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說中國出了個新冠“大毒王”,一個傳了一百多。原來又是個忽悠老人聽講座領雞蛋的主。先別急罵,這一套卻是跟美國學的。我們很多人都收到過退休理財講座邀請,只是會後不領雞蛋,而是送本書或光碟,或“免費開戶”。如果你去了,你一定會聽到有投資偏好的內容:就是分為風險喜好型與風險厭惡型。這部分內容不能完全算忽悠,畢竟還有一個依據,就是年齡,即到你退休的年限。 其實文學閱讀也分為風險喜好型與風險厭惡型。這個分類是完全主觀的,似乎與年齡不太相關。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更喜歡安定討厭不確定性的。表現在閱讀上,就是喜歡或認可一種文學形式或風格後,就堅定認為這才是正宗,對任何形式風格上的背離改變都不接受,甚至厭惡。這種性格的極端就走到一神宗教了。所有人天天讀一本聖經。雖然他們看似致力於從經書中發現新的讚美法或同一個神的不同證據,其實只是在重複證明天天都讀同一本書是“對的事”。 極端畢竟是少數。比如我們出門都會擔心自己忘了關車庫門,卻只有少部分人會反覆開回去證實的。許多這種性格的人,在生活中並不信教,在工作中還能科技創新。但在文學閱讀中卻極偏保守。這是因為文學對大部分人來說都只是個業餘愛好,反正又不要花時間汽油開回去,隨意即可。從一個方面來說,這部分讀者很容易滿足,幾本傳統暢銷書,或一兩百年前的那些作品,就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不用費事勞神地去創新。 但另一方面,這部分讀者又是最難滿意的。追求安全感是無底線的。這幫讀者其實缺乏自信。總是希望不斷地看到同一種作品,宣揚同一種觀點,才對自己的文學品味放心。最好像填舊體詩,可以換字,但格律不可破,詩意要永恆。只要看到一點不同,就不舒服,就害怕。覺得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安全感都被破壞殆盡。類似宗教,聚起無數的人,天天重複堅定信仰,還是不能全放心。不可避免總要走到迫害異端的那一步。 審美的事情不比宗教簡單。歷史上所有藝術形態,戲劇、美術、詩歌、小說等的所有形式創新,都受到過無數攻擊。我們都經歷過中國的文革後期,留長髮和喇叭褲的風波。頭髮和褲腳,一不改變所有制,二不反對黨的領導。卻能讓有些人覺得世界末日到了。真是不容易理解。可繪畫雕塑,小說詩歌等藝術形式的現代變異激起的風波,不亞末日狂潮。只能靠人類性格來解釋。長期叢林進化過程中的不安全恐懼,頑固地埋在潛意識中。 再說另一類型,好冒險性格的讀者。由於被極限運動分流了一部分,現在這些人數不算太多。他們喜歡追創新,好獵奇。一方面,這些讀者也很好滿足。只要是新的,不管突兀不突兀,荒誕不荒誕,理解還是莫名其妙,他們都能欣賞。哪怕是引起視覺上或生理上的強烈不適反應,也忍着往“好”的方面理解。不給自己設限制,兼容並蓄。 另一方面呢,這些讀者又最不容易滿足,從理論上,這種需求就是永遠無法滿足。他們總在追求更新更獨特。一讀到熟悉的舊形式,就覺得是在浪費時間和生命。模仿和重複對他們就是平庸無能的同義詞。可創新偏又是世界上最難的事之一。哪有那麼多那麼快去滿足不停的索求呢。最可氣的是這幫讀者缺乏忠誠度。他們有時支持一種形式只是因為支持創新,並不真的有多喜歡。特容易移情別戀,這對希望聚集忠誠粉絲的作者們來說真是致命的不確定性。 我忽然想通了美國大忽悠們為什麼都不發雞蛋。因為歐美有用雞蛋砸人的壞傳統。即使是在會後發也不能完全避免風險。都改發那種印着logo的捏在手心的泡沫球。意義很明白:隨便砸吧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