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行18:二十天目睹之现象(下) 去年回北京,发现以前上下班的时候在街上滚滚流动的自行车大军不见了。 还是有骑自行车的人,三三俩俩,构不成阵势了。 中国的“自行车王国”的别名该改一改了。 现在北京地铁的线路增多了,不管到哪里都可以先坐一段地铁,然后上到地面,或乘几站公交,或步行。 如果不出事故,地铁没有堵车一说。地下的交通比地面的交通要快捷多了。 地面上的公交线路也增多了。 以前市内公交线路在两位数之内,三位数的公交线路是郊区公交。 现在三位数的公交车在市里畅行无阻。 城区扩大了,人多了,公交线路也随之增多了。两位数不够用了。 还有一个新现象,很多三轮车改装成电瓶车了。 看不见以前八月天光着上身、满身满脑袋流汗的板儿爷奋力蹬着装满货物的三轮车的景象了。 现在应该不叫蹬三轮车,改叫驾三轮车了。 板儿爷们多是外地人了。脚搭在三轮车横梁上,悠哉悠哉地往前晃荡。 我最初还挺奇怪,这三轮车怎么自己往前走啊?后来仔细观察,原来车下面装了一个电瓶,一个小发动机,由此把板儿爷们从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了。 个人用电瓶车也增多了。经常一声不响地从身边溜过去,把我吓一跳。 早晨出外吃完早点,顺着街边溜达。 时常看见几个人凑在一起,身边一堆大大小小的纸箱,有人在翻看着纸箱,然后往这儿或那儿扔过去,有时碰到电线杆子,“咣当”一声,把扔的人也吓一跳。 我就想,这些人是干什么的呢。 看旁边停的电瓶车,车身上写着“XX快递”。 送快递的人大概是每个人固定负责一片区域,所以每天要聚在一起,交换货物,把不是自己区域的货物转给别人。 不过这种交换行为有点儿过于粗暴了。 据说在北京有很多快递公司,送快递的人都是外地人。因为人手不足,所以快递公司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东西送过去了就行,快递员怎么操作就不问了。 今年的春节晚会上还有歌颂快递员的节目,更给快递员涨行市了。 后来从网上的文章看到,快递公司里面也是猫腻多多。 到北京市第三中级检查院去问点儿事情。 找到地方后,转了三个圈,没找着进去的门。 倒是挂着一块检查院的牌子,牌子旁边有个大玻璃门,可是牌子和玻璃门都被铁栅栏围住了。铁栅栏有一个小门,但是门是被锁住的。 我正想着怎么才能进去,看见一个貌似工作人员的人在小门前刷卡、开门,要进去,我赶紧过去打听到中级检查院从哪里进去。 那人指给我旁边高台阶上的一个没有挂牌的玻璃门。 我过去推门,门是锁着的。 隔着玻璃门,看见里面站着几个保安,我就敲了敲门。 过来一个保安,落锁,开门,问我干什么。 我告诉他我来问点儿事。 保安这才让我进门。 进门后,先过安检。 安检和大厅在一起,过了安检就是大厅。 我拿了一个号,坐在大厅的椅子上等着轮到我,顺便把门口仔细看了看。 门里站着三个保安。没人进出时他们把门锁上。有人来敲门,保安要问清楚后才把来人放进来。 我挺奇怪,检查院是政府机构,政府机构应该对外公开办公,来的人都是为了什么事,不会有人为了逛超市逛到这里来,为什么要把门看得这么紧呢--中国特色。 出门的时候还是要请保安给我开门。谢了他们后,我问为什么总是要锁着门,这不是给他们自己添麻烦吗。保安回答是上级领导让这么做的。 过了几天,要到北京高级法院走一趟。 活了这么多年,就没和司法机关打过交道,这次连走两家,让我都觉得有点儿特别。 高法的大门倒没上锁,推门就进去了。 照例是要过安检。 高级法院的保安可比中级检查院的保安气派多了:中检的保安穿一身黑,和公交车上站的保安一样,高法的保安穿一身银灰色的制服,看着挺像回事的。 保安问我是否带电子设备。我说有一台数码相机。保安让我存在储存箱里。 我奇怪为什么不问手机,国内的父老乡亲们多用手机照相--方便,很少见谁挎着一个挺长镜头的相机。一般挎相机的人不是海外游客就是华裔省亲。 然后书包过X线检查机。 一个看着监视屏的保安操着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问我书包里的一个小包里有什么。 我把铅笔盒拿出来,把里面的东西都倒在桌上让他看。 小伙子从里面捡出一件金属物品,向坐在旁边貌似领班的人说:他带着一个锥子。 我没敢笑出声来:这小伙子大概刚从农村来不久,换身衣服就人模狗样的了,还记着他老娘纳鞋底的锥子呢。 我告诉他:那是修钟表的小螺丝刀,我用它拧眼镜腿上的螺丝。 领班斜了一眼:存起来吧。 进到大厅,先到接待窗口说明事由,拿到一个号码纸,到指定的接待室前等候。 小喇叭里喊我拿着的号码。 我进屋。 一位中年女法官隔着一面大玻璃问我有什么事--政府机构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日渐增强,把自己和平民百姓们分隔开。 我怕她不明白,就从头给她讲我想问什么事情。 女法官不耐烦地大声说:你就说你要干什么。 我以为她没听懂,就又从头讲一遍。 女法官马上打断我的话,高声大嗓地说:你到底想干什么? 我一惊,马上想到了网上讲的“躲猫猫死”、“喝凉水死”,在心里嘱咐自己:不能生气,不能吵架,不能把自己撂在这儿。 我和颜悦色地说:您别生气呀。 女法官声音更大了:我没生气,我就是这个声音,你说你要干什么? 我赶紧三言两语轻声地把我要问的事情说了。 女法官说:到窗口去再拿一个号,到X号接待室。 出了这个接待室,我想起了在哪儿看过的一句话:这种人见了领导绝对不会这样说话! 大概是多年没回去了,跟不上国内现代化改革的步伐了,对很多事情都不适应了。 难怪同学们都说我听不懂中国话了--活到老学到老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