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没有不读错别音的?自从仓颉造字来,恐怕没有过。你说你没有干过,我信,只是因为你没有做到足够的场次的大报告。。。 汉字本来字形和发音没关系,所以只能靠死记硬背。照理只有完全不知道发音的,不该有读错的。可惜,汉字有六书,其中之一曰形声。这种字其实是提示了读音的。俗话所谓汉字读半边错不上天。但是,咱们有些祖宗无厘头,专坑读书的孙子。 浩,皓,鹄。。。在古时候是一个读音,声符都是“告”。只是,从古到今,我们的发音不断地改变,转了九曲十八道湾。常用字都能一起跟着转了。但有些字不常用,或者口头上不用,只在书本里有的,就不那么紧跟潮流了。规范点,似乎都该统一读“浩”。但是,我们古代的读书人比有学问,就看谁能认识古字多。是故教学生的时候一定要发“古音”。老百姓笑他们皓首穷经,他们挡不住,只好反复教学生念:一定要有洪湖之至。。。 北大校长念了别字,遭到浩浩荡荡的嘲笑,恰是我爱看的热闹。他应该庆幸死人不会发声,否则,世世代代的冢中枯骨们,会发出更大的笑浪。其实今天只要我们一开口,古人就发笑。但是我不会笑林校长,他是个搞化学的么。学古文多了研究化学时间肯定少了,简单的Trade-off。我不笑他,还是因为我也会读很多错别字。从他的检讨文看,我读过的书是林校长的一百倍(如果他说的是真的)。可是让我去作报告,读错字的现象也不会少,如果让全国人民来挑的话。。。 我刚开始读书的时候认字不多。之所以能读那么多书,全靠不求甚解。如果我一碰到不认识不会念的字,就去请教人或查字典的话,那恐怕阅读量要少百分之九十五。。。大量的字毛估估,反正又不要读给别人听。至于意思么,多在不同的地方碰到几回就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了。特别是,如果你开始时读音靠猜的猜错了,其后又不停地碰到不断自我加强,时间久了就改不过来了。有些字我后来查字典或者被别人纠正数遍,仍然忍不住要读错。全看出口那一刻能不能想起别人的批评指正。。。 所以我觉得林校长是认识这两个字的,说不定还隐约知道正确的读音。只是作报告的时候。。。不该笑话他。但是看到他写的检讨文,我忍不住要笑了。。。哈哈哈哈,老实人也!从小到大的模范学生当然不会写检讨书。看看上面我找的理由。。。文革期间我天天读书,只是缺人教我,是自学的时候猜错了留下的后遗症。那时读了封资修的书,不敢和别人讲也不敢讨论,所以读错了也没人纠正我。这一来不就得了么。这锅反正得文革来背。 有人说北大校长读错就该口诛笔伐。我们也读错么。凭什么鸿鹄不能读错,燕雀学鸠就能?北大校长又咋地,他又不教我孙子语文,鹄cares?我孙子要是学化学有他做导师还是福气。不过,话说回来,你赞林校长是鸿鹄,他自己恐怕不服。因为他居然一口气把文革这口巨锅都背来了。鸿鹄虽大,一只两只千万只, 一锅都烩了。林校长不一样,文革这口锅就是专为他一个人做的;还做小了,生生独独耽误了他一位校长! 林校长之志,远胜鸿鹄,简直超鲲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文革黑锅炖不下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自己飞上了烧烤架。是鸟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