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抗战名将、“从林之狐”---孙立人(编辑)(4)
迂回战术和扫荡战法,“丛林之狐”享誉全球军界
撤往兰姆伽的孙立人新38师,与新22师及随后空运至此的补充兵源一起,被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并在兰姆伽展开练兵,准备反攻缅甸再次打通滇缅公路。
兰姆伽练兵,也是孙立人军事生涯中的第三次练兵。
这次练兵,在美军所作计划外,孙立人又自主增强了一些训练安排。
缅甸的热带丛林,一到雨季,到处激流纵横,孙立人认为士兵们光会游泳是不行的,还必须接受武装渡河训练,同时要加强体能训练和夜间作战训练。
因正面防守缅甸的日军第18师团有“丛林战之王”之称。经过长时间休战,日军已修筑很坚固的堡垒,拉锯战、持久战将是不可避免之事,故孙立人对体能和夜战训练十分重视。
1942年5月,滇缅公路被日军抢占,中国唯一的“输血管”被切断。被日军占领的缅甸如同一个大楔子,从南面插在英属印度和中国间。美国开辟了一条飞越喜马拉雅的“驼峰航线”,冒着风险向中国西部空投物资。但最根本的办法,是开辟一条突破日军封锁的道路。
反攻缅甸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驻印部队合并为新一军,下辖新38师和新22师,郑洞国任军长,孙立人被升为副军长。
1943年3月,经过半年多时间的高强度训练,新38师前往缅北地区开山辟路,消灭盘踞其间的日军,掩护美国筑路。这是一项可怕的任务:重返野人山。在泥泞的丛林山地行军,即便驮山炮的骡马也无法行走,重型炮械都需要士兵扛抬。
驻扎此地的日军是赫赫有名的第18师团。它曾参与过南京大屠杀,一直以来攻无不克,号称“丛林战之王”。而孙立人的新38师则是刚刚组建,初出茅庐。
10月29日,经过8个多月恶战,新38师打出野人山,第112团还迅疾占领了胡康河谷的北大门新平洋。这意味着中国抗日战争战略反攻的第一枪已经打响,并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对日本地面反攻的序幕。
于邦,北通新背洋,南向胡康河谷,是双方必争之地。孙立人率领112团在前线争夺数月之久,于1944年除夕的前夜,完全占领了于邦。112团的炮兵连连长丁涤勋至今记忆犹新,当攻下于邦,渡过大龙河以后,沿途的树枝挂满了日军溃逃途中留下的小纸条,上面字迹歪斜:“中国官兵们,请不要再追了,孟关再见!”
新38师继续向孟关和密支那方向追剿。孟关是胡康地区的心脏,地形复杂,山连水,水连山。孙立人深入前线督战的同时,蓄起胡须,立下誓言,“不攻下孟关,不剃胡子”。在孙立人的指挥下,新38师作战英勇,神出鬼没,常打胜仗,逼得日军节节败退、闻风丧胆。
密支那攻坚战是最苦、最长的一仗。战士们在过膝的泥水中奋战,日军拼死抵抗,局势僵持不下。自1943年5月18日史迪威派美国空军大规模空降偷袭密支那,一直到8月1日深夜,由104个中国人组成的“敢死队”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连续激战81天之久,日军终于全线崩溃。
梁家佑在回忆录中写道,在密支那,日军被围困,弹尽粮绝,水上少将看着丸山大佐把伤员和随军女人用木筏全部带走后,日本兵自杀成群,结果一个俘虏也没留下。
日军在仰光电台强作镇定:“支那军思乡心切,其气甚锐!”
此时新一军士气大振,所有将士的口号是:“打到东京去!”
新一军的攻击速度与强大的战斗力,终令日军难以抵抗,原本势均力敌的会战演变成了中国军人对日军的大扫荡。八莫、南坎战役结束后,日军惊魂未定,大叫:“这不是战斗,是屠杀!”
