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反抗压迫手记  
面对压迫,我们别无选择  
https://blog.creaders.net/u/2032/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高天阔海
来自: 来处
注册日期: 2008-11-13
访问总量: 1,422,767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欢迎转载!请注明作者与首发网站。
最新发布
· 《我的父亲母亲(母)》读后
· 国家的敌人?——《天安门流亡者
· 诗人与哲人——读《徐志摩书信集
· 华人与美加政治——美国总统“辩
· 重读《棋王》
· 诺奖得主批评西方国家的挺哈运动
· 局内人的视角——读Unveiled
友好链接
· 椰子:椰风阵阵,思绪如河
分类目录
【随笔】
· 《我的父亲母亲(母)》读后
· 国家的敌人?——《天安门流亡者
· 诗人与哲人——读《徐志摩书信集
· 华人与美加政治——美国总统“辩
· 重读《棋王》
· 局内人的视角——读Unveiled
· 奥杜邦:环保先驱vs.鸟类大敌
· 2024年6月4日:六四35周年纪念
· 言论自由的烈士——读《储安平与
· 李翊云Dear Friend 读后
【中国历史】
· 国家的敌人?——《天安门流亡者
· 诗人与哲人——读《徐志摩书信集
· 华人与美加政治——美国总统“辩
· 2024年6月4日:六四35周年纪念
· 言论自由的烈士——读《储安平与
· 永不熄灭的星火——读Sparks
· 毛主义的幽灵——我看美国挺哈学
· 幽灵之城的历史——读《北京零公
· 谁杀了袁崇焕——读金庸的《袁崇
· 落叶要归根,谁说的?
【读书】
· 《我的父亲母亲(母)》读后
· 国家的敌人?——《天安门流亡者
· 诗人与哲人——读《徐志摩书信集
· 重读《棋王》
· 局内人的视角——读Unveiled
· 奥杜邦:环保先驱vs.鸟类大敌
· 言论自由的烈士——读《储安平与
· 李翊云Dear Friend 读后
· 以笔为刀——读Knife
· 永不熄灭的星火——读Sparks
【北美社会】
· 华人与美加政治——美国总统“辩
· 诺奖得主批评西方国家的挺哈运动
· 局内人的视角——读Unveiled
· 奥杜邦:环保先驱vs.鸟类大敌
· 李翊云Dear Friend 读后
· 以笔为刀——读Knife
· 毛主义的幽灵——我看美国挺哈学
· 人类的终结?——再读《人类简史
· 《带翅膀的种子》读后
· 落叶要归根,谁说的?
【诗】
· war or peace
· 柿子(英诗汉译)
· 走向2024
· 再读北岛
· 谈论海子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 blues for a late friend
· 等待戈多
· 钟情正在我辈——读《纳兰词集》
· 寇恩的渴望
· 博尔赫斯诗三首
【翻译】
· 诺奖得主批评西方国家的挺哈运动
· 柿子(英诗汉译)
· 博尔赫斯诗三首
· 坐九路车到红海滩
· 译诗:而死亡必无力统御
· 译诗:某夜我出门
· 译诗:三个朋友的寓言和轮唱
· 斯瓦辛格:致我的俄国朋友们
· 暴君的脆弱——斯大林专家细论俄
· 焦虑六论
【第三视点】
· 诺奖得主批评西方国家的挺哈运动
· 当胡适遇上哈马斯
· 以巴冲突与有思考的立场
· 安息吧,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
· 孤独之病——观《伊尼舍林的女妖
· 鸦片战争: 一个神话
· 普京:一个疯子?
· 斯瓦辛格:致我的俄国朋友们
· 两种疫苗:打疫苗的中西对照
· 非理死钉主义
【反压迫】
· 国家的敌人?——《天安门流亡者
· 诺奖得主批评西方国家的挺哈运动
· 局内人的视角——读Unveiled
· 2024年6月4日:六四35周年纪念
· 言论自由的烈士——读《储安平与
· 以笔为刀——读Knife
· 永不熄灭的星火——读Sparks
· 毛主义的幽灵——我看美国挺哈学
· 落叶要归根,谁说的?
· 《周处除三害》的启示
【中国社会】
· 《我的父亲母亲(母)》读后
· 国家的敌人?——《天安门流亡者
· 诗人与哲人——读《徐志摩书信集
· 华人与美加政治——美国总统“辩
· 2024年6月4日:六四35周年纪念
· 言论自由的烈士——读《储安平与
· 以笔为刀——读Knife
· 永不熄灭的星火——读Sparks
· 幽灵之城的历史——读《北京零公
· 《带翅膀的种子》读后
存档目录
07/01/2024 - 07/31/2024
06/01/2024 - 06/30/2024
05/01/2024 - 05/31/2024
04/01/2024 - 04/30/2024
03/01/2024 - 03/31/2024
02/01/2024 - 02/29/2024
01/01/2024 - 01/31/2024
12/01/2023 - 12/31/2023
11/01/2023 - 11/30/2023
10/01/2023 - 10/31/2023
09/01/2023 - 09/30/2023
08/01/2023 - 08/31/2023
07/01/2023 - 07/31/2023
06/01/2023 - 06/30/2023
