛街。晚上我们去五一百货大楼旁边的食品店买吃的,有时沿着海子边,一路走到桥头街,钻进一家小食店,买两碗元宵,打个牙祭。回家的路上,父女俩边走边说,我都记不清了,好象是长大后干什么之类的。 刚到太原,爸爸接连买了三块毛毯,说给我们姐妹几人每人一块。那时毛毯是很贵的。我们抓阄,我如愿以偿得到一块绿色带格子的毛毯。这块毛毯一直跟随着我,跟我去过内蒙,又跟我回到太原。结婚了,我带着它,现在它又跟我到了XX,一直在我的床头。 我的父亲,十分尊重我的外婆。有一年,外婆过生日,爸爸领着全家到并州饭店吃西餐。那时的西餐十分简单,就几片火腿,几片面包,果酱、汤等,但吃西餐这件事,一直留在记忆中。夏天到了,爸爸给我买了一件游泳衣,绿色的,带泡泡的那种,让我去学游泳。那会儿,学游泳的孩子不多,买泳衣也是奢侈的事。后来爸爸到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听说附近有个裁缝,手艺很好,就带着我和妹妹去做了两件连衣裙。 每到过年,爸爸就大显身手。先领着我们打扫家,然后开始做吃的。做老家的蒸肉(肉、土豆泥、粉面、掺在一起上笼蒸),烧肉、炸丸子,包饺子。爸爸的饺子包得很漂亮,象元宝一样,鼓鼓的,还要藏个硬币,看谁有福气,吃着这个饺子。爸爸很会做油糕,也爱吃油糕。这是晋北老乡的习惯。这个手艺传给了我,只是这些年懒了,不做了。那时我家没有男孩,过年放鞭炮,都是爸爸拿个竹竿,挂一串小鞭,噼噼啪啪放一阵。后来妹妹大了,她胆子大。放鞭炮的事就由大妹妹做 (这个妹妹就是水晶我)。 爸爸不仅关爱我们,对亲戚也很慷慨。我的二哥(堂哥),父亲去世早,爸爸对二哥视如己出,供他上学,帮他成家,二嫂生孩子也在我家。我的表兄表妹有了困难,爸爸都催妈妈赶快寄钱。给外婆的生活费,从没耽误过一天。(堂哥的父亲,我的二伯父供了父亲读中学,水晶注) 爸爸爱劳动,每到一处,都要开垦点土地种菜,种向日葵、玉米,地多的时候还种了不少的蓖麻,他说,蓖麻卖了,可以去榨油。我们院里的厕所,爸爸基本给承包了,打扫卫生。冬天,厕所里结了冰,又脏又滑,爸爸就运去炉渣,打扫干净。 我上中学了,住校,以后又是文革、工作,在家的时间很少了。爸爸在文革中也受到冲击,住过“学习班”。那时我在外地工作,我第一次接着爸爸给我的亲笔信,看到开头的几个字“xx吾儿:”,眼泪就扑索索流下来。爸爸让我放心,他历史清白,坦坦荡荡,没有丝毫的畏惧。 我的爸爸是一个普普通通知识分子,他爱我们,爱他的同事,爱亲友,从不迎逢献媚权贵,也不会拉帮结派。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他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相关文章: 抗战时的大学生-父亲求学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