曜变天目茶碗(1) 茶碗是什么?同学们都知道:喝茶时盛茶的碗。 现在喝茶都用杯子。不过以前喝茶时都用碗。 现在在有些小地方还能看见卖大碗茶,用大粗瓷碗盛茶水。 出外旅游,走到乡村,到农家去讨碗水喝,好客的主家用粗瓷碗端出一碗茶水。 曜变天目是什么?很多同学大概不太清楚。 要讲曜变天目,先讲曜变是什么。 要讲曜变,先要讲讲宋代的瓷器。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早在公元前16世纪,中国就出现了最早的瓷器,但是由于当时的制造工艺水平低下,烧出的瓷器显得粗糙,不美观。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鼎盛时代。宋瓷在中国艺术史上有重要地位,它以单色釉而著称。这个时期,名窑崛起,技艺精湛,流派众多,瓷器产量之多、质量之精、技艺之高、风格之美,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有“五大名窑”、“八大窑系”之说。 “五大名窑”是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河北曲阳定窑:曲阳在宋代属定州境内,故名定窑;禹县钧窑:宋代初在河南钧台(今禹县)建立的瓷窑;开封官窑:北宋官府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窑,称为官窑;浙江龙泉哥窑:窑址在浙江省龙泉县;河南汝州汝窑:河南宝丰县在宋代属汝州境内,故名汝窑。 “八大窑系”则是,北方的定窑系:河北曲阳;磁州窑系:河北磁县的观台镇、彭城镇;耀州窑系:陕西铜川市黄堡镇,宋代为耀州境;钧窑系:河南钧台(今禹县);南方的龙泉窑系:浙江龙泉县;景德镇青白瓷窑系:江西景德镇;越窑系:以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为中心,包括绍兴、上虞、余姚、宁波、诸暨、镇海等地的青瓷窑;建阳黑釉瓷窑:福建南平市建阳区。 据说茶为上古时代的神农氏所发现,那时的茶是一种药。春秋时期,茶是一种蔬菜。汉、唐的时候,茶叶和葱姜一起入锅煮沸后饮用--煮茶。进了宋朝,流行点茶法(煎水不煎茶),类似日本现在的茶道。到了明、清,喝茶才和现在方法相似--冲泡。 宋朝斗茶风气盛行,点出来的茶,比味道,比图案,比色泽。 既然是斗,不仅比茶,还要比茶具。由此衍生出各色各样的茶具。 为衬托茶色,茶碗以黑釉瓷为佳。 福建的建阳窑便是當時最负盛名的黑釉瓷窑。 “建盏”是建阳窑--简称建窑--里烧出来的茶碗。 建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池中村一带。建盏的烧制始于唐代,兴盛于两宋,至宋末元初衰弱,明代停烧。 两宋时期,建窑窑工们的杰出成就主要是生产了一批批变幻莫测、绚丽多彩的黑釉瓷器。建窑黑釉瓷胎為黑紫色,表面施釉,滋润光亮。代表性的作品有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釉面有成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者,称“兔毫盏”,是建盏中的名品。黑釉瓷器以碗为主。瓷器底刻“供御”、“進盞”等铭款,为宮廷御用茶具。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達者为上”,茶盏是青黑色最好(黑中带蓝),有条状兔毫为上品。 因为宋朝风靡的斗茶之风,把建盏推到了高峰。当时,为了创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不仅需要好的茶品,还需要优质的茶盏,所谓“好马配好鞍”。《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这样斗茶,黑白分明。斗茶家们都对黑釉建盏情有独钟,皆因建盏最适合斗茶。 