05/01/2023 - 05/31/2023
04/01/2023 - 04/30/2023
03/01/2023 - 03/31/2023
02/01/2023 - 02/28/2023
01/01/2023 - 01/31/2023
12/01/2022 - 12/31/2022
11/01/2022 - 11/30/2022
10/01/2022 - 10/31/2022
09/01/2022 - 09/30/2022
08/01/2022 - 08/31/2022
07/01/2022 - 07/31/2022
06/01/2022 - 06/30/2022
05/01/2022 - 05/31/2022
04/01/2022 - 04/30/2022
03/01/2022 - 03/31/2022
02/01/2022 - 02/28/2022
01/01/2022 - 01/31/2022
12/01/2021 - 12/31/2021
11/01/2021 - 11/30/2021
10/01/2021 - 10/31/2021
09/01/2021 - 09/30/2021
08/01/2021 - 08/31/2021
07/01/2021 - 07/31/2021
06/01/2021 - 06/30/2021
05/01/2021 - 05/31/2021
04/01/2021 - 04/30/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2/01/2021 - 02/28/2021
01/01/2021 - 01/31/2021
12/01/2020 - 12/31/2020
11/01/2020 - 11/30/2020
10/01/2020 - 10/31/2020
08/01/2020 - 08/31/2020
02/01/2019 - 02/28/2019
06/01/2018 - 06/30/2018
05/01/2018 - 05/31/2018
03/01/2018 - 03/31/2018
02/01/2018 - 02/28/2018
01/01/2018 - 01/31/2018
12/01/2017 - 12/31/2017
11/01/2017 - 11/30/2017
12/01/2016 - 12/31/2016
11/01/2016 - 11/30/2016
10/01/2016 - 10/31/2016
09/01/2016 - 09/30/2016
12/01/2015 - 12/31/2015
11/01/2015 - 11/30/2015
10/01/2015 - 10/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8/01/2015 - 08/31/2015
07/01/2015 - 07/31/2015
05/01/2015 - 05/31/2015
04/01/2015 - 04/30/2015
12/01/2013 - 12/31/2013
11/01/2013 - 11/30/2013
10/01/2013 - 10/31/2013
09/01/2013 - 09/30/2013
08/01/2013 - 08/31/2013
07/01/2013 - 07/31/2013
06/01/2013 - 06/30/2013
05/01/2013 - 05/31/2013
04/01/2013 - 04/30/2013
03/01/2013 - 03/31/2013
02/01/2013 - 02/28/2013
01/01/2013 - 01/31/2013
12/01/2012 - 12/31/2012
10/01/2012 - 10/31/2012
08/01/2012 - 08/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03/01/2012 - 03/31/2012
02/01/2012 - 02/29/2012
12/01/2011 - 12/31/2011
08/01/2011 - 08/31/2011
01/01/2011 - 01/31/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1/01/2010 - 11/30/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4/01/2010 - 04/30/2010
03/01/2010 - 03/31/2010
01/01/2010 - 01/31/2010
12/01/2009 - 12/31/2009
11/01/2009 - 11/30/2009
10/01/2009 - 10/31/2009
08/01/2009 - 08/31/2009
07/01/2009 - 07/31/2009
06/01/2009 - 06/30/2009
04/01/2009 - 04/30/2009
03/01/2009 - 03/31/2009
12/01/2008 - 12/31/2008
11/01/2008 - 11/30/2008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六四运动的独特视角——读《未烧书》
   

