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老高的博客  
你未必能看到很喜欢的观点,但一定会进入挑战性的视野。  
https://blog.creaders.net/u/3843/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高伐林
注册日期: 2010-05-22
访问总量: 15,741,129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文章欢迎转载,请注作者出处
最新发布
· 宇宙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是……
· 你以为互联网保存记忆?错!中文
· 中国真正退到文革是不可能的,但
· 魔鬼藏在细节里:专制者为何总在
· 绝望的外国人有时更清楚地看到美
· 一文读懂以色列与哈马斯生死拼杀
· 知识分子在新的时代要逐渐习惯靠
友好链接
· 暗夜寻灯:暗夜寻灯的博客
· 旅泉:旅泉的博客
· 怀斯:怀斯的博客
· 海天简牍:海天别院
· 云乡客:云乡客的博客
· 老木屋:老木屋的博客
· 吴言:吴言的博客
· 寡言:寡言的博客
· lone-shepherd:牧人的博客
· 艺萌:艺萌的博客
· 德孤:德孤的小岛
· 虎猫:张石的博客
· 郭家院子:郭家院子
· 山哥:山哥的文化广场
· 史语:史语的博客
· 王清和:《金瓶梅》揭密市井私生
· 晚秋心情:不繫之舟
· 阿妞不牛:阿妞不牛的博客
· 解滨:解滨
· 汪翔:汪 翔
· 星辰的翅膀:星辰的翅膀
· 欧阳峰:欧阳峰的blog
· 岑岚:岑岚的博客
· 枫苑梦客:梦中不知身是客
· 怡然:怡然博客
分类目录
【诗】
· 一部童话引发图书界难得一见的翻
· 读书要读有趣的书:走这一条捷径
· 《长安三万里》藏着大国由盛转衰
·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不受瘟疫侵袭
· 推荐三部中国作家描写瘟疫的优秀
· 横跨美国之旅(后记):来,享受
· 母亲节回忆与母亲有关的若干小事
· 中国百姓的诗歌江山被他们这样一
· 余英时先生在“祖国”“故乡”安
· 请告诉我哪句可原谅,哪句必须批
【识】
· 中国真正退到文革是不可能的,但
· 绝望的外国人有时更清楚地看到美
· 知识分子在新的时代要逐渐习惯靠
· 要是一条狗救了毛主席怎么办?
· 善良的人必须行动起来,勿以恶小
· 书里的乌托邦是曙光,现实的乌托
· 过去数十万年从动物升为主宰;今
· 孩子一出生,就能算出有多大几率
· 美国驴象两党究竟各自代表哪些选
· 以江泽民冠名的“三个代表”理论
【史】
· 魔鬼藏在细节里:专制者为何总在
· 一文读懂以色列与哈马斯生死拼杀
· 清明时节雨纷纷,推荐一篇缅怀故
· 《青年论坛》鸣谢团中央始末——
· 一个民族需要有英雄——英雄没有
· 人类文明的竞争过程中,病菌插进
· 鲁迅说“民国以来最黑暗一天”留
·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背面
· 夺得了令举世振奋的“大捷”?来
· 文革最大受害者的另一个身份:文
【事】
· 你以为互联网保存记忆?错!中文
· 《青年论坛》的触角伸到了天子脚
· “尽到一个历史当事人应尽的责任
· 犹太人和黑人:索维尔笔下的美国
· 一个青年干部的婚姻危机怎样惹翻
· 我的儿子,你的秘书:《进出中组
· 文革多少杀人犯,他是忏悔第一人
·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 袁世凯大哉问:中国实现共和需要
· 中共的公信力是怎样磨损到最终折
【视】
· 好莱坞科幻题材电影大盘点
· 横跨美国之旅(第17天续):如何
· 横跨美国之旅(第17天):在“91
· 横跨美国之旅(第16天):见识了
· 横跨美国之旅(第15天续):地平
· 横跨美国之旅(第15天):第一位
· 横跨美国之旅(第14天续):一所
· 横跨美国之旅(第14天):不期而
· 横跨美国之旅(第13天):在造物
· 横跨美国之旅(第12天):把开胃
【拾】
· 宇宙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是……
· 是中国权威部门出台一版《仇恨指
· 为何这么多人认为中美难免一战?
· 科技不断进步,过去的社会形态绝
· 几乎没什么比实现中国民主宪政更
· 国家能力过于强大,就只能靠“死
· 你如果不想当井底之蛙,就不能不
· 大数据的神器也救不了计划经济的
· 一种解释:为何中国坚持另搞一套
· 俄乌只能在战场决出胜负?各方基
存档目录
05/01/2024 - 05/31/2024
04/01/2024 - 04/30/2024
03/01/2024 - 03/31/2024
02/01/2024 - 02/29/2024
01/01/2024 - 01/31/2024
12/01/2023 - 12/31/2023
11/01/2023 - 11/30/2023
10/01/2023 - 10/31/2023
09/01/2023 - 09/30/2023
08/01/2023 - 08/31/2023
07/01/2023 - 07/31/2023
06/01/2023 - 06/30/2023
05/01/2023 - 05/31/2023
04/01/2023 - 04/30/2023
03/01/2023 - 03/31/2023
02/01/2023 - 02/28/2023
01/01/2023 - 01/31/2023
12/01/2022 - 12/31/2022
10/01/2022 - 10/31/2022
09/01/2022 - 09/30/2022
08/01/2022 - 08/31/2022
07/01/2022 - 07/31/2022
06/01/2022 - 06/30/2022
05/01/2022 - 05/31/2022
04/01/2022 - 04/30/2022
03/01/2022 - 03/31/2022
02/01/2022 - 02/28/2022
01/01/2022 - 01/31/2022
12/01/2021 - 12/31/2021
11/01/2021 - 11/30/2021
10/01/2021 - 10/31/2021
09/01/2021 - 09/30/2021
08/01/2021 - 08/31/2021
07/01/2021 - 07/31/2021
06/01/2021 - 06/30/2021
05/01/2021 - 05/31/2021
04/01/2021 - 04/30/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2/01/2021 - 02/28/2021
01/01/2021 - 01/31/2021
12/01/2020 - 12/31/2020
11/01/2020 - 11/30/2020
10/01/2020 - 10/31/2020
09/01/2020 - 09/30/2020
08/01/2020 - 08/31/2020
07/01/2020 - 07/31/2020
