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有鴻鵠之志的燕雀能飛多高?答案正在「中美貿易戰」的硝煙中飄蕩。 習近平,以媒老闆的英雄氣概,鄭重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製造2025」的偉大宏圖。
打開這張宏圖,嚇然亮出一把利劍—一把斬殺美帝、稱霸世界的兇器。 自從貿易戰開打以來,美國總統川普已經搬起好幾塊石頭砸向習近平,每塊都落在習近平的腳上,難怪他最近走路有點瘸。 現在,習近平已經閉口不談「中國製造2025」。然而,「中國製造」何去何從,依然是個揮之不去的困惑。 如下文章,從多方面探討了「中國製造」的出路,不失為一篇值得細讀和收藏的好文。 自去年7月以來,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美國陸續出台了幾輪針對中國輸美商品的加關稅措施,到今年5月10日為止,已經有2500億輸美商品被征了25%的關稅,占2018年中國對美國出口4784億美元的一半以上,占2018年中國2.48萬億美元出口總額的10%,因此美國的加關稅措施影響面是很大的,這還沒算為這些製造業企業提供服務的相關第三方。 25%的關稅,對於多年來深受成本上升之苦、利潤薄如紙的外向型製造業而言,是很難消化承受的,一些企業因此選擇將產能轉移到海外,以規避對美關稅上升的影響。然而,在關稅低成本低的表象之下,海外設廠還需要進行更周全的考量。 東南亞已經不堪重負
目前,因為地理上的接近和成本低等原因,東南亞國家是中國企業轉移產能的主要目的地。除了成本太高的新加坡和以油氣為經濟支柱的文萊之外,其他8個東南亞國家都不同程度承接了來自中國的產業轉移。事實上,這個過程在十來年前就開始了,只是一直不溫不火,中美貿易戰迫使大量中國企業走出去,東南亞的那些多年來慘澹經營的工業園,一下子變得炙手可熱,前往考察的中國企業家絡繹不絕,園區的地租、廠房租金也水漲船高,一天一個價格。在東南亞的這8個國家中,越南、柬埔寨的熱度最高,越南更被認為是中美貿易戰最大的贏家。泰國、印尼的熱度次之,緬甸、馬來西亞、老撾、菲律賓緊隨其後。 這些國家的共同優勢是人口年輕,30歲以下的年輕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基本都50%以上;勞動力便宜,最低工資普遍在200美元以下,緬甸更低至6-700人民幣,高的馬來西亞是2400人民幣,都比中國沿海地區的實際工資水平低;另外,這些國家要麼和美國、歐盟、日本簽署了自貿協定,要麼因為經濟發展水平低受到普惠制的照顧,出口到美、歐盟、日本等主要市場的商品關稅很低或者是零關稅。比如越南就加入了CPTPP,也和歐盟簽署了自貿協定;柬埔寨則受到普惠制的照顧,出口美國、歐盟和日本的絕大部分商品都是零關稅。 不過這些國家的劣勢也很明顯,首先是供應鏈不完整,大部分原材料要從中國進口。東南亞的服裝代工已經做了很多年,有一定的規模,柬埔寨出口商品的7成都是服裝。但即便如此,服裝面料和一些配件也還是需要從中國運過去。因此,東南亞更適合那些供應鏈比較短的行業,比如服裝、家居產品,配齊原材料相對容易,而不太適合電子等供應鏈長的行業。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很多電子企業扎堆在越南北部——為了方便原材料從深圳華強北通過陸路運過去。 其次,是勞動力的素質和吃苦耐勞的程度遠不如中國。東南亞的勞動力雖然表面上比中國便宜,但很多工人是洗腳上田,完全沒有受過訓練,加上受教育程度普遍有限,導致他們的效率最多也就能達到中國工人的7、8成。而且東南亞的工人普遍不願意加班,加班一天2小時是頂限,多了給錢也不加,像中國那樣為趕工期24小時輪班干根本不可想象。這樣綜合算起來,東南亞的人工成本優勢就沒有那些顯著了。另外,由於中國企業大量湧入,在越南柬埔寨的局部地方,已經出現了勞動力不足、工資飛漲的情況。按這個趨勢發展,越南柬埔寨的成本優勢很快就會消耗殆盡。 因此,離開中國你才會發現,世界上再也沒有這麼好的勞工群體了。在過去的幾十年,上億中國農民工犧牲親情,背井離鄉到沿海地區打工,住在毫無隱私和尊嚴的集體宿舍里,拿着微薄的工資,日復一日重複着簡單枯燥的體力勞動,長時間加班是家常便飯,有時候合法權益也得不到保障。有了這些人的付出,才有價廉物美的“中國製造”。也正是被這麼好用的勞工慣壞了,中國老闆到了海外,普遍對不肯加班還動輒罷工的外國工人感到很不適應。 第三,東南亞的基礎設施和中國不能比。中國沿海地區的高速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的密集程度和處理能力,東南亞國家根本望塵莫及。在中國一個小時就能到達的距離,在東南亞很可能要耗費半天時間。現在大量中國製造湧入東南亞,已經導致一些港口出現了貨物的積壓。還有一些國家有缺電的情況。可以說,東南亞目前的基礎設施狀況,根本不足以支撐大量中國製造的到來。 第四,一些國家的政局不穩定,和中國的關係比較微妙。比如越南,2014年5月曾經因為南海爭端發生過針對中國企業的暴亂,美的越南工廠等多家中國企業受到衝擊;印尼排華的歷史臭名昭著,最近的一次發生在1998年。近期因為總統選舉爭端發生暴亂,華人也受到波及。還有雅加達市長鍾萬學的事件,他是一位華人基督徒,在競選雅加達市長的演講中引用了《古蘭經》的一句話,經人惡意剪輯後上傳至社交媒體,並據此指責鍾萬學攻擊伊斯蘭教,鍾萬學因此被判刑20個月,前不久才放出來。 