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最美的一朵五毛之花,是从孔子的尸体上绽放的。是后世五毛们不舍昼夜往孔子坟上灌水的结果。 五毛孔子的热情,持续两千多年,至今还白热灼人。至于针对孔子的五毛成果,虽童泰山而作笔,竭东海以为墨,不能书之万一。和《春秋》一样,《孔子世家》中的每一个字,都被后世五毛了几万遍。精确地讲,对孔子的五毛,从受精卵开始。第一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这一句吵了两千多年,至今还在吵。 依我说,地球人都知道野合是怎么回事。古今中外,风俗而已。汉族直至近代,仍有野合娱神,促五谷丰登的习俗。一些少数民族就更直接了。所以孔子可能是一场社区狂欢活动的产物,他妈当天和老乡长钻了树林。这件事,不能以后来的道德伦理观念来评价。在当时,就是很常见的一件事。叔梁纥不会觉得做错了什么,当时,也没人觉得他事后需要对这件事负责。 但五毛断断不能接受这个说法。从《史记》一出,一直折磨到今。孔子也就成了世界上出生方式最多的人,不下一千种。下面是我读的史记上的索引和正义,都是五毛成果。之所以录这么多,是因为这段,其五毛手法,既精彩又经典,我们能时时看到。 索隐:家语云“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於颜氏徵在,从父命为婚”。其文甚明。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故论语云“野哉由也”,又“先进於礼乐,野人也”,皆言野者是不合礼耳。 正义: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故家语云“梁纥娶鲁施氏女,生九女,乃求婚於颜氏,颜氏有三女,小女徵在”。据此,婚过六十四矣。 先看唐朝司马贞的索引,其五毛手法有三。一是引伪书否定真书。引用《孔子家语》这本伪书作证据。这是三国时魏的王肃连编带凑,并假冒孔子的孙子作序的伪书。清朝人就说自唐伊始知其伪而不能废。就算不计较伪书,他还用了第二个手法:故意混淆时间先后。这是一种春秋笔法。他明明先引用三国时成书的内容,却又指着西汉时成书的史记说:“今此云“野合”者”。显然是在暗示时间先后。第三个手法是化真相说明为字义辨析,转移战场。 唐朝张守节的正义,也很有意思。他这里为什么要讲一大通生理卫生知识呢?这种五毛手法为孟子所创,我们以后还要细讲。就是在核心内容之外加上一个保护壳。这里他让你在男孩究竟是几个月长牙,女子究竟是四十八还是四十九绝经等等之间,绕不出来。就没法和他辩论什么是野合。 这些五毛们,包括(引用)《孔子家语》,五毛出一个子虚乌有的婚姻出来。还是“从父命为婚”。司马迁不信,我也不信。孔子和叔梁纥,除了一个孔字和一枚精子,其它没有任何关系。要是有婚姻,孔子能够不知道父亲的墓在哪里?母亲死后不知道往哪里葬,只好先埋在大路边?季氏招待士,十七岁的孔子赶过去,结果被季氏家臣阳虎婉拒。不同于战国时鸡鸣狗盗之徒都可称士,春秋时士身份有严格的定义。阳虎讲得很清楚:“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阳虎其实是个很讲信用的人。如果他父母有婚姻关系,孔丘则是大夫的庶子,那他就是个标准的士,阳虎是不敢阻拦他的。 仲尼不是私生子,他只是一场风俗的产物。他母亲是个单身妈妈。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深感生存的压力。他敏锐地意识到,有个士大夫家族背景的重要性。所以,当邻里老太太告诉他叔梁纥墓地所在时,机会来了。他刨开了叔梁纥的墓,强行将母亲迁葬入。这是仲尼第一次和孔家发生交集。这时孔家已经没落了,只剩一个瘸腿的庶子,没法抗衡一个十七岁的血气少年。所以孔子的姓氏、身份都是斗争来的。当然到了他三十而立时,孔家要倒过来靠他了。但阴影一直跟了他一辈子。你可见过其他人成天把“我从大夫之后”挂在嘴边? 这只是第一句中的“野合”两个字,相关五毛就已经汗牛充栋。诸如有人根据所传生日推算出该卵子受精应该在十一月,考证山东那里这个时间太冷了,野合不便,所以不成立等等。一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我能肯定,大部分五毛,既不是知之者,也不是好之者,而是真乐之者。孔子的人格学问,道德文章,和他是怎么生的有关系吗?他从土中出来,比从天上下来,更让我景仰。孔子的妈妈一定要去做别人的小妾,才光荣吗?敬佩孔母,独立抚养教育仲尼。更折服于孔母的骨气,一辈子不和孔子提他的那个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父亲。同时,我也同意仲尼去争回他的身份,春秋不比今天,没有这个身份,他一丝上进的机会都没有。 我再一次怀念颜回了。他来自孔子母亲家族。如果是颜回,他会说:单亲妈妈有什么关系?只要把孩子养大有出息,一样是伟大母亲。单身怎么了?单身然后显伟大!如果自己没有学问,该我羞耻。但生下来不养不教,是做父亲的耻辱。没爹又怎样?没爹然后见天才。唉,难怪孔子说昔有颜回者好学,今也则亡。先师看学生的眼光真准。看看后来这些等而下之的五毛,整天乐此不疲地干这些锦上添花、花上添泥巴的事儿。 五毛孔子的战火,一直烧到二十一世纪,烧到海外,烧进文学城。这就是另一朵奇葩,关于孔子杀少正卯。这件事,《史记》记载很简略,一句话:“於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在荀子《宥坐》篇里写得相当完整。孔子掌权第七天,杀了少正卯,还陈尸三日,以儆效尤。并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必杀的五点理由。孔子到底有没有杀?这件公案一样吵了两千年未决。有意思的是,这件事年代久远,人死证湮,又没有少正卯后人告状追究,能吵起来全是凭五毛的专业热情。而且双方都是五毛,拳来脚往,仿佛在给我们演示五毛大法,煞是好看。 要说这两千五百年前的事儿,杀还是没杀有多大区别?你我不感兴趣,其实五毛们感兴趣的也不在到底杀没杀。同一个五毛,当需要反对自由化思潮时,就会出来证明一定是杀了,杀得必要杀的及时。但当他需要支持普世价值,言论自由时,又会出来证明孔子肯定没杀。这真是难得的机会让我们看到五毛运用同样的材料得出相反的结论的技巧。 说杀了的,占主场之利,因为史载是杀了。他们只要证明杀得好。不杀世界等不到2012就先亡了。还有,这个杀人之事,恰好证明了孔子是仁义的,因为《大学》有云:唯仁人,能爱人,能恶人。 证明没杀的客场五毛们,难度大一些。但他们展示了多方面的技艺,很经典。归纳如下: 1. 孔子一直讲仁义,所以不会杀人; 2. 不是有“刑不上大夫”的说法吗?所以春秋时候不会发生杀大夫事件; 3. 根本就没有过少正卯这个人; 4. 亚圣孟子都没提到过,怎么可能有; 5. 是荀子恶意编造抹黑的。他是隐藏在儒家队伍里的法家卧底。他有韩非李斯两个大法家学生,证据确凿。 6. 所有人都读错了,“诛”不是杀,而是骂的意思。(参见野合中的“野”字)。 我还见过其中有的五毛,大概是炫技派,把以上种种罗列在一篇文章中。结果变成:孔子上任七天,就大骂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叫少正卯的人一顿,因此载入史册。不过大家不可不察,以上六条是五毛用来否定历史事件存在的基本手法,可以当公式到处套用。比如说前一阵讨论“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三千万人”之类的话题,大家有没有见过什么出了这些的新手法?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