根据报道,第二次入缅战争,新一军歼灭日军48000人,阵亡18000人,取得了缅北战场的全面胜利。
高黎贡山脚下的老人说,打完仗几天,山坡上流的都是“血旺子”,那些年村民都管山泉叫“红河”。滇西一带的村民挖地盖房时,还能掘到中国远征军穿着草鞋的尸骨。
缅北滇西作战要图
缅北反攻分四个时段:胡康河谷之战、孟拱之战、八莫南坎之战及收复腊戍等。
四个时段中,孙立人的新38师均是主力部队之一,而这期间,他的丛林迂回战思想也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并取得了卓越战果。
孙立人为何要用迂回战术?这与缅甸的地理特点和日军的防守部署密切相关。
当时,敌我双方的总态势是利守不利攻。北半球的山岭往往是北峻南缓,日军此时已经占领两年,又判断中国军队会从缅北过来,而一年多时间里中美联军开筑雷多公路也证实了此点。日军工事不仅修得相当坚固,而且全是针对北方。
孙立人却于此不利中发现了有利和战机。他认为,这种环境使得日军一开始就失去了主动,把自己置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敌人的据险扼守,层层设防,看起来十分吓人,但实际上分散了兵力,给中美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机会,使敌人兵力的总体优势,变成了局部劣势。随着敌军一股股被消灭,最后总体也就失去了优势。
于是,孙立人受孙子兵法所谓“以迂为直”的启发,决定对日军采取迂回战术,以达到“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的战略目的。
胡康河谷之战是孙立人在反攻阶段的首次迂回。新22师正面猛攻,孙立人则率领新38师迂回到瓦鲁班,斩断其退路。1944年3月8日,日军第18师团司令田中新一只得带着残兵逃走。
3月15日,孟拱河谷战役打响,此战中的西通之战堪称孙立人迂回战术的经典战例。
孟拱河谷是孟拱河两岸谷地的总称,全长约230里,被南高江劈成东西两岸,分布着马拉关、加迈、西通等重要市镇。
从瓦鲁班逃出的田中新一,在加迈站住了脚,开始收拢部队,利用地形层层设防,阻击中国军队。
如果就这样按部就班层层打下去,不仅可能打成胶着战消耗战甚至是伤亡战,而且可能延误战机给日军以喘息之机。
能不能还实行迂回战法,以打破日军的铁壁防守?
依据孙立人自己的回忆,5月19日,“我部攻击一个山头,从打死的敌军官身上,搜得一封信,经判别后确定其真实,并判明两点:第一是当面之敌,因为伤亡重大,兵力已全部用于第一线;第二是部队疲惫,士气消沉。基于这一判断,我认为可用一团奇兵,去袭击敌军后方西通。”
20日上午,孙立人回到前线指挥部,将奇袭任务交给112团。
因是奇兵偷袭,行动必须绝对秘密,所走的路尽是悬崖绝壁人迹罕至之处,重兵器自然不能携带,也不能燃火烧饭,每人只能随身携带四日份的干粮。
行动的第二天,天就下起了大雨。虽然部队的行动更加困难,但112团仍然提前一天赶到了西通。
在空投弹药与山炮的支援下,攻占了西通的112团随即向公路两端展开,至27日占领公路沿线达4公里,并摧毁了日军在当地的所有通讯联络运输补给指挥机构。西通是日军在孟拱河的物资总屯积区,到29日,112团即缴获日军155毫米榴弹炮四门,满载械弹的大卡车75辆,骡马500多匹,粮弹仓库35座,汽车修理厂一所,弹药粮秣不计其数。
西通偷袭的成功,不仅使孟拱河谷日军的粮弹大部为中国军队所有,加迈至孟拱的交通线更是被新38师完全切断,加迈及其以北地区的日军,统统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境地。日军从加迈至马拉关60多里的坚固阵地,也开始从根本上动摇。
如果把日军从马拉关到孟拱的阵地比作一字长蛇阵,加迈是蛇头,孟拱是蛇尾,西通则是它的七寸,112团恰好掐住了它。这条大蛇开始被断成两截,剩下的仅是徒然挣扎。
当时有人评价,西通的孤军奋战,对于中国驻印军全军以及全战役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某种程度上看这一说法并不为过。
西通之战后,不仅孙立人对迂回战术屡试不爽,其他部队及更大作战单位也常借鉴这一打法,以及孙立人后来新创造出的“扫荡战法”。
1945年1月28日,中国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在中缅边境的芒友坝子胜利会师,中缅印公路和油管实现彻底贯通。3月30日,新一军第50师攻占了曼德勒东北的乔梅,胜利结束缅北反攻的所有作战任务。
