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选这个题目开口,不说说作为普通文学读者,不说说自己,怕是交代不过去。只是这任务太难了。我们这些普通人,都是为了娱乐才读文学的。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自己的文学修养。除非打算下海,没人会专门去花功夫。读者间的差异实在太大。加上如果不说不写就没有直接表现出来。不好说,真的说不好。当然,我一个理科生,用自己熟悉的集合分布等工具去描述文学现象,有外行的所有笨拙。在试图分析“雅”和“俗”这两个常见概念时,就完全失败。 这雅俗,看似与文学修养的大小和分布有点关系,可到底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是取决于读者的还是作者的修养集合呢?作家们的修养比较变态,他们的职业人格是分裂的。变态是指职业家门有能力操弄不同风格的文字,似乎个个能俗能雅,像毕加索那样能正经又能野兽。分裂是各个作家的写作目的不一。有时最求最大读者量,有时又更最求行业内认同,指望在文学史上占的篇幅越大越好。完全自说自话无目的写作的,或许有我们也无缘见着。 我说不清的,作家那边门清。想起来有些毛骨悚然。在我们消费作家文学作品的同时,作家却在悄悄地消费着我们的文学修养。作家的修养与读者的修养,除了在大小上有差别外,另一主要特点是单向透明。我们测不了专业的水有多深,可专业作家对读者的修养分布却有准确的评估和把握,并从中渔利。 近来最惨痛的一次剥削,是琼瑶干的。她敏锐地抓住了一个大群体,就是那些除了课本还没读过什么文学作品的小女生。用最低成本,也就是用那些多年来已经烂熟起腻了的语言文字情节套路,去快速炮制一系列产品主导这个市场。还搞的是加强版。就像那些专为没去过中国的老外开的中餐馆,浓油赤酱Ketchup,大勺舀味精。老黑老墨们吃得直呼过瘾,还被培养得只认这口味。却不知毁了多少人一生的味觉能力。 这不是什么雅俗问题,是市场需求。现在人都识字,市场过大。雅俗共赏已经不再是成功战略(我怀疑历史上从来就没成功过),精准市场定位才是关键。其实文字也谈不上什么绝对的雅俗。能凑齐一桌就算是一个菜系,如王朔的京片子。只要卖得足够多,“现象”足够显著,琼瑶王朔等自然能在文学史上挂一两行字。潮流不断在变。话本小说在中国一直是最低俗的文学分类,谁料到了十八世纪,全世界的文学重头都转移到小说上。元曲当初也被鄙视,只可怜其中有些小令别有风味。《牡丹亭》、《西厢记》文字都是东拼西抄的,但人家凑齐了一桌,故能流传。《红楼梦》单论文字诗词也不特别出彩,经不住十年一剑精雕细琢,摆出个满汉全席。 当一种文字风格被模仿使用得太多,大家都读腻了,一时就没人再如此写作。几十年一过,或新一代人出来,自然又会有一批天真无邪的读者入场。风水轮流转,诺贝尔文学奖在多年发给现代后现代文学时,谁曾想到突然又给了个乡村歌手?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比较完整地追踪总体脉络,业余读者基本跟风转。只读故事其实没长进,留意这些故事是如何被演绎讲述的,若能再进一步体会这些手法的演变过程,才增加文学修养。 有些读者觉得已经读得很多,自己能比一大半的专业作家写得更好了。却没留神自己的修养“偏门”。因为读者都有偏好,主要选自己喜欢的读。真动手写就容易出状况。文革中有两年大字报铺天盖地,也算是一种文学形式。大字报是用普通字词,主要抄来抄去。也不乏许多标新立异文采飞扬的,涵盖面还很广。不是过来人,谁会去读大字报呢?可如果你一不小心在一个段落里出现了多个大字报中曾高频率使用的词,哪怕你写的再不相干再纯情靡靡之音,也有读者会指责你在用“文革语言”。冤枉不冤枉,谁让专业作家就不会犯同样的错呢? 下面说自己。不是吹嘘自己修养高,真高人在潜水呢。敢在网上乱写的,都是修养盖不住不腆之勇的。可我讲故事的能力一点都没有,不吹吹修养你让我谈什么呢?年青的时候是读过不少文学作品,却也说不上是好事坏事。回想一下已经二十多年没再认真读过什么文学了。不具备钱钟书先生那样的博闻强记能力,茫茫人海一眼望去个个脸熟,都叫不上名字记不得哪见过。只是再难找到新鲜感。按轮回说,再过一二十年,我熟悉的那些风格又该流行了,文学世界对我恐怕就更无趣了。 唯一的好处,可能是及时止损。看个几行你就能知道值不值得在这本书上继续浪费时间。就那些模模糊糊的印象,也足够辨别出模仿和抄袭。文字的时代感也建立了,识别韩寒那样的骗局有余。韩爹一着急说韩寒读了《管锥编》,俺就笑了。这玩意儿我读过,感觉就像读电话号码簿。一条一条在说啥都知道,只是真认识的没几个。读完了,发现在一个大都市里我居然认识几十个人,都没法评价自己究竟算混得好呢还是很潦倒。。。 总的来说不是件好事,这让业余生活少了太多的趣味。歌词因为比较短,一看就能反应过来是从哪儿改头换面搬过来的,又为了凑长短韵脚整得惨不忍睹。搞得崔健汪峰等的许多歌,因为歌词我都没法哼哼。毕竟很多旋律还是很好听的么。当然我小时候学的那些歌,歌词也不定高明到哪里。只因为那时我又没读过多少书,唱上了也就习惯了。可见有了点修养就矫情,难免。 有了半吊子修养,还让人胆小。俺从来不敢碰纯文学的东西。写些乱七八糟的,总小心翼翼地避免用大词雅词僻词生词,因为吃不准水有多深。最爱用这两年网上刚出炉的网络新词。它们刚出生,历史清白,没有包袱。虽然用多了显得文章低俗,但一眼望穿没有暗坑,至少不会出大洋相。只恨这些词出得太少太慢不够用的。唉,人艰不拆,去他妈的文学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