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那些瓜呀果呀 郭京會
太陽當空照、白雲藍天飄的涼爽季節到了。經歷了一個炎熱的夏天后,接着到來的這個秋天是養生、養胃的好時節。人們普遍一改夏天裡吃不進或吃得少的無胃口狀態,人們變得開口想吃、變着花樣吃的好胃口了。 我這些日子到處去參加吃的集會,在餐館裡就餐,還興致勃勃地動手做起自己想吃的佳餚。心思到了吃的路子上,和世界各地老同學或親友們的聊天內容也增加了吃的話題,各路吃貨談起吃的話題都仿佛回到最得意的領域。當然了,民以食為天,尤其是我們中國人琢磨吃已琢磨出幾大菜系,吃得五花八門,天上飛的、地上長的,差不多都可以作為食材。吃是原始本質,吃是自然科學,吃是人類這個生物種健康生活的每天必須的一個循環過程。 對我這個生長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來說,忘不了一些小時候關於吃的小事。雖說那是個物質貧乏的時代,大經濟的時代,但同時還是自然生產,沒有暖棚來挪季、沒有冰箱來保鮮的時代,到了秋季,卻是吃夠鮮貨。即使在北京城的街上,那些瓜果蔬菜也在路沿上堆滿山,是真正的小山,碼那些瓜果蔬菜成小山狀是要有點技術的人才能碼得高而不“滑坡”。 這個時侯,各家的小孩子們可興奮了,跑到街上看菜店的叔叔們高高拋起那些瓜呀果呀,被傳遞到山的中心位置,看着小山在長高,小孩們都樂不可支。孩子們還會被各家的媽媽喊去幫忙,每人或端着洗面盆、或提着盛水桶,在果或菜的小山邊排起長隊,臉上都喜氣洋洋的。堆成山狀的瓜果是當年好收成的,價格極為便宜,五分錢一盆,一毛錢一盆,不管盆大盆小都給你裝滿,現在的孩子們看起來是什麼概念? 有的小山邊上不僅排着一條長龍,有時買的人多,擁擠了,商店會增加人力,長龍就會從小山的另外的山腳下再延伸到遠處。不過秤,只是用容器來裝上菜果倒進客人自己的盆盆罐罐里,用不多時長隊就會消失。那時的菜店好像離住家很近,比如我家那時住在西直門內大街新開車站前,不出五百米的範圍里,左有南小街菜店,右有新開菜店,一步走進南草場胡同和對面的北草場胡同還有菜店,菜店就是方圓幾百米內居民的社交場所,不管時辰幾何,見面的第一句話也是:“您吃了嗎?” 距離那個時代已經越來越遠了,現在的孩子們要比我們那時吃得精細多了,僅中華幾大菜系也不能滿足每天的口味變化了。不但吃到口中的原材料有增加、製作過程也因人而異,多種多樣起來。到了秋季更是吃各種新鮮瓜果蔬菜的好季節,花樣花色增多,滿足了口,還要滿足眼和心。講起來我對關於“食的異文化”的認識也來自幾件兒時的事。
記得大一些後,初二、三年級時的班主任是一位高出我們六歲但依然在青春期的小張老師,她每天和同學打成一片,甚至個子嬌小愛抹眼淚的她混在同學中不被辨認,倒是我這個傻大個班長常被家長們叫住。 記得初中畢業時,已開始大學考試制度的七七年的秋季,我們一伙人到她在新街口南大街的中央某校的宿舍大院的家裡,因為是晚飯後時間、小張老師的母親一再喊我們和她先吃飯,她問過學生們有沒有要吃的後、就邊吃邊聊了。暢談各自對未來的憧憬時,讓我們大吃一驚的是:小張老師說:她的願望是辭掉教師工作,不願像現在這樣在北京吃香的喝辣的,要到妹妹已經走成功的上山下鄉的最苦的延安地區去!驚的是不知小張老師還有更小的妹妹,而且居然已去了一毛不生的黃土高原延安苦幹了兩三年,上了報紙出了名。更驚得是以為小張老師會像我們一樣開始生起報考大學的心願,那時延安在她的心中居然比大學還重要! 幾年後,我們陸續地考上大學後再遇到小張老師時她也已經上了一個大學,並在準備結婚。