06/01/2020 - 06/30/2020
05/01/2020 - 05/31/2020
04/01/2020 - 04/30/2020
03/01/2020 - 03/31/2020
02/01/2020 - 02/29/2020
01/01/2020 - 01/31/2020
12/01/2019 - 12/31/2019
11/01/2019 - 11/30/2019
10/01/2019 - 10/31/2019
09/01/2019 - 09/30/2019
08/01/2019 - 08/31/2019
07/01/2019 - 07/31/2019
06/01/2019 - 06/30/2019
05/01/2019 - 05/31/2019
04/01/2019 - 04/30/2019
03/01/2019 - 03/31/2019
02/01/2019 - 02/28/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2/01/2018 - 12/31/2018
11/01/2018 - 11/30/2018
10/01/2018 - 10/31/2018
09/01/2018 - 09/30/2018
08/01/2018 - 08/31/2018
07/01/2018 - 07/31/2018
06/01/2018 - 06/30/2018
05/01/2018 - 05/31/2018
04/01/2018 - 04/30/2018
03/01/2018 - 03/31/2018
02/01/2018 - 02/28/2018
01/01/2018 - 01/31/2018
12/01/2017 - 12/31/2017
11/01/2017 - 11/30/2017
10/01/2017 - 10/31/2017
09/01/2017 - 09/30/2017
08/01/2017 - 08/31/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6/01/2017 - 06/30/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4/01/2017 - 04/30/2017
03/01/2017 - 03/31/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2/01/2016 - 12/31/2016
11/01/2016 - 11/30/2016
10/01/2016 - 10/31/2016
09/01/2016 - 09/30/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7/01/2016 - 07/31/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5/01/2016 - 05/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3/01/2016 - 03/31/2016
02/01/2016 - 02/29/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2/01/2015 - 12/31/2015
11/01/2015 - 11/30/2015
10/01/2015 - 10/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8/01/2015 - 08/31/2015
07/01/2015 - 07/31/2015
06/01/2015 - 06/30/2015
05/01/2015 - 05/31/2015
04/01/2015 - 04/30/2015
03/01/2015 - 03/31/2015
02/01/2015 - 02/28/2015
01/01/2015 - 01/31/2015
12/01/2014 - 12/31/2014
11/01/2014 - 11/30/2014
10/01/2014 - 10/31/2014
09/01/2014 - 09/30/2014
08/01/2014 - 08/31/2014
07/01/2014 - 07/31/2014
06/01/2014 - 06/30/2014
05/01/2014 - 05/31/2014
04/01/2014 - 04/30/2014
03/01/2014 - 03/31/2014
02/01/2014 - 02/28/2014
01/01/2014 - 01/31/2014
12/01/2013 - 12/31/2013
11/01/2013 - 11/30/2013
10/01/2013 - 10/31/2013
09/01/2013 - 09/30/2013
08/01/2013 - 08/31/2013
07/01/2013 - 07/31/2013
06/01/2013 - 06/30/2013
05/01/2013 - 05/31/2013
04/01/2013 - 04/30/2013
03/01/2013 - 03/31/2013
02/01/2013 - 02/28/2013
01/01/2013 - 01/31/2013
12/01/2012 - 12/31/2012
11/01/2012 - 11/30/2012
10/01/2012 - 10/31/2012
09/01/2012 - 09/30/2012
08/01/2012 - 08/31/2012
07/01/2012 - 07/31/2012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03/01/2012 - 03/31/2012
02/01/2012 - 02/29/2012
01/01/2012 - 01/31/2012
12/01/2011 - 12/31/2011
11/01/2011 - 11/30/2011
10/01/2011 - 10/31/2011
09/01/2011 - 09/30/2011
08/01/2011 - 08/31/2011
07/01/2011 - 07/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5/01/2011 - 05/31/2011
04/01/2011 - 04/30/2011
03/01/2011 - 03/31/2011
02/01/2011 - 02/28/2011
01/01/2011 - 01/31/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1/01/2010 - 11/30/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9/01/2010 - 09/30/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05/01/2010 - 05/31/2010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美国大学开了一门课,课名中竟然用粗话
   

