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6 艺非凡 | 生活·艺术·家 |极致生活方式的发现者
浅显但不浅薄, 简约却不简单。
民国老课本
“天初晚,月光明, 窗前远望,月在东方。”
“三只牛吃草, 一只羊也吃草, 一只羊不吃草, 它看着花。”
“竹几上,有针, 有线,有尺,有剪刀。 我母亲,坐几前, 取针穿线,为我缝衣。”
这是三篇民国时期,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文章。 白描式的语言, 寥寥数笔, 就把中文的魅力尽显。
而且字里行间, 都是孩子的纯净之气, 自然有趣,脉脉温情。
邓康延, 地质学出身, 却对文字充满热爱。
毕业十年后, 毅然辞去地质专业工作, 南下深圳。
先后在《深圳青年》《凤凰周刊》, 做过记者、编辑, 当过策划总监和主编。 又成立影视公司, 从事纪录片制作。
2005年他在云南腾冲, 摄拍纪录片的时候, 偶然得到了几本民国老课本。
一口气看完之后,
他被深深吸引。 从此开始了对民国文化的探索, 并且翻天覆地寻找更多老课本。
北京潘家园、西安朱雀路, 深圳新秀村、广州珠海中路, 纽约的唐人街、巴黎的旧书市场等等, 都留有他的身影。
几年下来, 收集了上千册, 其中不乏珍稀版本。
这些课本大都是由蔡元培、 张元济、陶行知、沈颐、 叶圣陶、丰子恺、夏丏尊…… 一流的学者、教育家、 艺术家、出版家等编纂和出版。
大师们绞尽了脑汁 精益求精, 逐字逐句讨论。
甚至为了, “来来来,去上学”和“去去去,去上学”, 用“来”和“去”哪个字更合适, 争论不休好几天。
老课本中的文章, 尽是简单易懂, 读来朗朗上口, 让人欲罢不能。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 取之满握,拳不能出, 手痛心急大哭, 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埂直绿,荷叶形圆,茎横其中,其名曰藕,藕有结,中有空,断之有丝。”
“猫捕鼠,犬守门, 人无职业,不如猫犬。”
将传统文化作为基石, 又吸收了西方的理念。
有童心、有诗意, 润物细无声, 自然而然, 以人为本。
没有说教,没有口号, 讲伦理、塑审美、育习惯, 既注私德教育,也重公德培养。 朴实无华但传达了厚重的价值观。
陈丹青席慕蓉张晓风等, 当代大家看了之后, 纷纷震惊。 陈评“民国课本好善良”。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石鸥甚至还说,当年钱学森发问的那句“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能跟民国时期的大师相比?”,答案就在这本语文教材里。
对于其它科目, 大师们也是诚恳万分。
比如地理课本, 为了让孩子更好记忆, 各个省份都用趣味的形象, 进行比喻。
这些课本大都是由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中华书局等几家出版社出版。而其中,又以商务印书馆最受欢迎。
1932年1月29日, 日军轰炸商务印书馆。 2月1日又纵火烧毁其附设的图书馆, 三十五载经营和积存毁于一旦。
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 在回胡适的信中道: “平地尚可为山, 况覆者尤不止于一篑。 设竟从此澌灭, 未免太为日本人所轻。”
经过半年艰苦努力, 商务印书馆重新开张: 门外悬挂12字标语 “为国难而牺牲, 为文化而奋斗。”
邓康延几乎把近一个世纪的课本都收集齐了。他从1905年的开始,比较了每个版本的第四册第一课。
然后发现, 不同年代的8岁孩子, 开学第一课, 竟然会如此不同。
20年代的时候, 是太阳。
60年代, 也是太阳, 但是指领袖。
80年代,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再往后, 春天和太阳又回来了。
细细研究之后, 他感慨万分, 决定做些什么。
2011年1月1日, 《老课本新阅读》问世。 这本书将民国老课本中的精华文章提取出来, 加入了邓康延的讲解和简单点评。 得到众多人的追捧,几大网站早卖脱销。
他在书中写道:“民国年间, 纵是兵荒马乱,却有人心淡定。 上有信念,下有常识, 小学课本集二者于一身。”
河流在源头碰到石头,
就会被改变方向。 孩子的启蒙阶段教育, 小学课本的影响, 就是一生。
(图片来自《文化大观园》视频, 和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