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就發展出一套很成熟、很迷惑人的學問,就是民本思想。這是維持君王統治人民的法寶,也是封建專制主義有效對抗民主思想的法寶。
近現代乃至當代,封建專制者為了反對民主體制,而有意誤導人民,稱“民本思想”就是民主思想,而中國人民錯誤聽信了統治者的洗腦,這種狀況使得中國一直處在專制主義統治下。
民本思想,說白了就是封建君王把自己的極權統治當成是穩定壓倒一切的大事,從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種封建帝王權術。人民溫飽了,於是就不造反。
早期人類生活資源極其匱乏,人民隨時處在飢謹邊緣,封建帝王的這一用糧食換執政地位穩定的辦法無疑是讓人民吃上飯的好政策,受到人民的愛戴。《尚書·五子歌》記載:“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段文字一方面強調了民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地位的重要,體現了對民眾價值的深刻認識,一方面也設定了國家治理的終極目標——“邦寧”,對我國的封建政治產生了千古如斯的影響。
戰國思想家荀子亦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論述。孟子也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下》)。提倡“王道”政治,目的是勸告統治者重視人民,君與民同憂,同樂。
夯實“民本”這個基礎,政治統治就會穩固,社會就會安定。由於“民本”與政治休戚相關,千百年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一思想一直為政治家所篤信、所力行。
隋末唐初,連年征戰,人煙斷絕,雞犬不聞。唐太宗深知,如果不顧民眾死活,橫徵暴斂,最終必如隋煬帝那樣自食惡果。他說:“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若禾黍不登,則兆庶(百姓)非國家所有。”(《貞觀政要·務農》)他還曾經在《貞觀政要·君道》中形象地闡述過這一觀點:“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這些話都明確地表明了唐太宗民本思想的本質:如不能“存百姓”,“則兆庶非國家所有”,就不能達到維護正常的統治秩序的目的。
很顯然,民本思想,其本質只是封建帝王的權術而已,其目的在於用糧食維持統治。
維持統治在古往今來有兩種方式,一是軍事鎮壓,一是經濟誘惑。民本思想,屬於後者。當然,所有的封建帝王都不會放棄軍事鎮壓的方式來維持統治,只要哪裡有反抗,哪裡就有鎮壓。但是封建帝王也發現,中國人民的反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糧食問題。在糧食問題成為一個生或死的問題的時候,先吃上飯要比“持不同政見”來得實在些。
等到人民因為糧食問題而造反的時候,帝國再派兵鎮壓,還不如先讓人民吃上飯呢。畢竟吃上了飯還造反的人是少數的。於是,聰明的封建帝王,就開始落實這一思想,並美其名曰:“民本思想”。其實所有的帝王很清楚,這個“本”永遠都是帝國統治的穩定。
這次中共把十七大開成了“民生盛宴”,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一黨專制最後的“迴光返照”。雖然大家都知道現在所有社會問題的癥結都在一黨專制。但是中共卻固執地認為人民大概只要生活好了就可以不要民主的。其實,當代中國的問題早就不是古代的那個是否能吃上飯的問題了,而是是否能公平分配社會財富的問題了。也就是說,現在人民已經把“民主體制”當成是維持民生的最重要手段了,而不是靠“明君”的名“民本”而實“帝王”的統治權術了。
這次,中共把十七大開成“民生”會議,其實質就是幻想用封建帝王的“民本思想”來清洗人民頭腦中的民主思想。“民生”,其實是任何一個執政黨都要關注的實際問題,中共解決那些早就該解決的民生問題,絕不能成為繼續搞一黨專制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