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草:很好的文,透着作者对上海/上海味道的深厚感情。
对我们这些出生在上海、成长于上海的人来说,上海的味道,也真就是“小时候的味道,那个味道也许是一碗小馄饨,也许是一碗面筋双档;有时候,也许,是一幢老房子,一扇门,一扇窗......”
文后的一些读者评论也蛮有意思的: “深赞版主好文。个人觉得各种各式的味道,是一种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在那种骨子里的自己才能体会的感觉。这种感觉只有在自己最熟悉的生活范围里才能萌发,感触,体会。”
“老房确实破烂不堪,经历了72家房客那样的破坏,修旧如旧的修复成本太高。私人买家的修复能力和审美也良莠不齐,就有设计师弄出全部超大现代大玻璃窗的样子。” “像西方国家那样留出一片保留的老城区,适当修缮挺好。要把所有旧屋都保留显然不现实。”
“拆了,是挺可惜的。可是设施跟不上,住在那里的人也是蛮难的。一直处在矛盾中。”
“看到被拆一半的老房子,还有人晾着衣服,屋里的主人,何其舍不得离开,感谢你留存的这些影像,过去的终究会过去,回忆是丰满的,也是好的。”
相关文《其实,上海人是作风剽悍的一个族群》
转自“上海新里洋房”
部分网友可能看不到转贴文中的图片,请点击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6TrhCZvaXLopWw2Nt7Dmww
上海的味道
Original 2017-04-05 周璇 上海新里洋房 昨天朋友圈又被刷屏了,都在转发建设雄安新区前,请向梁思成先生说声道歉。
老实说,我以前并不了解梁思成先生,初中的时候很喜欢徐志摩的诗,也许那个时代的人都喜欢朗诵几句再别康桥,说来惭愧,由徐志摩进而知道林徽因,由林徽因才知道梁思成先生。
昨天看了田家青先生写的《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才翻了几页序言,就已经激动的说不出话来,田家青先生的序言题为八个字:世好妍华,我耽朴拙。其实这句话我觉得用来形容梁思成先生也是很贴切的,每一个喜欢古建筑的人不管过了多少年,应该都不会忘了梁先生和他为中国文物古建筑做的贡献。
北京城有北京城的味道,上海有上海的味道,长这么大,还没有去过帝都,所以对北京城的感情远不如上海来的深刻。
虽然也去过很多地方,但是就像很多上海的朋友说的一样,现在不管去什么地方,突然觉得还是上海好,上海有我们熟悉的味道。
上海的味道是什么呢?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每一个人感知的味道都不尽相同。对我来说,上海是小时候的味道,是人情的味道,是新里洋房的味道,是历史的味道......
小时候住过天平路的新里,后来和下放的父母去了安徽,大学时才回来,但是永远忘不了的是上海留存在脑海里的小时候的味道。
毕业实习时就做老房子,对我而言,老房子是工作,也是生活;是劳绩,也是诗意。
去年包租了很多老房子,遇到了很多很好的房东。每次拿房的时候,我都表明自己是二房东,老实说,二房东的利益和房东的利益是冲突的,但我试图在利益之间取得一个相对的平衡,很开心的是,我的房东们都很好,没有怪罪我拿她们的房子赚钱,还希望我做的好,没有什么比和你有利益冲突的人,对你的真心祝福,更让你感受浓浓的人情味,感恩这世间的美好了,在此感谢所有把房子交给我的房东,特别感谢龚阿姨、顾叔叔和林姐;谢谢!
我说我喜欢新里洋房,喜欢老建筑的味道;有人信,有人不信;但这些并不重要,我说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对我来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我不怪那些不信的人,因为我一直在拿老房子赚钱,对我来说,钱不是万能的,但基本的物质丰足之后,才能保证真正有闲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真心亦或假意,全部交给时间吧。
年后,很多时间里,我忙着带客户看房;空下来的时候,喜欢的更加纯粹,想去哪去哪,想去拍就立马去,这种自由让我很满意现在的状态。
昨天一早出门,十号线下,准备先兜下济南路,听到有几幢很精美的石库门要被拆了。可是一出地铁,就被黄陂南路的一幢房子吸引住了。
跟着黄陂南路两边的建筑细节一路往前走
上海的味道里有一味叫做精致,精致存在于建筑的细节和生活的细节之中。
且不说室内的彩窗、楼梯、把手、地砖、马赛克、雕花等等;随便拍一些门头,山花;上海的味道就已经扑面而来。
一直说,老房子身在徐汇,相对幸运;而其他地方因为城市化的进程,老房子一天天在消逝中......
很多人说,老城厢的老房子很多已经拆完了,上海的味道没有了,仅剩下的是一股铜臭味。现在的我看着这些不断被拆毁的老房子,心里和说这些话的朋友一样,有心痛、有难过、有各种复杂的情绪;复杂是因为,我都没有资格说一些话,因为以前,豪宅的一期、二期、三期,我都站在样板房里,给客户描绘着这块地动迁了造四期,那里造五期,那里造学校等等,现在想来很讽刺。
看房的过程中,经常被工人拒绝,我很理解,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份工作,没有一个人愿意蜗居在繁华上海的废墟中生活,而现实中,他们生活在工地待拆的老房子里,总有师傅不可理解的问我,一座垃圾山,有什么好拍的。
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满足不了物质需求的背景下,还能保持精神世界的富足。现实更多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金字塔一样,很悲哀的是,前人一手创造了财富,建筑是前人富足之后的产物;有时又被后人彻底摧毁,不留片瓦;再后来,精神界面和物质界面富足的人们又试图保留或找回曾经的一切。
我愿意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希冀的明天都是美好的,然而更多时候,人们身不由己。有时候,我觉得,房价,老房子,和时间一样,都是一块试金石,反映人性的丑恶,也在折射人性的光辉。
以前刚毕业实习时,我经常陪一些七八十岁归国的房东找寻小时候的味道,那个味道也许是一碗小馄饨,也许是一碗面筋双档;有时候,也许,是一幢老房子,一扇门,一扇窗......
万幸一些建筑经过很多的人努力,目前还得以保存;曾经的主人希冀顺事家昌,他不会想见多年后,一群不是家族里的人,会因为对建筑的热爱,对上海文脉的保存,对上海味道的保留,而积极奔走着!
老房子的日渐消逝,上海味道的流失的确很可惜,但是我们又做了什么呢?与其感叹,不如顺势而为,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我很喜欢收集老上海的影像资料,现在我也喜欢用自己手中的相机记录一些影像。
只要你愿意,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留住自己心中上海的味道......
“人充满劳绩,但还是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