第五,由於東南亞國家普遍發展程度比中國低,內部治理上的漏洞比較多,吸引很多中國人到那裡開展不法活動,玷污了中國人形象,也引發了當地人的不滿。最典型的是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港,那裡聚集了大量中國人從事電信詐騙、網絡賭博等活動,推高了地價和生活成本之餘,也敗壞了社會風氣和治安,當地人的不滿會導向何處?如何化解疏導?是中國人必須要考慮的。在西哈努克港其實有中國人運營的柬埔寨最大的經濟特區,但鮮為人知,其風頭都被賭博、電信詐騙和各種不法活動蓋過了。 美國設廠有可能嗎? 除了東南亞之外,非洲、印度、美國也是經常被提及的中國製造轉移產能的地點。在這其中,美國的條件最好,水、電、天然氣等都比國內便宜很多,比如工業電價,國內普遍在0.8元左右,而美國一般不超過0.2 元;美國營商環境也更為透明規範,近年來一些州招商引資的力度也很大,達到一定的僱傭人數會有很可觀的稅收減免。比如2017年7月,富士康宣布四年內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投資100億美元建造最先進的LCD面板廠,為當地創造最多1.3萬個工作崗位,威斯康辛州給以的回饋是為期15年、高達30億美元的免稅和補貼激勵。 不過美國的人力成本要比中國貴很多,目前美國各州的最低工資普遍在每小時10美元左右,這樣算下來,工人的月薪肯定在2000美元以上,至少是國內沿海地區的4倍。而且由於服務業高度發達,製造業很難僱到人。更麻煩的是,此前多年的去工業化導致美國的產業鏈已經很不完整。最近蘋果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設廠,就發現連螺絲釘都要從中國運來。因此,美國適合那些自動化程度高、用工少、能源消耗大、供應鏈短的製造企業。福耀玻璃、巨石玻璃纖維在美國設廠,正是基於這些原因。 非洲也是經常被提及的產能轉移目的地,不過非洲的情況千差萬別,很難一概而論。有在全球營商環境排名中相當靠前的國家,也有治安奇差、出門必須帶保鏢的混亂之地。而大部分非洲國家處在中間的不同位置,它們共有的優勢在於離美國和歐洲近,普遍受到關稅方面的照顧,做出口的話在海運費、關稅方面有優勢;人口年輕,不會缺工;工業基礎薄弱,內需市場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劣勢同時也很明顯:人口雖然多,但教育程度低,紀律性和吃苦耐勞的意識薄弱;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後,腐敗橫行,電力短缺,供應鏈很不完整。這些在短期里很難得到改善。 印度和中國一樣,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市場廣闊,因此被認為有望成為中國之後新的“世界工廠”,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事實上,印度的人多只是表面現象,因為種姓制度和女性地位的低下,大部分人根本不可能自由地外出打工,因此,也有一種說法是印度可用的勞工其實只有一億人,而且印度的文盲率在30%以上,這樣算下來,真正高素質的產業工人並不多。另外,東南亞、非洲共有的供應鏈、基礎設施、腐敗、市場不統一、缺電等問題,印度幾乎一樣不少。況且,自去年6月以來,美國和印度之間也爆發了貿易戰,雙方互加關稅,情形和中美貿易戰差不多,最近,美國又取消了給予印度的普惠制關稅待遇。這些都註定了印度成不了“世界工廠”,也無法成為中國企業產業轉移的重要目的地。 讓內需支撐中國製造 通過以上的分析就可以看到,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有能力承接起中國製造的全面轉移。而中國本土的優勢仍然很明顯:完整的產業鏈,優質的基礎設施,吃苦耐勞性價比高的勞工,政府強烈的重商主義傾向和對招商引資的熱情。這最終會讓中國製造產生分化:一部分為規避關稅和成本在海外設廠,或出口或主攻當地市場;一部分留在國內,開拓中國的內需市場;還有一部分升級到產業鏈的高端,頂着高關稅繼續從中國出口到美國和其他發達市場,但規模會減少。 這裡面至關重要的是後兩者:大量企業要轉移產能,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美國是中國製造的最大買主,為了不失去這個重要市場,企業才要千辛萬苦去海外設廠。而美國不過3億人,中國有13億人,13億人內需的迸發完全能支撐起高質量的中國製造。然而,提振內需的話說了很多年,卻一直效果不彰;企業要從出口轉做內銷,同樣困難重重。這其中的主要障礙包括:企業家安全感的缺乏、宏觀環境的不確定、房地產對消費的擠壓、抄襲模仿的盛行、居高不下的流通費用、高昂的租金等等。 而這些同樣也是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障礙。轉型升級並不是逼企業一下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必然就能成功。沒有一系列深層次改革的配合,在一部分產能轉移出去之後,中國製造的萎縮和空心化,是最讓人擔心的。
來源:China50plu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