而她的有名的妹妹不愧於優秀二字,七八級自立地考進了北大法律系,想必是既能吃苦又聰明的女孩,現在一定站在某個高度的位置上了。 其實當年留給我的強烈印象不僅是大家的言談,還有小張老師母親端過來的香噴噴的飯菜,倒不止是屬於孩子總覺得別人家的飯菜香那樣,而是瞟到那碟子裡有我不認知的素材,形狀如大塊的土豆,但比土豆有透明感,那是什麼呢?是秋天的蘋果、鴨梨 或是柿子吧?我的鼻子告訴我那不可能是蔬菜,一定是菜里加上了水果類、空氣中那種好聞的甜的香味。我出身北方的母親雖善作麵食類,有時也會在蒸的麵食里加入餘下的水果,但對將水果類加入菜餚的做法好像不太懂得。 無獨有偶,因懷孕調入學校工作時,女校長特地到我們的小家來走訪,和藹可親的校長還帶來了說是自家院子裡摘的柿子,通過她的交談大大地軟化了我對新工作抱的不安情緒。後日,我們回訪了校長的家,才發現那正是和小張老師在同一個大院的另外的套院裡,那是一套從入口處看不出裡面的深奧的標準舊式北京大宅院。鋪滿石磚得院裡的磚縫間生長着不少柿子樹和丁香樹。 我本來就是喜愛吃瓜果類、也喜麵食類的,吃炸醬麵也幸福,吃煮餃子、蒸包子也滿足的人。但這幾樣都屬於吃的實在的看家料理,要想賞心悅目、加上些黃油、生奶油世界真就變得更多彩起來。做過就知道,這些奶油香味雖說比包子餃子的香味傳的遠,做起來、其實原料、調料的種類用得更少、工藝流程更簡單,所以在日本、日本人主婦多見自己烤麵包的,難見自己做餃子包子的。 距離那個時代已經越來越遠了,現在的孩子們要比我們那時吃得精細多了,僅中華幾大菜系也不能滿足每天的口味變化了。吃到口中的原材料有增加、但也沒有本質的變化,到了秋季就是吃各種瓜果蔬菜的好季節,只是花樣花色比起過去變多了,滿足了口、還要滿足養眼和養心。 比如柿子椒是最常見菜,喜歡吃與討厭吃它的人數可能是一半對一半。因它雖然綠的可愛,每天在菜里見到吃到、略帶苦味、卻沒有可能扮演什麼驚天動地的角色,吃膩的人很多。而當把它擺放進麵包的當中、就好比各自為主角的另類組合、令人刮目相看。用麵包的焦黃陪襯柿子椒平凡的綠色,用麵包的燒烤香來抵擋柿子椒的苦澀,哪個還會拒絕它的誘惑呢? 紅心蘿蔔被切開得斷面美得晶瑩剔透,小的時候常向母親要來吃,但咬上一口卻是辣得掉眼淚。美麗的紅心蘿蔔放在麵包裡面烤了一陣後,再出來卻身姿不改當年,咬上一口、嗯,不一樣!去掉了辣味,變甜了!那是因為水分蒸法,甜味緊縮了,這難道不令人驚喜嗎? 同樣的,對菜花這個一開始就已圓滿綻開的菜界公主來說,因為味淡無殊,比起周圍的樣子平凡的菜類來,不知還要多加上多少佐料和配菜才能使她成為一道菜,還要保證她不要粉身碎骨地失去原來的形狀。但一旦走入麵包這個殿堂,公主無疑地抹掉了青黃色,成為真正的金黃色的花朵! 水果類本來就是色味俱全、營養豐富的飲食好素材,人們每天都想享用的日常主角。但一旦它們經烹調燒烤、刀功劍術後,出現在孩子們的生日會上,引起孩子們的歡呼時,恐怕再有眼力眼福的美食家也會懷疑自己的眼睛,這就是曾經的那位灰姑娘嗎? 高潔的蓮藕,猶如春蠶,吃的是草吐的是絲!洗盡鉛華確是秋季的最令人感動和驚艷!無論糖醋溜還是糯米蒸,好吃自是壓倒群芳於無聲處,應了辛棄疾那句:“眾里尋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吃在秋季,美美的享受旬的恩賜,畢竟,即使現在各種保鮮技術十分完善,但秋季的菜果的味道與姿態不會與其它季節一個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