台湾作家杨渡的《未烧书》是关于六四天安门运动让我最受感动的一本书。

去国之后,关于1989年的六四运动的书籍多多少少读了一些,这里面有亲历者的回忆录,有西方记者采访的亲历者的故事,有历史学家高屋建瓴的著作。最近读到的《未烧书》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一开始,《未烧书》独特之处在于我借到的这本居然被图书馆归类为“fiction(小说)”。

关于六四运动的小说?倒是新鲜。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读起来。居然就放不下来了,一口气读完了。

杨渡在1989年是台湾民间一媒体在中国采访的记者。他和当年中国许多知名知识人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作为台湾社会运动的见证人与参与者,他对于六四学运民运有着天然的同情。

那一年,杨渡三十一岁,秉持着“推动社会进步是记者的天职”的理念,以及在台湾积累的采访群众运动的经验,赶赴北京采访六四运动,见证中国的历史。

作为和中国有着语言、文化上的纽带的台湾人,杨渡等台湾记者较之其它海外媒体新闻从业人员有着独特的优势。语言的一致使得他们在理解上遭遇更少的隔阂与障碍。文化的相通让他们有更多感同身受的代入感。

然而《未烧书》的独特还在于:六四运动中杨渡一同事在北京中弹受伤,于是杨带着同事辗转求医。并且,杨因为同事的枪伤而认识了一位北京女医生,展开了一段短暂、热烈而凄婉的恋情。

于是,不明就里的图书馆管理员把《未烧书》归入小说类就可以理解了。纪实作品或回忆录似乎不应该这么有戏剧性,这么浪漫的吧。

而读过全书的人应该会同意我的看法。这本书完全可以有另一个名字:《一个台湾记者的六四亲历记》。

2023年,距离1989年的六四运动,快三十四年了。《未烧书》出版于2021年六月,距六四运动也有三十二年了。

中国人有句俗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是历史与思想的变迁。中国社会对于一个历史事件的评价通常会有强烈的历史性,经过岁月的迁移,回过头去看,人们会有大不一样乃至截然相反的观感。

从这个角度来说,许多中国人,尤其是海外中国人和台湾人对六四运动的看法却是一个例外。

这个例外是人为造成的。通过暴力夺权的中共近年来大力操弄权力,挥舞其笔杆子,大搞焚书坑儒:

他们一方面封堵有良知的知识人,特别是公共知识人的嘴,不让他们出版书籍、研究历史、采访民众,甚至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威胁他们的家庭子女,来禁锢知识人的思想、言论。他们甚至有组织地攻击公共知识人,污名化他们,切断他们与海外的联系 。乃至于动用国家暴力,让许多知识人因言获罪。比如众所周知的已故的刘晓波、现在身陷囹圄的许章润等人。

另一方面,他们动用分化策略,对知识人中的边缘人士,或伪知识人进行拉拢与收买,培植了一批御用知识人,打着“爱国”的名号,为中共政权洗地、辩护、制造和传播有利于中共的谣言、谎言,为缺乏批判思维能力的民众大规模洗脑。众所周知的御用文人如胡锡进、司马南、张维为,等等。

中共政权不择一切手段地禁锢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甚至宗教自由,等等民主自由权利的政策或举措,据说和1989年的六四运动有直接的联系。

有人说,六四运动让中共感觉不能给与民众和学生太多自由,特别是思想、言论自由,否则,六四运动会再发生,中共政权会不保。

是这样吗?《未烧书》里,从杨渡的回忆看:1989年的六四运动诉求中不包括推翻中共政府。

事实上,掀起学潮的大学生们在1989年大多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出生于文革末期,成长于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八十年代。那时候中国没有互联网,中国人接收西方的信息途径稀少,条件有限,一张中共控制的《参考消息》加上一些翻译出版的西方书籍,几乎就是国人接触外界信息的全部渠道。

王丹、吾尔开西、柴玲等六四学运领导者对于西方的民主自由制度有向往很正常,然而他们当年对于民主自由制度的理解未必到位,知识储备也未必充分,更谈不上理论建设与行动力了。

一个并未挑战中共政权的社会运动,为什么会让一个手握大权与一切暴力手段的中共政府如临大敌呢?

《未烧书》没有现成的答案,有的只是一位年轻的台湾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杨渡自己对六四运动的反思。由于杨渡对台湾社会运动的采访经验与丰富阅历,他的比较与反思很多时候一针见血,引人深思。他把台湾社运与中国六四运动进行比较的思考是富有启发的。

而血腥屠杀背景下的爱情多少为这本沉重的回忆录带来一抹亮色,或许这样的对照给了《未烧书》与众不同的浪漫情调。一边是屠杀与死亡,另一边是爱情与青春。杨渡笔下的六四运动不仅有社会运动的喧嚣与骚动,也有个人生活的宁静与忧伤,以及二人世界的浓情蜜意。

我们这一代人注定将对三十四年前的六四运动充满好奇。对于六四运动的历史研究与回忆录将一直是我阅读的重点之一,因为不理解六四,就无法准确理解今天的中国与世界。

1989年的六四运动在历史的烟尘中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而其影响却在2023年更为真切更有现实意义。杨渡用“三十年磨一剑”写出的这本《未烧书》对于我们阅读、思考六四事件有着独特的参考价值。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