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七夕 汪先恩 凉风初起,又遇七夕。日本、朝鲜、越南等古代中华文化圈地区依然有七夕情结,只是纪念方式不同。 对于七夕,那些唯科学主义者往往气得咬牙切齿,青筋爆裂地指出牛郎星的直径是太阳的两倍,与织女星相隔多少多少亿光年,根本不可能相会。文学源于遐想,与科学似乎成反比,科学越发达,文学越萎缩。当然文学艺术与政经也密切相关。 小时候,村里没有电,夏秋之际的晚上经常睡在室外,被仰望星空,老人们会告诉银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还有两星倆人的故事,听得半信半疑。 中学时代,学校要求学生收集各村的俗语和迷信内容进行批判,记得有位高年级同学批判“人怕出名猪怕壮”,还有位高年级同学批判牛郎织女是模糊阶级斗争,说无产阶级的牛郎怎么会喜欢资产阶级小姐织女,云云。 我对牛郎织女有好感,始于80年代看了电影黄梅戏《天仙配》。看到真有七仙女驾云下凡,嫁给卖身为奴的董永,让少男少女想入非非。1955年的电影天仙配的梗概,脱胎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加上了阶级斗争的内容,把董郎塑造成苦大仇深的长工。上次到桐城,参观严凤英纪念馆,久久不能平静,不理解为什么军代表要逼医生给严凤英破腹,寻找通敌的发报机,灭绝人性地对待这位演仙女的天才演员。 以前我以为牛郎是放牛娃,小学时替堂姐放过几天牛,无马的地区,骑牛是很神气的是事。骑在牛背上,视野宽,又省力,仿佛有君临天下的感觉。有一天下坡骑牛狂奔,腾空落地,恢复知觉时,路上无牛也无人,从此不敢骑在牛背上作威作福。好长时间才知道,放牛娃离牛郎不止几条街的距离,不要说天帝,就是地上的皇帝,哪有把女儿嫁给放牛娃的? 牛郎和织女是农耕时代的精英。郎指出入王室或皇室走廊的人,地位相当高。在刀耕火种的年代,耕地,牛力比人力明显强得多,拥有牛的人毕竟是少数,因此非常牛,可能与现在拥有专机或名贵宠物,差不多,珍贵之物,亲自牵,因此尊称为牛郎。古代,能制丝绸锦缎的人估计也是凤毛麟角,属于紧缺高级人才,所以尊称为织女。缝补麻衣或养蚕的人属贫女,不能算织女。牛郎织女都是榜样,所以《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唐玄宗提倡女孩们在七巧之夜许愿立志做织女,主要是为了繁荣丝绸之路,多挣点外汇或外物。 把牛郎和织女说成是爱情悲剧,是南朝梁时代的殷芸(471年~529年),他的《小说》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说是天帝的姑娘,一个人天天忙于制云锦,完全没有时间化妆,越来越邋遢,于是把她嫁给河西财主牛郎,从此沉湎恩爱不上班,于是又把她双规到河西,限号限见,一年一次。后世的人们经过研究讨论,把七月七日定为他们唯一的见面日,其他时间一律加班。 史书说殷芸,性情倜傥,不拘细行,博览群书,门无杂客。他508年担任通直散骑侍郎的郎官,我疑心他是不是暗恋过哪位公主,所以把劳模精英的故事改编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爱情悲剧。 后人基本在殷芸的剧本上发挥,华章丽句不少,如唐代白居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宋代秦观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几人帮时代,一直到八十年代初,公办老师几乎是单身赴任,一年或几年才能探亲一次,79年我与同学到不惑之年老师的办公室汇报,他不在,看到其桌子的玻璃板下,手书“两情若是久长时”,我随手指着“两情”二字,同学说肯定是指国际感情和阶级感情。顿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