自1942年4月入缅到1945年4月3日止,中国远征军整整三载浴血奋战,以两倍于敌人的伤亡代价,终获“惨胜”。
“我们师是在缅甸唯一没有打败仗的部队!”说起这段往事,新38师老兵们的情绪高亢依然。
芒友会师,卫立煌(左)与孙立人两位抗日名将紧紧握手
此前的1943年2月,蒋介石在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下增设新编第一军的编制,将新38师和新22师从第66军和第5军中划出,拨归新一军建制,以郑洞国兼任军长,孙立人为副军长兼任新38师师长,廖耀湘仍为新22师师长。
史迪威(中)、孙立人、廖耀湘(右)在缅北前线商讨军情
及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已经增加到5个师,除了原新一军的两个师,第14师、第50师和新编第30师也来到了缅北战场。为理顺建制,统筹战力,打下密支那后,根据中国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以新22师和新38师为核心,将这5个师编为两个军:新编第一军和新编第六军。新一军军长为孙立人,辖新38师和新30师;新六军军长由廖耀湘升任,辖新22师、第14师和第50师。
至此,深深镌刻着孙立人印迹的国军新一军番号正式打响,孙立人也走上了其职业军事生涯的巅峰。比照“沙漠之狐”德军元帅隆美尔,孙立人也开始以“丛林之狐”的名号享誉全球军界。
综观前后两期攻势作战,新一军先后击溃日军第二、第十八(曾补充15次)、第四十九、第五十三、第五十六等五个师团和三十四独立旅团,及其他特种兵部队(共17万多人),占日军缅甸方面一半的兵力。歼敌33082人,其中包括两个联队长;伤75499人,俘虏大尉以下官兵323人;缴获步枪7938支,轻重机关枪643挺,大炮186门,汽车552辆,火车头及车厢453节,坦克车67辆,飞机5架,占领仓库108所,获得金属器材两万余吨,占领公路646英里,铁路161英里,解放被日军占领区域5万平方英里(近13万平方公里)以上。
对于中国远征军特别是缅北反攻的重大历史意义,2014年9月1日发行的《人民日报》曾如此评价:这是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抗日,努力承担大国责任”的体现。中国军队的海外作战是盟军反法西斯作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而独特的一页。从1943年末开始,以中国驻印军为主体,盟军发起缅北反攻作战。这一作战也是盟军在亚洲大陆的最早反攻。它不仅打通了中国与盟国间的交通线,也从战略上给印缅战区和太平洋地区的盟军以巨大支持。中国远征军的海外作战,大大缓解了太平洋战场反攻的压力,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有力地支援了对日作战和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
这一评价,其中也包含着对孙立人率领新一军反攻缅北取得胜利的肯定。
具体到孙立人身上,可以说他打响了中国抗日战争战略反攻的第一枪,特别是缅北反攻首战所取得的胜利,巩固了中国当时刚刚争取来的大国地位。他还是歼灭日军和收复失地最多的正面战场将领,一个个以少胜多、以较小代价歼灭更多日军的经典战例,特别是与正面战场许多“惨胜”的战例相比,尤其令人钦佩。
那段光辉的历史,成为辛酸的历史。新一军的传说替代了历史,在民间越传越奇。故事里,奉行人本主义的孙立人成为活埋1200名日军战俘的铁血将军,“吾军欲发扬,精诚团结无欺妄”的新一军军歌演绎为另一版本,“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
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
采石一载复金陵,冀鲁吉黑次第平,
破波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东京!
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
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
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
门楣生辉笑白发,闾里欢腾骄红颜。
国史明标第一功,中华从此号长雄,
尚留余威惩不义,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风!
