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草:得知於梨华的大名,是在老哥85年从美回沪探亲的时候。老哥在讲述留美的故事中,津津乐道陈若曦小说里对她自己在大陆文革经历的精彩描述。并跟我说,待我赴美后,空余时,陈若曦和於梨华的小说很值一读。
于是在来美后的第一个寒假期间,就从学校的东亚图书馆借来了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书并不算厚,一天就读完了。当年给我的印象颇深,如今只留下大概的轮廓记忆。唯一还记得较清楚的,是里面写了在美国大学任教的台胞们互斗得挺厉害。读后留下的一个“后遗症”,是我在美大学任教后,对台胞同事一直有较大的戒备心。
尽管和他们相处得不错。我升终身教职时,他们中的已获终身教职者全都支持。他们中的后来人升终身教职时,我还推荐了我在外校任教职的学友参与评估,给写了较好的评估推荐信。但由于各种原因,包括读《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影响,和台胞同事不会成为至交。 由此可见,於梨华文字的魅力和在美华中的影响不小。 以此小文,悼念海外华文作者作家的前辈於梨华先生的离世。她的文字,将会留世永存。
再见棕榈 作家於梨華病逝华府 ZT /曾慧燕 音容宛在,伊人已去。於梨華因感染新冠病毒病逝華府。
1989年,海外華文女作家聯誼大會在柏克萊陳若曦家中召開,會上決定成立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陳若曦當選會長(二排左五),於梨華(二排右二)当选副会长。(曾慧燕攝)
再见棕榈 作家於梨華病逝华府 /曾慧燕 今天凌晨一时,在海外華文女作家協会微信群,得悉被稱爲「留美學生文學鼻祖」的華裔女作家於梨華,因感染新冠病毒,5月1日零时2分病逝華府,享年90歲(生於1931年11月)。音容宛在,伊人已去。大家纷致哀悼。 我第一次见到於梨华,是1989年在柏克莱陈若曦姐家中。當年我在舊金山屋崙(又名奧克蘭)語言學校進修英文期間,陳若曦姐和她的丈夫段世堯(機械力學博士)對我都很好,視若妹妹,亲如家人。每個周末都邀請我去他們位於柏克萊的家中住宿作客,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我,帶來很多溫暖。 1989年,若㬢姐在柏克萊家中發起海外華文女作家联谊大會,会後决定成立海外華文女作家協会,也邀请我参加。我和於梨華、喻丽清、吳玲瑶、伊梨、陳中禧、胡為美、葉文可、陳少聪等22名女作家,成了創會會員。陳若曦當選會長,於梨華当选副会长,第二年她在洛杉矶主办了第二届大会。 初識於梨华,给我的印象是爽朗热情,平易近人,喜欢开怀大笑。短短两天的相处,她不时调侃自己,说些令人捧腹的关於自己“低能”的笑话。後来才知才分高的才女常常“天赋异禀”,她不讳言常被家人朋友笑她生活中的“低能”,诸如方向感差,住了很久的家,只认得固定路线 ,经常迷路,“不那么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揣着一份热情和天真少不了追悔莫及的经验”,她自嘲说:“家人常常说我笨。”这令我觉得很安慰,因为就是这样一位自称“笨”的人,却著作等身,一共出版至少26本书。迄今为止,在港台出过全集的女作家只有张爱玲和於梨华。 她说:“我只会写作,只要能写,我就快乐。” 於梨华作品主要取材于留美学人生活,故有「留美學生文學鼻祖」之稱,其代表作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展示了无根的一代内心的迷惘和孤寂,成为当代留学生文学滥觞。1967年荣获台湾嘉新文艺奖。 凭着对寫作的熱情和對文學的追求,於梨华成为海外留學生的代言人和海外华文文学的领路人,其文学成就成功载入二十世纪文学史册。 於梨華晚年定居華府,在一家養老院終老天年。 据百度百科介绍,於梨华原籍浙江宁波镇海,生于上海,美国华人作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抗日战争时期随家迁居福建 、湖南、四川等地。1949年赴台湾,1949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转历史系。1953年毕业后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新闻系,1956年获硕士学位。1965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巴分校讲授中国文学课程。1977年任该校中文研究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