首先,建盏斑纹与人工彩绘和雕饰不同,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变化的结果,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做。由于非人力所为,因而十分名贵。 其次,建盏造型独特,边薄底厚,胎骨厚重、坚硬,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和隔热性。正如《茶录》所云:“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在斗茶时,无论是阳光直射,还是茶影倒映,建盏的斑纹如皓月星空争先斗彩。那时候人们把好的建盏称为天目。 据史料记载,宋朝時期,日本的镰仓时代(1185—1333年),日本僧人到中国求法。日本国师--高僧园尔辩园到距南宋首都临安(杭州)84公里的天目山径山寺留学求法。天目山分东西兩支,高耸雄峙,相传在兩巔峰上各有一池,左右相望,故称天目。园尔辩园归国时带走在径山寺学习到的茶礼、茶仪以及使用的茶器,因其携回的曜变茶碗是从天目山中的寺院带出,故将带回的曜变茶碗称为曜变天目茶碗。 到现在日本人都坚持认为,保存在日本的建盏之所以称为天目盏,是因为这几件建盏是从天目山带回来的。 宋代曜变天目茶碗有两大特点:一是有圆形斑点,二是斑点周围闪耀着蓝色光彩,无比奇特。 烧制建盏的釉矿石以石英为主,也有长石,建窑附近的陶土的含铁量高达8%左右,淘洗出的釉矿呈红、紫色,属铁钙系结晶釉。在1300度以上的还原焰中,釉层流动,把铁质拖带成各种形状,冷却后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在黑色釉面上形成兔毫样、油滴状等斑纹,成为建盏的特色元素。 曜变天目茶碗是建盏家族里的一个特殊成员:在黑釉里自然浮现着大大小小的斑点,围绕着这些斑点四周还有红、绿、天蓝等彩色光晕,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闪耀。而且从器皿的整体来看,也会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出现大面积的色彩变幻,就仿佛是一只变色龙一样。若垂直观看,斑点成蓝色;若斜着观看,其斑点成金黄色。 据说,“曜变”一词,原意为“窑变”。 十五世纪前后,古人以夜空中耀眼的星体和神秘的光芒来形容这种特有纹饰,用含有“星”、“辉”之意的“曜”来加以强调。 日本的“曜”来自中国古代“七曜”--日、月、火、水、木、金、土,日本的曜变茶碗的“曜”也是出于此。 日本人用“碗中宇宙”形容曜变天目茶碗,说里面仿佛是深夜海边看到的星空,高深莫测。 曜变天目茶碗看起来很小,其实不小,可以装下宇宙。其彩斑及釉色、晕光随光线的角度、强弱而变动,变化万千,如同宇宙星辰深遂神秘,冥冥之间茶碗内似有神在,紫气东来,让观者感受那透心的美,也是最原始的纯真之美。 曜变天目茶碗因为瓷土、釉料成分特殊、对窑温、烧造气氛等条件要求极高,温度的细微变化导致形成的图案千变万化,烧成带有极大的偶然性,从数十万个甚至百万个黑釉瓷器中才能烧出一件成品,而且是自然的窑变所形成,绝非人为预先设定,从而弥足希罕,每件都堪称为“孤品”,所以在世界陶瓷史上也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珍品。 宋亡元兴,饮茶风俗改变,青白瓷器逐渐代替了黑釉瓷器,加上战乱频繁,一代名瓷建盏遂从兴盛走向衰亡,工艺终至失传。建盏从明代停烧至今已有600多年了。 明万历间(1573-1619年)谢肇淛的《五杂俎》记载“传闻初开窑时必用童男女一人,活取其血祭之,故精气所结,疑为怪耳。近来不用人故无复曜变。”曜变技术失传不知是否是因为人类社会的进步。 现存在世的曜变天目茶碗只有三件半,三件在日本,半件在中国。 中国历史上流失在日本的文物有許多,其中也不乏珍品。但這三件小小的茶盏在日本被历朝历代都视为无价之宝,有“一盏换一城”之说。 现存于世並保存完好的曜变天目茶碗竟然都在日本! 设想一下,如果这三件茶中重器、瓷中瑰宝一直留在中国,在文革中或许已经粉身碎骨不在人间了。由此想来,中国的珍贵古董寄放在海外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待到条件具备时再把国宝迎回故乡。 先看看保存在日本的三件曜变天目茶碗。 第一件曜变天目茶碗收藏于日本东京都世田谷区的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被称为曜变天目的天下第一碗。