  “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驳斥谣言所需要的能量比散布谣言需要的能量高了几个数量级。不过,如果美国大学开设的这门课可以使更多人学会分辨和驳斥胡说八道,那么情况或许会发生改变:公然罔顾事实和逻辑的货色将越来越难以传播


  老高按:今天推荐下面这篇报道,我充分估计到:立即会听到幸灾乐祸的笑声:呵呵,老高,你又被打脸了吧!
  这篇报道,是方可成在微信公众号“新闻实验室”发表的,题目是:《美国大学开了一门课,名字叫“抵制狗屁”》;
  (文中提到的这门课的正式名称,是Calling Bullshit In the Age of Big Data。其中bullshit,直译应该是“牛屎”吧?是中译者将之译成“狗屁”的。英文中“bullshit”的份量,是不是比中文中“狗屁”的份量要轻?请精通双语的朋友指教!)
  而我在前几天就还在跟帖中说:“希望各位文明争论,摆事实讲道理。个别朋友口出不逊,这暴露出自己文明素养的欠缺,此风不可长。”
  为了护住我的已经多次挨打而肿得老高的脸,我要辩解:
  位于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这门课所说的“狗屁”,指的是“公然罔顾事实和逻辑的语言、统计数据、图表”,并不是指的论辩对手啊!而我所说的“个别朋友口出不逊”,是对与自己观点不同的论敌使用很不礼貌、很不尊重、甚至是进行人身侮辱和攻击的语言。这两者,一是对事(包括对言),一是对人。前者,我赞成;后者,我不赞成。应该并不矛盾吧?我并不应该被打脸吧?
  我当然清楚,脏话有其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功效——最大的功效,就是因其骂得痛快,释放了骂人者自己内心的强大压力,其杀伤力让对方和旁人印象深刻。在网络时代,这种现象就叫做“抢眼球”吧。华盛顿大学开设“分辨并驳斥狗屁”课程的老师就说:“我们看重的就是这个词的粗俗。毕竟,粗俗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我希望对你的说法表达保留意见’远没有‘你这就是放狗屁’有影响力。”这一好处的诱惑,让许多人包括一些优秀作家、记者也很难抗拒,心痒难熬,要打一打擦边球。英文世界就不去说了,就说中文世界吧。民国有一个著名标题:《何省长(何应钦时任湖南代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这还是用了双关修辞手法,比较婉转含蓄;到了共产党治下,毛泽东带头,社会普遍以大老粗为荣,大老粗的标志是什么?就是满口脏话嘛!毛泽东以“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入诗,做了最好的示范。著名作家刘恒的一部长篇小说《狗日的粮食》,惊世骇俗,但给人印象也确实深刻。
  扯远一点:露丝·韦津利专门写了一本研究脏话文化的书,文汇出版社2008年出版了中文版,书名译为《脏话文化史》,此书这些章节的标题就相当……相当……怎么说呢,让我瞠目结舌:“出口成脏”“脏亦有道”“咄咄屄人”“屎有所闻”“狗娘养的”“天生我材必有脏”“跨文化的脏”!
  虽然上面我辩解了,即便有脏话,也应该对事(对言)不对人,但我也知道,很多时候,对事与对人很难划分,例如我上面引用的这句话“你这就是放狗屁”,这是对事,但也对人——“你放狗屁”不就隐含着“你是放屁的狗”吗?此言一出,可能一下子就能把讨论变成了彼此谩骂。所以,对于他们将“bullshit”放到课程名称上,我是不以为然的——我感到,两位教授也有“抢眼球”的动机!
  以上对“脏话”讨论了半天,都是闲话。闲言少叙,书归正传。对这门课程本身,我是举双手赞成的!在信息狂轰滥炸、言论自由这一崇高价值日益被不负责任的言论挟持而走偏的情况下,极有必要进行一些分辨真假信息的基本训练。从报名上此课学生之踊跃,足可见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之迫切。希望华盛顿大学大学的这门课,从一个学分升级到三至四个学分,希望这一课程从一所学校拓展到更多学校,希望从美国延伸到中国,希望从大学下延到中学——辨别真假,应该成为所有人的基本功!


