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坦荡当外人 黄文炜 最近看到SNS网站上看到日本人再倡议要对身边的外国人好点,不禁会心一笑又颇有些感慨。世界反恐局势紧张,总是未雨绸缪的日本人自然有些忧虑,开始考虑对策了。 谈谈移民这个话题。十几年来生活在日本,常被国内人问到:“日本人排外吗?”首先要说的是,排外意识不是日本人独有的。 平心而论,排外心理到处可见,不要说对外国人,国人之间、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发生排外的事也并非罕见,上海人不排外么,北京人不排外么,你可能顺手就可以举出几个例子来,大都市的人看不起小地方的人的事亦是司空见惯的。地域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就像人们对故乡的钟爱。 记得在故乡福州,过去人们把外地人称为“两个声”,这是福州十邑地区的人对祖籍非福州、没有本地化的人群的一种称谓。“两个声”一词,意即“两个不同的声音”,记得刚工作时,单位有个外地人,大家不叫他的名字,都叫他“两个声”,现在想来有点不可思议,其实这样的词用于称呼人有点歧视意味,不过当时可能大家没有认识到这是排外意识吧,只是在自己人和外地人之间画一条理所当然的线而已。好在当年那个外地人个性随和,比较想得开,很坦然地接受“两个声”这一称呼。 来到日本的外国人,对于排外问题的认识亦是逐步进化。刚来日本的外国人往往觉得日本人很亲切很礼貌很善良,看不出有什么排外意识……过了若干年,和日本人一起工作,加入日本人的圈子,这时候能够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一些日本人微笑背后的冷漠和成见,外国人开始敏感于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内外有别的心态,开始意识到自己不管怎么努力到头来还是个外人……其实,认真想想,外国人只要遵纪守法本分做事,在日本是可以安居乐业的,甚至日子可以过得比日本人更滋润。又管它什么排外意识呢,因为对生活没有造成任何不便,和当地人相敬如宾就好了。 今天,当我在异国他乡成了“两个声”,才深切地为自己曾有过的对外乡人的居高临下意识感到羞愧。同时,另一方面,作为外人该有怎样的心态?如何心灵坦荡当外人? 内外有别是正常的,国籍、种族问题上存在的心灵的壁垒是一种固有意识,国与家的概念是坚不可摧的。“世界成为地球村”你可以理解为是指网络上的事儿,先进国家在接受移民问题上都遇到种种棘手的问题。 在异国他乡,就算你把当地语言学得再好,从“两个声”变成“一个声”,你还是不要忘记“外人”的身份。入乡随俗的想法是不错的,但这只是指适应文化和生活习惯方面,这无法成为你强求别人接纳你为自己人的砝码。彼此心灵深处的“两个不同的声音”不时会发生文化碰撞。我曾在SNS网站上认识一位日本的大学教授,这位先生相当博学,可以说是典型的日本人,他曾说,所谓日本人就是时刻想着感谢天皇的人。起初我经常向他请教一些有关日本文化的问题,总能得到很充实的答案。但是后来逐渐让我感到不是滋味的是,他有些看低中国,总是不断地批评中国的方方面面,政治体制、经济和军事等等,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他在SNS网站上一批评中国,引得后面一群极右翼附和,越说越不堪入耳。有次我终于忍不住了,对他说:“如此面向自己国家的人批评外国,实在没有什么意义,只会挑动过激的民族主义情绪。”这话当然激怒了对方,在原则问题上,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界限赫然显现,关键时刻,心灵深处的民族意识挺身而出。不过,未曾谋面就发生思想冲突,实在是件遗憾的事。事后我也反省,本来不需要用激进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看法的,也许我不够宽容洒脱,对于他人对自己故土的批判有些过于敏感了。成年之后来到异国他乡的人,往往固执于“根”的印记,这就是外人的心理标杆。 我虽然一直以为自己很热爱日本文化,一直在努力融入日本社会,但是在潜意识里,作为外人的“自觉性”一直是保持着的。与其一味指责当地政府没有替外人着想,不如先想想你为居住地做出了多少贡献。 诚然,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妥善解决移民问题,呼吁自己人和外人之间多一些宽容是世界性的永恒的话题。身为外人,在异乡坦然面对意识上的“差别”,与其愤怒地喧宾夺主,不如以外人的身份赢取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