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看中国人的劣根性 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发给了爱尔兰裔的美国德鲁大学(Drew University)的荣誉退休研究员威廉•塞西尔•坎贝尔(Willian Cecil Campbell)(85岁)、日本北里大学特别荣誉教授大村 智(80岁)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85岁)。
威廉•塞西尔•坎贝尔
大村 智
屠呦呦 这三位都是一大把岁数了。按照诺奖的规定:不发给不在世的人,再过几年这几位就熬不住了。 坎贝尔已然退休;大村是荣誉教授,也已经不干什么事了;只有屠呦呦是终身研究员。如果屠呦呦还在指导研究,说明中医科学院还是有眼光,虽然屠呦呦是“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无院士头衔),据说连英文都不会说,中医科学院还是把屠呦呦奉为宝贝。应该为中医科学院点个赞!中国如果多几个这样的研究机构,中国科学家以后再拿诺贝尔奖就是平常事,没必要每次都大惊小怪了。 中国人一直对诺贝尔奖情有独钟。拿和平奖的人就不说了。而且和平奖自来水分就大,每年都会引起争议。2012年莫言拿了个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激动了一下。不过文学奖终究分量轻了一些。中国人耿耿于怀尚未拿到诺贝尔奖的科学奖。 如果用诺贝尔奖衡量水平,和平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是衡量个人的成就,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三个科技奖则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研究水平。位于中国东邻的日本从1949以来已经15次、18人获得诺贝尔科技奖。这让总是视日本人为“小鬼子”的中国人情何以堪。这还不包括加入外籍的获奖日本人,因为如果这样算,日本人把李远哲也划拉进去了。 从20世纪中期以来,有几个和中国有关联的人拿过诺贝尔科学奖: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崔琦、高锟、钱永健和李远哲。不过前6位是外籍华裔,都是外国人,通过在国外获得的研究成果得到诺贝尔奖,中国硬要和人家拉关系,也只能拉近感情关系,和诺贝尔奖的距离一点儿也没变;李远哲生长于台湾,在美国做研究,中国如果把李远哲往自己人的圈子里扒拉,至少现在不合适。而这次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中国自己培养出的科学家,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内地本土科学家,根红苗正,中国人可以扬眉吐气一次了。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本是一件好事,圆了中国人多年的诺贝尔梦,可总有一些不和谐音出现,有违中国政府建设“和谐社会”大计。 中共党媒《人民日报》旗下人民网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质问《屠呦呦为什么落选院士》。“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这是拿屠呦呦当枪使,口气酸酸地,为什么人叫屈呢。 新华社的新华网有文章《中国多个科学领域领先西方》,“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我国近年来在铁基超导、量子通信、中微子、干细胞、高性能计算等方面,先后取得了一批原创成果,相关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就是不提青蒿素。言外之意,你诺贝尔评选委员会怎么狗眼不识真金,我这儿这么多的成果,你怎么把奖给了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写文章,《除了屠呦呦,还有张亭栋》,“在大型“523任务”研究抗疟疾药物过程中,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是发现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在以个体科研小组模式自由探索性地研究中药抗癌作用过程中,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亭栋是砒霜中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治疗作用的主要发现者。”“屠呦呦的工作有前人的基础,也有她课题组人员起很重要作用。肯定她的作用并不埋没其他人的作用。应该有更详细的历史记载,让人们知道“523任务”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的贡献。”“他们有才能,但并非才华出众,而是以自己的能力,在合适的工作上,认真做好工作,做出了重要发现。”话里话外,酸啦吧唧地,你们怎么把我忘了? 中国人自古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情结,所以历次农民起义军都以此做为口号。唐朝的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北宋初期的王小波谓众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北宋末年的钟相提出“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明末的李自成提出“贵贱均田”;清朝的白莲教提出“教中所获资财,悉以均分”;共产党则说“打土豪,分田地”。 在中国人的意识里:你有我也得有,我没有你为什么能有?宁可大家都没有也不能好处都让一个人占去了。自己绝不能吃亏。在南京大屠杀中,几十个日军押着几千个中国男人走向屠杀场,几千个中国男人没有一个出头反抗,乖乖地让日军杀了。这其中有人大概动过和鬼子拼了的念头,但一想:我拼死了,别人活命了,我多不值得呀,反正要死大家一起死,谁也别占便宜。于是大家都死了。 中国好不容易得了一个诺贝尔科技奖,就有这么多不满意的言论冒出来了,横挑鼻子竖挑眼。被认为不够“淡泊名利”、性格直爽的屠呦呦在得知获得诺贝尔奖后赶紧表态,“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