  美国大学开了一门课,名字叫“抵制狗屁”

  方可成,新闻实验室

  以下内容是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内容试读,选自2017年2月23日出品的会员通讯第53期。

  开一门媒体素养/信息素养方面的课程,是我的心愿之一。这件事情已经有一些人在做了,而且有的人还做得非常酷,比如我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这门“Calling Bullshit In the Age of Big Data”——课名直译过来大概是“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分辨并驳斥狗屁”。
  这门课由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开设,目前是一个学分,明年计划拓展到3-4个学分。授课老师是生物系的Carl Bergstrom和信息学院的Jevin West。
  信息学院的老师讲这门课是很自然的,之所以还有一位生物系的老师参与,是因为这门课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关注的是科学中的狗屁,诸如用数据说谎、科学研究中的偏见和谬误等。

  什么是“狗屁”

  两位老师是这样定义“狗屁”的:

  Bullshit involves language, statistical figures, data graphics, and other forms of presentation intended to persuade by impressing and overwhelming a reader or listener, with a blatant disregard for truth and logical coherence.
  (狗屁指的是公然罔顾事实和逻辑的语言、统计数据、图表,以及其他呈现方式,它们的目的是让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并且让人难以抗拒。)

  Calling bullshit is a speech act in which one publicly repudiates something objectionable. The scope of targets is broader than bullshit alone. You can call bullshit on bullshit, but you can also call bullshit on lies, treachery, trickery, or injustice.
  (驳斥狗屁指的是公开批驳有问题的东西。驳斥的对象其实比狗屁更广,还可以包括谎言、背叛、诡计和不公。)


  在大学课程的名字里面使用“狗屁”这种粗俗的语言,自然是颇为惊世骇俗的。在课程网站的问答部分,两位老师也作出了解释。他们说,实在找不到更好的替代词,如果觉得“bullshit”这个词太粗俗的话,就用“bull”吧。不过他们也表示:
  But let’s be honest: we like the fact that the term is profane. After all, profane language can have a certain rhetorical force. “I wish to express my reservations about your claim” doesn’t have the same impact as “I call bullshit!”
  (实话说,我们看重的就是这个词的粗俗。毕竟,粗俗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我希望对你的说法表达保留意见”远没有“你这就是放狗屁”有影响力。)

  这门课的培养目标包括:
  对你的信息食谱中出现的狗屁保持警惕;
  无论何时何地遇到狗屁,能够识别出来;
  能够准确说明为什么一则狗屁是狗屁;
  能够在统计学或科学专业的人面前给出对狗屁的技术分析;
  能够在迷信的阿姨和不自觉间表露出种族主义的叔叔面前分析狗屁,让他们能听懂,并且有说服力。
  两位老师表示:这门课上学到的东西,肯定是你整个大学期间学到的最有用、应用范围最广的能力。

  怎样教大家分辨和驳斥狗屁?