这件曜变天目茶碗,束口,尖唇微外撇,深腹,圈足矮小浅挖、平切,修刀,施黑釉绀黑,釉不及底足,口沿微失釉,胫底有釉泪,露胎见旋坯纹,“铁胎”黑褐沉着,修坯大胆却端庄,内壁及底密布,似宇宙“七曜”,胜于锦缎,不愧为“天下第一名盏”。 被保存在日本的曜变天目的流传过程都有一些比较详细的记载。 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的這件曜变天目的传承是从美浓稻叶家→德川家(柳营御物)→淀藩稻叶家(17世紀)→三井小野哲郎(1918年)→三菱岩崎尔之助(1934年)→靜嘉堂文库美术馆。它在日本被奉为“神品”,享有至高无上的待遇,被尊为日本陶瓷国宝之首。 根据最早的收藏记录,這件曜变天目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上半叶的美浓稻叶家,所以也称“稻叶天目”。 日本岐阜县的美浓平原上古时有一座名城:稻叶山城。 美浓稻叶家,指的是生活在美浓平原的稻叶山城里的稻叶家族。 稻叶山城最初名为井之口城,鎌仓時代的建仁元年(1201年)中納言二阶堂(二阶堂是姓,中纳言是官职,是太政官中的令外官,相当于唐朝的黄门侍郎,太政官相当于隋唐的尚书省,元明的中书省)将行政中心移居于此城。那時美浓平原是日本重要的稻米产地,每当秋熟时,在城头眺望,远近皆是金灿灿的丰熟佳景。道鏡和尚有詩曰:「笑語今岁天下足,來春尤闻稻叶香!」因得名稻叶山城。 美浓稻叶家的曜变天目是从哪儿来的呢?再往上就没有明确的记载了。有学者推测,这件曜变天目是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1360-1424年)賜給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1368-1394年在任)足利义滿(1358-1408年)的。是否确实,尚需考证。足利义满是受明朝册封的“日本国王”,以属国的名义向明朝朝贡。永乐大帝礼尚往来,咱大明朝要嘛有嘛,送他个曜变天目,小事一桩。 看过《聪明的一休》的同学可能对那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足利将軍还有印象,足利将军的原型就是这个足利义满。
1511年日本出了一本名品鉴定书--《君台观左右帐记》,记载了室町时代日本从中国得到的宝物,其中就有曜变天目盏。该书记录了足利将军与朋友们对其所收藏的唐物进行评鉴:“曜变,建盏之无上神品,乃世上罕见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围绕之玉白色晕,美如织锦,万匹之物也。” 有一种说法,当时这只碗并不是这样的,是过了大约200年后,因为经常被使用的关系,油滴周围的金属离子出现了蓝色的变化。所以这只碗到了日本以后,才成了名品。这也被认为是无法直接一次性烧制曜变天目的秘密。如果此说法为真,那这只碗在大明朝时不过是众多碗中的一只普通的碗。所以送碗这事不能算做国宝外流。 关于这件曜变天目的最原始的记录是为稻叶一铁(姓稻叶,名良通,一铁是法号,1515-1589年)所拥有。至于稻叶一铁从何而得就没人知道了。 稻叶一铁是一位文武兼备的武将,一生经历大小80余战,有“战必胜”的美誉。 说到稻叶一铁,就要说说稻叶山城了。 稻叶山城的城主是被称为日本战国奇人的斋藤道三(1494年-1556年)。斋藤道三本名西冈庄五郎,出身於侍奉天皇的武士家。少年時期庄五郎进入京都妙觉寺为僧,法号为“法莲坊”。庄五郎佛法精深、辯舌机巧,被座师觉行院誉为“凤雏”,可比肩昔日曾驻锡于此的大德一休宗純(1394-1481年,就是同学们熟知的“聪明的一休”)。 