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8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10时15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在人民大会堂三楼中央大厅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12点11分,温家宝先生在回答美国彭博新闻社记者的提问的时候,说:“最近因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造成美元贬值,几次降息,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已经达到每桶110美元,这对世界的股市也造成很大的影响,出现了震荡。我对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十分关注,而且深感忧虑。” 根据我对美国经济,特别是美国的所谓的次级贷款问题的研究,我认为,温家宝先生对美国经济“深感忧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温家宝先生要“深感忧虑”的是中国经济。 2005年6月美国银行投入30亿美元成为中国建设银行的战略投资者,现在这些股权按市场价格计算已经上升到190亿美元,从账面价值来看,增加了160亿美元;另外按照当初的协议,美国银行还可以选择将在建行持有的8.5%的股权上升为19.9%,这个选择若兑现可折合约160亿美元。两者相加,美国银行在建设银行的潜在获利共约为320亿美元。 这些数据与2005年的30亿美元相比,已足足超过10倍。这也足以弥补美国银行在次级贷中的损失。 次贷危机(次级按揭贷款)给美国金融行业带来的损失为400亿美元以上。美国银行在次贷市场的损失将近40亿美元。虽然次贷风波对美国银行业影响很大,但美国银行在中国的投资获利却足以弥补这一损失。 美国银行首席财务官普莱斯称,美国银行从建设银行的投资中潜在获利约320亿美元,足以抵消其因美国次贷造成的近40亿美元损失。 次级贷款是指那些放贷给信用品质较差和收入较低的借款人的贷款。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次级”(Subprime)及“优惠级”(Prime)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根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从而形成了两个层次的市场。信用低的人申请不到优惠贷款,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两个层次的市场服务对象均为贷款购房者,但次级市场的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高2%~3%。 由于信用不良或不足,次级贷款的借款人往往没有资格获得要求借款人有优良信用记录的优惠贷款。放贷机构之所以愿意为这些人发放贷款,是因为次贷利率通常远高于优惠贷款利率,回报较高。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只是利息会不断提高。 次级抵押贷款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由于它给那些受到歧视或者不符合抵押贷款市场标准的借款者提供按揭服务,所以在少数族裔高度集中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很受欢迎。 次级贷款对放贷机构来说是一项高回报业务,但由于次级贷款对借款人的信用要求较优惠级贷款低,借款者信用记录较差,因此次级贷款机构面临的风险也天然地更大。 的确,美国最近两年是出现了次贷问题,但是,美国的次贷是国内问题,其实中国的次贷问题却更严重,而美国可以“堤内损失堤外补”,而中国找谁补呢?只有中国人民来痛苦地承担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后是怎么从中国获得补偿的。 2005年建行5月27日发布公告,美洲银行将行使认购期权,在6月5日前向中央汇金公司购入60亿股H股,交易价格是2.42港币,而建行H股当日收盘价为6.65港币,折价率高达63.60%。 按照建行与战略投资者之间的协议,第一个入股的美国银行除了直接以1.15元购股以外,还被授予一大笔认股期权。根据协议,美国银行可以通过期权购入的股本数目总数应该为52.70714亿股。根据期权的价值规律,这份长达5年的期权协议有可能为美国银行提供难以预测的获利机会。 2005年6月17日,建设银行与美洲银行订立投资协议及战略性协助协议,获9%股权;同年8月29日,作为建行大股东的汇金公司又与美洲银行订立股份及期权收购协议,再获最高19.9%股权。美银持有建行191.33亿股的成本不超过240亿港元,以目前6.7港元的价值计算,这部分股权市值为1282亿元,在股权投资上美银目前账面赢利为1042亿元。如果美银增持至19.9%,理论上可以增持的股份达到273.71亿股,若以2.52港元的行权价计算,按照公告当日收盘价计算,这部分的账面赢利可以达到1100亿元以上。美洲银行还可以通过抛售过解禁期的旧股低价吸股,进行无风险套利。 汇丰银行2001年以每股2.49元人民币入股上海银行,获得每年每股0.5元左右的回报,五年就能收回初始投资,并拥有了上海银行8%的股份。后,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价格为每股1.86元,美洲银行入股建行的价格是每股1.17元,苏格兰银行入股中国银行价格为每股1.22元,工商银行的定价只有1.15元。外资银行购买的中国国有银行的每股价格越来越低。 