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具爭議的人溫家寶全傳》(7) 劉鉞聲 溫家懸掛的書法“高遠”悄然改成“高潔” 2003年3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的《溫家寶,從一條小巷走出的大國總理》一文,對溫家寶一家遷入天津城內後的舊居——達摩庵前胡同九號有詳細的圖文記述: 達摩庵,“文化大革命”前是香火繚繞的尼姑庵。溫家寶曾居住的是達摩庵前胡同九號院,推開年代較遠的院門,面前是十分擁擠的小院,左側翻修後房子就是溫家寶過去的家。 房屋的新主人劉志傑大爺、劉玉英大娘老兩口,原住九號院對門,七八年前買下溫家的老房。溫家寶兄妹三人,他為長子,與父母一家五口居住在不足21平方米的兩間平房,上大學前就在這裡成長度過。 鄰居們說,溫家寶的父母分別是中小學老師,帶著三個孩子,家境很不寬裕,居室的“洋灰”地面坑坑窪窪,沒有什麼像樣的傢俱,非常簡樸。老鄰居敬重溫家書香門第,至今稱溫家寶的父親為“溫先生”。 在他們的印象中,溫家寶很聰明,功課很好,做事穩穩當當。人們記得,他與小夥伴一起卸下院門當乒乓球台。母親上班把房門鑰匙留在鄰居家,溫家寶放學去取,“劉娘,我媽把鑰匙放您這了?”言猶在耳。 溫家寶到中央工作後曾幾次回到這條胡同,看望父母,走訪老鄰長輩,親親熱熱拉家常,在眾人眼中,他還是隔壁的孩子,沒有一點官架子。有時,溫家寶的母親炸好麵醬,托跑运输的邻居带到北京。 2003年國慶日,溫家寶到安徽沿淮災區視察時,在阜陽曹集鎮與小學教職員工談話時說:“我家也很窮,我得了白喉,我父親把手錶賣了給我治好了病。” 在鄰居們的記憶中,溫家寶對親屬要求很嚴,其姑母長期在宜興埠居住未見沾過什麼光,溫家寶擔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時,鎮裡一些居民曾向其姑母查詢,得到答復都是一句話:同名同姓而已。幾年前姑母去世,時任副總理的溫家寶曾寄來700元錢。為什麼是700,而不是1000這樣的整數,或者800這樣的吉數?讓人疑猜。 聊起同一個胡同長大的“髮小”溫家寶,李溥在接受天津媒體採訪時說:“我和他接觸中,聽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靠自己’。” “以前,溫總理家的走廊盡頭牆上懸掛著兩個墨筆字:‘高遠’,是志存高遠之意;近幾年,我再去時,主人家牆上的‘高遠’兩個字悄然改變了一個字,變成了‘高潔’兩個字。雖然僅一字之差,卻意味深遠,耐人尋味。” “溫家寶能成為繼周恩來後從南開中學走出來的又一位國家總理,這決不是偶然的。”李溥認為“首先他從小受到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祖父是位民辦教育家、他的父母是中學和小學老師。在家庭的薰陶和父母庭訓下,他健康成長。” 李溥回憶說:“80年代初,楊老師退休後還熱心居委會工作,楊老師尊稱我母親為‘李奶奶’,她一有空就過來看望‘李奶奶’,並把溫家寶從北京捎來孝敬父母的一些補品轉送給我母親‘李奶奶’享用。” 李溥說:“在他家裡三個孩子中溫家寶排行老大,寬厚仁愛,頗有作兄長的風範;他生活簡樸,上中學時他穿的鞋子基本都是楊老師親手做的。” 李溥還記得楊老師在天津時向他說過的一件事:“有一次下大雨後,家寶放學是光著腳趟水回到家的,我很納悶,明明有新做的鞋,家寶卻不穿!我很快發現,家寶把新做得鞋子用布包裹起來抱在身上,他捨不得穿,怕新鞋子進了水,就自己趟著水回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