  当然,在这个粗俗的课名之下,是非常严肃的课程设置。
  两位老师在课程网站的教学大纲页面(http://callingbullshit.org/syllabus.html)公布了全部的课程内容和阅读材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阅读。以下我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在引言部分,课程使用的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Harry Frankfurt的文章《On Bullshit》。其实他出版了一本书就叫《On Bullshit》。南方朔将其翻译成了中文,在台湾出版的时候用的书名是《放屁!名利雙收的捷徑》,在大陆出版的时候则用了非常保守的译名《论扯淡》。
  第2周引入了一些常见的分辨狗屁的方法。第3周介绍的是孕育狗屁的生态系统,比如社交媒体如何促进了狗屁的传播,再比如TED演讲有时候兜售的是高端狗屁。
  接下来的几周,课程从统计学和逻辑的角度切入,具体分析了一些狗屁的类型,包括混淆相关性和因果关系、中位数和平均数、“检察官谬误”等。课程还单独辟出一周介绍了数据可视化中常见的误导。
  第7周的大数据部分,关注的是在大数据和算法的光鲜外表之下,“垃圾进、垃圾出”的现象,以及对机器学习的滥用、具备误导性的参数等。顺便说一句,这一周的扩展阅读材料正是会员通讯046介绍的《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
  其后几周深入科学研究领域,介绍了“发表偏倚(Publication bias)”、“掠夺性发表(Predatory publishing)”等概念,以及学科之内、学科之间互相批评的伦理。
  第11周是关于假新闻的。内容包括假新闻的经济驱动、回音室效应、如何进行事实核查等等,都是新闻实验室经常谈到的内容。如果这门课开设在新闻学院,那么这方面的内容足够扩展成整整一门课了。不过因为这门课的重点放在了科学上,所以新闻方面的内容被压缩到了一节课。
  最后一周讲的是如何驳斥狗屁。针对不同的受众,需要用到不同的策略。这方面的内容基本上就是传播学中的说服效果研究,如果开设在传播学院同样可以拓展成整整一门课。

  课程材料开放使用

  这门课在2017年春季学期是第一次开设,它很快引起了网民及媒体的注意。很多人问:你们开这门课,是不是受到川普上台及“后真相时代”的刺激,想做点什么?
  两位老师的回答是:并非如此。他们从2015年就开始准备这门课程了。“虽然这门课程今天看起来非常及时,但是我们不会评论当下的美国和世界政治。我们认为,如果人们可以识别出各个政治派别生产的狗屁,那么每个人都能过得更好。你可能不同意我们关于政府大小,以及美国干预国际事务的看法,没关系。我们只是希望,不管你的政治观点如何,你都可以抵制狗屁。我们相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知道如何更好地判断信息,我们就可以作出更好的集体决策。”
  在华盛顿大学,这门课极受欢迎。选课开始后,160个名额很快被抢光。两位老师收到了许多来信,以及出版社的出书邀请。
  两位老师特别强调:欢迎其他学校的老师使用这些材料,开设课程。只有两个要求:一是注明出处,二是写信告诉他们自己是如何使用这些材料的。
  所谓“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在英文世界里也有类似的说法——Brandolini定律:驳斥狗屁所需要的能量比创造狗屁需要的能量高了几个数量级。不过,两位老师认为:这一定律成立的前提,是人们不善于分辨狗屁。如果这门课可以使得更多人意识到身边大量存在着狗屁,并且学会分辨和驳斥狗屁,那么这条定律或许会发生改变:狗屁将变得越来越难以传播。
  这当然是一种乐观主义的估计。也许过于乐观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不去做,世界只会变得更糟糕。


  近期图文:

  假新闻也是真历史的一部分  
  
对义和团的认识,还有非同小可的盲区  
  
昨天谈到袁隆平,今天立即被打脸  
  
都知道说真话难,但难的症结何在?  
  
权力阉割人们的历史记忆有很多种刀子  
  
从与上一代的代沟,转到与下一代的代沟  
  
一位经济专家探讨多变环境中的不变之道  
  
极权国家七种有效洗脑驭民术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