中国的各大国有银行的每股价格之所以这么低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各大银行在接受外资机构购买国有银行的股权之前,已经经过几次不良资产剥离和注资,中国的国有银行甩掉了包袱,轻装上阵,这是外资机构热衷参股国有银行的一个重要背景。 国内银行剥离数万亿不良资产,背后是全社会付出了代价。核销坏账之后的国有银行得以轻装上阵,未来的利润有了保证。外资其实完全是坐享其成。 例如,某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外方股东根据协议对管理公司股份要增持到49%。不到5千万元的一次性投资,未来每年可以持续地从中国拿走6亿元的财富,相当于20.44万中国农民为外来资本所在国每年生产的3.07亿吨粮食。如果中国设立20家类似的基金管理公司,未来每年汇出境外的财富将达到120亿元人民币!” 再如,汇丰银行以每股1.86元入股交通银行在港上市不到半年,交通银行怎么一下子从亏损19亿元多的丑小鸭变成了盈利46亿元的金凤凰了呢?事实上,交通银行在汇丰入股之前,已将不良资产剥离出去并进行了财务重组,以使上市后有个好的财务表现。当然,这些好的财务表现的一部分,很轻松地奉献给了海外银行。 这说明发行当初定价过低,按市净率定价时根本没有考虑交通银行覆盖全国中心城市与国外主要金融中心的合理布局以及品牌、客户等无形资产,导致本该由国内投资者享有的无形财富白白地被外资瓜分了。 较低的入股价格使得境外战略投资者们在中国金融股身上享受着暴利。据一项市场统计,仅2006年,境外投资者在工、建、中、交等国有银行身上就狂赚了7500亿,加上从其他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享受到的利润,保守估计,外资一年从中国的银行身上赚取的利润超过1万亿。不过,这样的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 那么,海外银行真的向中国的国有银行和其他金融企业投资了吗? 从主权国家的角度分析,外国是以虚拟的货币符号换取中国金融企业现实的股权甚至控制权,并分走巨额财富。其实从来就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投资,真实的游戏过程是:外资投入于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是美元或其它外币,而这些仅仅是代表财富的符号,外资并没有动用实际的物质资源。商业银行的外币资本金并不能用来放贷款,只能用于境外国债投资等,主要是购买美国国债,获得很低的利息回报。例如,摩根斯坦利和高盛分别以3500万美元投资中国平安保险11年共获得了9.7亿美元的回报,但中国取得的3500万美元资本金买成美国国债,11年只能取得大约1500万美元的收益。 业内人士称,美元完成一次中国之旅之后回到了美国,同时带走了中国金融业的股权。 世界银行的一期《中国经济季报》认为:新股发行定价严重偏低意味着国家损失。该报告毫不客气地说,原始股投资者是受益者,但大多数原始股都被机构投资者和其他大投资者持有,此外,上市公司管理层也从中获益。 撇开金融股上市定价高低不说,在“配售到原始股的”机构投资者之前进入这些银行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世行报告指出,中国银行(4.76,0.03,0.63%)股被贱卖。 国内金融业在像甩卖温州鞋子一样竞相甩卖金融股权,这将会带给中国金融业灾难性的后果。 日前,余云辉等学者在《谁将掌控中国的金融》一文中发出警告,将外资可以在中国本土“攻城略地“的基本路线图为八步: 第一步,小比例参股,进入董事会,了解被投资企业情况,同时了解和掌握所在行业趋势和市场状况; 第二步,通过增资或收购等途径把持股比例提高到离控股国内金融企业仅有一步之遥的某个临界点(或直接控股); 第三步,通过外资所在国的政府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借助中国经济的上升周期,迫使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使外资机构所持有的人民币资产(金融企业股权)升值; 第四步,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出口逐步下降,而国内需求因财富外流却难以提高,最后导致宏观经济环境逐步恶化; 第五步,在中国宏观经济环境逐步走向恶化的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已经处于高位。此时,外资机构通过政府组织和其他手段要求中国开放资本账户,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 第六步,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伴随中国经济增长周期一路持有的股权不仅分红丰厚,而且得到股份增值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双重收益,外资再通过金融企业上市减持股份,并把投资和利润兑换成为外汇撤离中国。 第七步,当这种撤离行动变成一种一致行动时,人民币不得不大幅度贬值,国内金融危机爆发。 第八步,利用金融危机和人民币贬值之际,境外机构再将外汇回流兑换成人民币,并进一步增持或收购中国金融机构股份,达到控股目的,完成对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控制。 事实上,就目前来看,人民币大幅升值、通胀压力下,外资进入金融业带来危机的某些征兆已经显露。这实际上是一场“金融地震”。我的地震预报是3年内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