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不是为文艺而文艺,而是有特定主题的。可以说,多是作为宣传工具而生产的。除了那些大道理主义,往往还是针对或配合一些具体事件,如土地革命,抗日反扫荡,大生产,识字扫盲,合作化,大工程等。随着时代改变,这些具体的宣传或歌颂对象,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有的消失了,更有风向一变由支持改为反对的。但有些老红歌顽强地不消失,只能是因为其形式够美。艺术就是形式么。要不就是有些红歌的形式与内容结合得太完美,想也无从切割,欲罢不能。
中共的宣传鼓动工作,在早期堪称无与伦比。其中红歌功不可没。因为在一个多数文盲的社会,歌曲比其它形式有更快更广的接受效果。红歌先于红军取得了胜利。这也埋下了如今大外宣失败的根源。正因为当年太成功,所以宣传部门顽固地坚守老经验老做法,还拿着旧船票唱着古老的歌谣。全不顾如今环境地位听众都不一样了,更共党自身也不是当年的那一个了。
唯有一条没有变,今天共党仍然完胜国民党。国民党当年将宣传部代部长毛泽东赶跑后(尚欠700大洋薪水),就一直没找到宣传的门路。所以我建议在台湾仍节节败退的国民党赶快学唱红歌,不定还有救。大约两周前我听收音机里NPR报道,有人演唱John Brown's Body,激起不少抗议声。让人乍舌美国今天的政治过敏度。这首歌的旋律,被中国人改编成了两首《团结(团结)就是力量》,不出意外共版完胜国版。当年共产党自己内部杀起同志来毫不手软,可他们对外团结一致对敌。国民党无论军事还是政治,都是狼上狗不上的德行。想赢2020大选,不如试试改唱共版《团结就是力量》。只是不建议再由马娘娘领唱。
国民党是个软弱无能的一伙帮派。他们掌握了全部国家政权财政,接受了所有苏美德的军事援助,居然打不过一帮土匪。从两军的军歌就可以看出差别。这两支军队本是同源,军官都是校友,却差距越来越大。军歌首先是给士兵们唱的,要让士兵能懂能理解,还要能鼓舞士气激发斗志,再则,要让士兵看到希望并能分享到战果。解放军军歌完整地体现了这些宣传鼓动功能。而国军军歌,旋律似乎是写给帐房先生们唱的,歌词估计是专门写给蒋介石看的,但求一人满意。
这个可能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指导思想有关。对其他文艺形式未必,对流行歌曲来说是非常贴切的。因为歌曲本来就是普罗大众的宣传工具,你总不会指望对党国高级干部用唱歌作思想工作吧。国民党总是只盯着上层精英。每次战役,不管士兵死伤多少,只有将军授奖赏大洋,老蒋每次还不忘了给自己发个大勋章。国军士兵总是无名英雄。共党则完全相反,从抗日到文革,英雄都是最底层的代表,文艺的主角一直是普通工农兵,没有一个高官。抗日时有一个农村大妈因支前立功,县长给她披红又戴花,奖品是两颗手榴弹。大妈您可得小心,烧晚饭时放远点。。。
正是因为站在基层百姓的角度,讲的道理才能被百姓接受。歌剧《小二黑结婚》除了有好听的歌外,鼓动效果相当好,让媒婆的女儿造反鼓动自由恋爱;让普通民兵成英雄鼓动全民抗战;让主角受重视宣传跟着共产党混有出头之日等。总之,红歌在宣传鼓动方面的确是下了功夫并体现了多样创造性的。而国民党方面的歌曲,全是敷衍了事,东拼西凑。就算是抄袭都抄不好。难道真像阎锡山说的,一等聪明人都投了共党?
不过可能也是穷逼出来的。八路军是一支没有军饷的军队。从总司令到士兵,每人每天五分钱菜金。只发少量生活津贴做法一直延续到建国后。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怎么办?那就给马儿唱歌听。工作辛苦环境危险,报酬很少甚至没有,物质亏欠了拿精神补。这也是一个方面为什么共产党从军队到地方,都非常重视文艺宣传工作,努力为一线创作演出,贴近小人物的情感需求。这对维持士气还是相当有作用的。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讨饭卖唱的调子可能已经传了几百年了,一不小心也成了宣传品,还那么勾人心。给大家上首小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