数年後法莲坊还俗离開了寺院,又改回原先的名字叫庄五郎。因生活拮据,沦为卖油郎。但是他卖油也卖出了名气,他将一枚唐开元钱置于油壶口上,将油从钱孔中倒入至滿時,钱上不沾滴油。 斋藤道三成为稻叶山城城主后,土生土长于稻叶山城的稻叶一铁归附斋藤道三,成為斋藤的家臣。 需要提及的是在此期間斋藤道三将女儿嫁給了尚未发达的织田信长(1534-1582年),这个差点统一了日本的织田信长是斋藤道三的女婿。 稻叶一铁的弟弟稻叶通明的女兒嫁給了斋藤道三的家臣斋藤利三(1534-1582年),生下了后來被称为春日局(1579-1643年)的阿福。斋藤利三是本能寺之变中协助明智光秀的一個重要人物。 這个時候正当日本的战国时代,各领主之间经常发生兼并。领主之间的婚姻成为政治的工具,一旦利益需要时這种姻亲关系也可以随时抛弃。就在这种情形下,逐渐壮大的织田信长拿老丈人开刀,攻陷了稻叶山城。 稻叶山城城破后,斋藤利三投靠了织田信长的家臣明智光秀(1528-1582年),在心里埋下了对织田信长的仇恨。1582年,在明智光秀发动的本能寺兵变(1582年6月2日)中,斋藤利三是主要的参与者,杀了织田信长,报了当年城破之仇。明智光秀在其后的羽柴秀吉(丰臣秀吉,1537-1598年)为织田信长报仇的山崎之战(天王山之战,1582年6月13日)中战败,斋藤利三逃脫了,后又被捕、被杀。 稻叶家的男人都战死了,这件曜变天目传到了阿福手里。 斋藤利三死后,其妻逃到伯父稻叶一铁家中避难。女兒阿福在京都的三条西家做侍女,之后以稻叶重通养女的身份嫁給丧妻的稻叶正成(1571-1628年)做第二任正室。但是兩人后來离婚了,原因是阿福听到京都德川家康(1543—1616年)为其新添的长孙德川家光(1604-1651年)召募乳母,決定要前往应聘。也有另一种说法是阿福得知稻叶正成有外遇,憤怒之下杀了那位情妇后逃亡。 日本史学家一直有个疑問,阿福相貌平平,臉有麻子,又是逆僦为什么她能順利地被录用为乳母呢?因为阿福把稻叶家家传的宝貝——曜变天目盏送給了德川家。 春日局 阿福后来为德川家做了两件大事。其一是在德川家康面前为德川家光争得了家族继承权;其二是闯进皇宫,迫使后水尾天皇(1596-1680年)退位,将皇位让给德川家光的外甥女,使其成为日本第七位女天皇--明正天皇(1624-1696年)。 日本皇室有规定,平民不得进入皇宫。 阿福闯进了皇宫,后水尾天皇无奈,赐予阿福“春日局”称号,官阶从三位。 后水尾天皇退位時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恰似塘边芦苇丛, 繁茂凋零总有情。 条条大路归凈土, 不恋尘世自从容。 诗中的意思虽然依旧潇洒,但不难看出天皇面对强势的德川幕府的无奈,自诩为“塘边芦苇丛”。 这件事以后,为了奖励阿福的功劳,德川家奖給阿福一個曜变天目盏,其实是将原先阿福贡上的那件曜变天目盏还给她,物归原主。 当年阿福嫁给稻叶正成后生了两个儿子,阿福将这件曜变天目盏留给了稻叶家。这件天目盏又回到了稻叶家--淀藩稻叶家。此后在稻叶家族里代代相传。 明治(1868年)以后这件天目盏为稻叶正绳子爵保管。 到了1918年,这件天目盏从稻叶家流出,以16.8万日元的价格转让给了三井财阀小野哲郎。小野哲郎的老婆是稻叶正绳的女儿,所以这件天目盏还是没出稻叶家的范围。 当时的日元和现在的日元可不是等值的,当时的1日元相当于现在的1万日元。当时日本的劳动者家庭的一个月的生活费是28日元,小学教员的工资是12-20日元,临时工的日工资是1日元99銭(1日元=100銭)。当时的1日元与750毫克黃金等价,也就是说,当时的16.8万日元相当于126公斤黃金。当然,这类绝世宝物的价值其实真的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1934年,小野哲郎將这件天目盏以约9万日元的价格转让给了三菱财阀的第四代传人岩崎小弥太。 岩崎小弥太得到这件绝世佳品后的态度很好,他说:天下名器岂能我一人享用。他把这件曜变天目盏送到三菱集团创建的靜嘉堂文库美术馆公开展览,让众人开开眼界。不过这件曜变天目盏还是归三菱集团所有。 |