这首被误传为新一军军歌的《知识青年从军歌》应该是在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后才开始传开来的。虽然军歌的词曲作者都不详,但不影响它在网络上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开来,可谓一夜间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其实它被误传为《新一军军歌》刚出来时就有人考证过,认为这不是真的《新一军军歌》,而应该是《知识青年从军歌》。而《知识青年从军歌》的背景,又来自于1944年国民党中央发动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关于这场运动,人们现在最熟悉的是抗日战争期间的一句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十万知识青年,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放下书包走上战场,这其中,有多少离父别母的忧伤,有多少血肉横飞的惨烈,有多少长眠异国的悲痛,我们都已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当他们在走上战场的那一刻,他们没有回头。)
近年来,纸媒网媒无不纷传孙立人的一段“壮举”,称其在二次缅甸战役期间活埋了1200余名日军俘虏,传言还有板有眼地说“孙将军不假思索地命令参谋:‘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正法。今后都这样办!’”
如果真如有的传言中所说“活埋1200名日军的事件是二次大战中比较大的杀俘事件,此事被美国报纸披露震惊了世界,美国方面大为恼火,认为这将使日军此后更加顽强的抵抗”的话,那么以孙立人在国际上的声名,国外的报刊媒体定会连篇累牍的报道,但是现在能查到的国外资料中并未有这一信息。
不仅现有史料没查到相关说法,所有持这种说法的文章(包括人民网、凤凰卫视及新华网的)都未给出任何可靠出处。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是有人杜撰出来的。
孙立人在自己的口述资料里边也根本未提及此事,一些当年随孙立人远征的新38师老兵也明确否认孙下令杀过战俘。叶兆言曾写文章记载一位抗战老兵的说法:
"广州一位新38师老兵托人打电话给我……这位老者是孙立人部下,当年在师部谍报队服役,是活着的见证人。出于对老长官的热爱,他强调了以下几点:第一,日本人非常顽强,生俘的很少,所谓活埋是胡说八道。第二,活捉俘虏可以奖励,为了邀功,也不会这么做。第三,为获得情报,任何一名被俘的日本士兵都有价值,为防止他们自杀,常捆绑在门板上,战俘待遇很高,有时甚至用飞机押送,如果要杀,根本没必要浪费时间。这位叫梁振奋的老兵特别提到了孙立人的留美经历,说孙将军在美国学习军事,他接受的教育,不可能做出虐杀战俘的不人道行为。"(《叶兆言:孙立人将军的传说》)
从现有的资料所载抗战时国军所有战绩来看,每次大的战役,中国军队能俘虏的日军数量少则几个,多则数百,基本没有上千的。据此可以得出结论,一次俘虏1200名日本官兵,可能性不大。从现今所有记载中国远征军战绩的史料看,基本都说在整个赴缅作战过程中,远征军俘虏的日军总数只有几百,不足一千,如孙克刚在《缅甸荡寇志》中说:“前后两期攻势作战,和我军对垒的日军有第二、十八、四十九、五十三和五十六五个师团,及第三十四独立旅和其它特种兵部队,我军击毙日军共33082人,其中包括3个联队长和其他高级军官,伤其75499员名,俘虏田代一大尉以下官兵323人,敌人几乎全军覆没,我军和敌军伤亡的比列,是1:6。”
依据孙克刚的说法,孙立人所率部队从新38师于1942年4月入缅起,至新1军成立,到1945年4月3日止,整整3年在缅甸作战所俘虏的日军总数不过是323人。那么在整个第二次缅甸战役中中国军队俘虏日军的全部数量是多少呢?据刘咏涛在《中国驻印军、远征军反攻缅北滇西胜利的原因》一文中介绍:“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对日本侵略军进行了缅北、滇西反攻作战,历时17个月……共毙伤日军4.8万余人,俘600余人。”
也就是说,根据现有资料记载,在整个第二次缅甸作战中国远征军胜利的情况下,俘敌也仅600余人,根本不可能出现孙立人所率部队在一次战役中俘虏1200名日本官兵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